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人物 >> 正文
2009年2月,黃澤森曾攜40余幅人物畫作品,以“感悟水墨”為題到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我則和陳履生君聯(lián)手為他主持了一次研討會。會場設在展廳內,只是臨時拉來了幾件桌椅。而會場氣氛熱烈,與會者堪稱高朋云集。記得當時馮遠、劉大為、吳長江、何家英、郭怡孮、張江舟、陳家泠、邵大箴、薛永年、劉曦林、孫克、陳醉、趙力忠、夏碩琦、尚輝等20余人到場發(fā)言,從不同角度切入,對黃澤森的水墨人物,對他的造型能力、筆墨功夫和藝術特色給予少見的高評價。
4年前的中國美術館個展,只是展示了他前后10年左右的新創(chuàng)作。而2013年10月在南京的展事,則把黃澤森40余年來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推到公眾面前。這樣,他40年間不同階段的藝術行程,他的探索及追求,他的焦灼和艱辛,他的收獲與體驗,都以作品的物化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給觀者了。誠如上一次研討會上孫克先生所說的,黃澤森的作品體現(xiàn)出“中國畫近年來取得的成就”,他的“很多開拓經驗,值得大家來切磋”。那么,在南京舉辦的更上規(guī)模、更全面的黃澤森個展,以及謝海主編的畫冊,也便具有了特別之意義。
說起來,我與黃澤森的交情非同一般。若從當年在廣州美院的同窗求學算起,交往已超過40年。我是油畫專業(yè)的,澤森年長我?guī)讱q,在中國畫班。他上學之前已小有名氣,不僅課間的素描、色彩作業(yè)畫得比別人好,上學期間還不時有出版社約稿畫插圖連環(huán)畫之類,甭提多讓人羨慕了。青澀年代的印象,他就是一個業(yè)務出眾、人緣甚好的大哥哥。畢業(yè)后,幾個班的數十名同學各散西東都到基層了,自此感到廣東一個省其實很大。大多數同窗不再謀面,而澤森則屬難見其人卻常聞其聲的少數幾人之一。
澤森學業(yè)完成后一直在東莞工作。自此,我斷斷續(xù)續(xù)從各種展覽或出版物上看到他的作品。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作品入選第六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荔香時節(jié)》獲1984年廣東美展一等獎,《秋水篇》獲廣東第三屆中國書畫展金獎,等等。這樣的斐然成績,出自一直在基層文化館供職的創(chuàng)作者之手,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這是澤森的可貴之一。他從未進入省畫院或學院之類專業(yè)機構,一直在基層,在業(yè)余的環(huán)境中磨礪,終于成就了專業(yè)創(chuàng)作的高水準,成了廣東以至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壇上一位頗具影響的實力派名家。楊之光老師近年多次說過,黃澤森是他最得意的學生,這是不輕易作出的很高的嘉許。澤森的人生和藝術經歷是一個少見的個案,他的成功是一個傳奇。
黃澤森的可貴之二,是具有扎實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筆墨功夫。要達至這一造詣,不能不付出長期而艱辛的勞動。這一點,他甘苦自知卻甚少談及。在廣州美院學習,他有幸得楊之光老師親炙。有一點要說,老師楊之光是徐悲鴻的學生;叵肫饋,在20世紀將西方寫實造型手法和中國傳統(tǒng)筆墨融合的變革實踐中,不少畫家都苦于不易找到筆墨與素描、造型融通無礙的契合點。如何能讓中國筆墨和結構造型有機結合,還要體現(xiàn)畫家的語言個性,一直是不易處理的難題。黃澤森則能在筆墨與造型的語言方式上體現(xiàn)出個性化特色。他的筆墨灑脫、潤澤而渾厚,一筆下去有骨有肉,筆道墨痕若不經意便和造型整合一體。略有專業(yè)知識的人都明白這功夫來之不易,他所獲得的經驗很能給人啟迪。
澤森的可貴之三,是尊師重道善于吸納,但藝術上不墨守成規(guī)且勤于探索。東莞這方土地與“嶺南畫派”淵源很深,澤森十分尊崇嶺南畫壇的前輩,其筆墨技法的汲取卻沒有局限在嶺南文化環(huán)境中。一般而言,嶺南人物畫比較明麗輕快、筆墨線條連貫流暢。但是黃澤森的作品中這點不太明顯。他的筆道線條凝重而奔放,有一種抒寫性的灑脫。墨線斷斷續(xù)續(xù)和明暗、色彩整合一體,呈現(xiàn)出交響樂式渾厚繁密、張弛有度的韻味。在舞蹈人物方面,廣東的陳洞庭和楊之光多年前在全國畫壇已很有影響。黃澤森作為楊之光的學生自是深受教益,但他的舞蹈人物作品仍與廣東前輩有明顯不同。
不消說,人物畫是最富于現(xiàn)實品格的門類。黃澤森很好地繼承了嶺南畫派關注現(xiàn)實、求新求變的探索精神。他作畫勤奮,常年堅持寫生,我以為這與他造型能力過人,筆墨功夫了得有直接關系。前些年已有專家注意到,嶺南畫派對陽光的重視,在黃澤森的作品中得到了新發(fā)展。以往常見的造型上或色彩上的光的效果,到他這里已轉換為筆墨,形成了一種斑駁與渾厚。得益于他早年涉獵各畫種,苦心研習西畫的功底,他后來的人物、花鳥和山水畫不時會借鑒西畫的造型、明暗、色彩手法,而又能以中國水墨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看他的作品,無論石綠、朱砂一類重色,還是赭石、花青一類淡彩,大片渲染或隨手點灑,都包含著縝密的思考和新探求。從黃澤森不同題材、不同類別的作品中不難看到,他不屑于固守某種熟悉的方式去表現(xiàn)不同題材。在面對每一件新作的制作過程中,他都會調整表達方式,盡可能找到最恰切的視覺語言。由是,他的作品多變化,常能給觀者一種新鮮的、陌生化的感受。
從嶺南地域文化的視角而言,黃澤森通過幾十年的勤奮努力和不懈求索,為嶺南人物畫做出了令人關注的貢獻。他的作品之所以產生全國性影響,乃因他在承傳嶺南人物畫傳統(tǒng)的基礎上,技法語言有所擴展,表達能力往前推進,藝術內涵更為豐富,他對嶺南人物畫的貢獻是拓展性的。黃澤森體現(xiàn)了當今實力派畫家不斷進取的藝術精神,他是我們時代的正能量。
作為澤森的同學和同行,我想特別提及,黃澤森不僅在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成果斐然,他還是幾十年一貫熱心公共事務的藝術活動家。他曾為籌建東莞的嶺南美術館、嶺南畫院付出多年精力,又在館長任上帶領嶺南美術館闖出了全國影響。澤森而今擔著東莞美協(xié)主席的重任,幾年來的一系列業(yè)務活動已展現(xiàn)出他作為組織者的人緣、才能和人格魅力。美術已成為東莞現(xiàn)代化都市的文化品牌之一,而澤森于此功不可沒,他的社會貢獻毫不遜色于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