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精神與語言的雙向突破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全國巡展述評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3月03日14: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癸巳歲末,一場縱橫南北、行程萬里,歷經北京、鄭州、南京、廣州、西安、濟南6個中心城市的主題性大型個人展覽“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在濟南隆重收官。展覽展現了張江舟在中國人物畫主題拓展和筆墨語言創新上的雙向突破,其在題材上的突破符合傳統文人畫的審美范疇要求,而在繪畫語言上的突破又鮮明地顯示出筆墨的傳統文脈和創作觀念的現代性。張江舟的突破既是傳統向現代的成功轉型,也是現代對傳統的深度把握,因而得到了來自傳統和現代兩大陣營的廣泛贊譽。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全國巡展,以一己之力叩問當代藝術的理性深度和核心價值底線,這不禁使人想起近300年前盧梭的文章《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盧梭質疑,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以人類的道德水準普遍下降為代價的。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商品社會的今天,張江舟則追問,這種事關人類命運、事關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嚴肅主題的作品,到底還有多少觀眾?神圣、崇高的主題藝術創作是否已成為一種受譏諷或被恥笑的東西?

      生命價值與嚴肅主題的時代考問

      在人們的浮躁心態和社會的道德底線備受質疑的時代,作為一個投入巨大、社會反響強烈的個人展覽,張江舟此行的收獲備受關注。事實上,人們在等待一個答案。

      人們還記得,在巡展之初,張江舟的擔心和忐忑。張江舟說,這種忐忑不是出于對自己作品的不自信,而是在文藝創作越來越平面化、娛樂化的今天,這種關乎人類命運、關乎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嚴肅主題創作,到底還有多少觀眾,到底能夠收獲多少理解與感動!敖裉斓纳鐣芄郑徽劦缴袷栴},大家就會覺得你這個人假正經、假崇高、偽神圣,所以很多時候,尤其在面對一些比較年輕的朋友時,我不愛談及所謂神圣和崇高的主題,更何況,神圣與崇高重在我內心深處是不容玷污與褻瀆的。”

      但出乎張江舟所料,在全國巡展的半年多時間里,張江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這個時代對生命永恒價值的熱情,對崇高、嚴肅主題強有力的支撐。

      張江舟感慨道:“巡展顛覆了我的一個判斷,即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觀眾對藝術創作審美需求的一種基本判斷。我覺得嚴肅主題,這種崇高的、美好的情感,應該成為人類共有的一種財富,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時候,它都應該是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審美情感,也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塑造人類理想的重要精神之源。這次全國巡展后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感到釋懷,過去的那種擔心沒有了,即便是在大眾文化、通俗文化泛濫的大背景下,這種嚴肅主題也沒有過時,它仍然是社會的一種需求,仍然是公眾審美上的一種需求。在巡展中,有很多令我感動的東西,不僅僅是作品和社會有了一個很好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展覽喚起了很多人內心的那份善良和美好!

      “筆境兼奪”重塑中國畫的時代理想

      學術研究,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中。而每一位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總是站在各自不同的歷史時期代表著一個時代提出問題,并在新的高度上對解決問題作出貢獻。張江舟的巡展旗幟鮮明地堅持了筆墨與精神性統一、筆境兼奪的中國畫時代理想。這體現在他對未來的創作方向基本把握中。

      張江舟對創作方向的把握,是建立在對中國人物畫的時代命題上的。張江舟認為,中國畫,尤其是水墨人物畫,發展到今天,面臨著很多瓶頸。

      “今天的水墨人物畫,基本延續了徐—蔣體系即寫實性水墨人物畫創作方法,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到了今天受到很多的制約,也受到了普遍質疑,質疑的焦點集中指向此種創作方法的文化屬性問題。有種尖銳觀點認為這種創作方式本身是對傳統繪畫和傳統文化的削弱或剝離。我不完全贊同,但是其中的確有令我們和所有從事水墨人物畫創作的作者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張江舟分析,當今寫實性水墨人物畫仍然存在著某些比較集中的問題。首先是對繪畫自身語言的開發不足,中國畫的筆墨已經不僅僅是技巧或造型的層面,它已經提升到精神層面的闡釋。中國畫筆墨自身,是可以承載精神和情感的。所以,當下寫實性水墨人物畫,在自身語言的開發,包括筆墨上,造型、構圖等繪畫語言的精神性功能開發上存在嚴重不足。

      其次,從創作方法上講,寫實性水墨人物畫與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硬性捆綁,使創作方法相對比較單一,也是今天寫實性水墨人物畫應該積極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三,寫實性水墨人物畫創作中,或多或少還存在類似概念圖解的方式。這種“文革”美術的極端表現,到了今天問題依舊存在。

      張江舟不希望簡單地否定寫實性水墨人物畫的創作方法,而是希望在前人的基礎上,為寫實性水墨人物畫不斷地注入新的內容。這是他多年來創作上一直努力追求的東西。他不希望僅僅停留在前人寫實性水墨人物畫的經典上,而是希望在創作空間、思想體量、精神含量上更豐富。他認為,寫實造型和語言的精神性表現功能的開發,本身沒有絕對的矛盾。在繪畫語言的精神性功能開發上,如何更多地發揮筆墨語言自身的精神承載功能,應該是當代水墨人物畫家的著力用功之處。

      “筆墨語言本身是有感覺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它不僅是為造型服務,也可以成為承載精神的工具。中國畫的筆墨是有精神性的,不同的筆墨方式、不同的語言方式,會傳達出不同的審美感覺來。寫實性水墨人物畫的當代學術貢獻正在其中。當代水墨人物畫要充分發揮繪畫語言的精神性承載功能,同時,也不能僅僅局限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張江舟的思考切中時弊,遠離概念圖解。

      從繪畫的功能上,張江舟秉承了中國古代“文以載道”的優秀傳統!拔沂冀K不甘心把繪畫作為遣心逸性的東西,我希望它成為豐厚的思想載體,能夠伴隨著整個社會文明進程,并發揮藝術創作自身的作用,希望它能夠成為推動人類文化進步的力量。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不要太貪心,不要去妄想美術能解決多少問題,能畫出一張很好看、很悅目的畫就足矣。’但作為人物畫家,把繪畫僅僅看作是賞心悅目的東西,我是不甘心的,我堅持在創作上貼近當代、貼近人的內心,深刻、細膩地體驗當代人的精神情感,通過繪畫的方式,實踐對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的反省,建立創作者的價值立場。我想這是畫家,尤其是作為人物畫家,應該具備的文化擔當!

      20世紀40年代,吳冠中留學歐洲時,他的法國老師蘇佛爾皮對他說:“藝術有兩類,一類是小道,它娛人眼目;另一類是大道,它震撼心魄!睆埥壅J為:“藝術有兩類,一類是刺激感官的,一類是觸及靈魂的,我認為嚴肅創作就是觸及靈魂的這一類!睎|西方當代藝術觀念由此想通,張江舟選擇的是“震撼人心”嚴肅創作的大道。

      獨立的審美判斷和精神性是文人畫的高貴品質

      在中國畫的發展史上,文人畫無疑是一個藝術高峰,但文人畫絕不等同于中國畫的全部。這一簡單的命題卻成了當代中國畫傳承與發展最為糾結、爭論不斷的難題,張江舟的巡展再一次把這一難題推向前臺。張江舟認為,把文人畫作為中國畫唯一的正宗立場來評判當代中國畫是片面的。

      在巡展中,無論是對張江舟目前這種探索形式的認可,還是質疑,學術觀點的真正差異是傳統和現代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張江舟認為,質疑聲不僅僅是對他的繪畫,更是針對徐—蔣體系,包括當代水墨。質疑者的基本立場,就是把文人畫作為中國繪畫傳統的全部,用文人畫的價值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中國畫藝術形式。對持這種觀點的人,他表示敬意,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對傳統文化,尤其對傳統文人畫的濃郁情感。但是對這種立場,他持懷疑態度。因為文人畫標準,是基于文人畫建立起來的,當代中國畫的徐—蔣體系已經不完全是文人畫了,更不要說當代水墨那種具有很強探索意義的作品。雖然它們和文人畫在文脈上有一定聯系,但簡單地用文人畫的標準來衡量所有形態的美術創作,是沒有道理的。文人畫是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有著非常高貴的精神品質,有著中國文人獨有的審美立場。而今的中國畫家,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技能的積累都與古代文人畫家有了質的不同。如果我們仍以古代文人畫的價值體系作為品評當代中國畫的唯一標準,勢必造成對當代中國畫的誤讀。

      我們簡單的回顧文人畫發展的歷史,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描述的24種審美形態,基本涵蓋了文人畫的審美范疇。與當代藝術創作中大量出現的扭曲、血腥、慘烈、荒誕,甚至色情的審美形態不同!抖脑娖贰房偨Y概括的審美形態是一種具有高貴精神品質的形態,這是文人畫為我們留下的最大精神遺產,對日后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然而,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代人的精神境象已經有了不同于古人的當代特質,即便是文人畫詩書畫印結合的方式也失去了以往的生態環境。今天,古文都取消了,還要讓現代作者去寫一首好律詩,這種可能性已經不具備了。更不要說書法,書法在古代是一個基本書寫工具,古人從小讀私塾就要寫字,古代文人人人寫得一手好字,人人是書法家。今天別說寫毛筆字,連鋼筆字都寫不好了。對傳統,不能簡單地去竊取它的形式,文人畫的語言形態,完全是按照作為文人的畫家自身前期儲備、修養、積累、基本潛質建立起來的,書法、作詩是古代文人的基本能力,所以文人畫是諸多文人基本能力和潛質整合出來的、由詩書畫印相結合的一種獨有的藝術形態,其產生和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天人們要研究古代繪畫,首先要研究文人畫的生成方式,要研究古代文人對繪畫的基本態度,它的進入繪畫的方式,它建立這種語言體系的方式,對這個思維方式的研究和學習是第一位的。在古人眼里,繪畫是“文之末流”“立德立言之余事”,是治國平天下、著書立說之余潛心逸性的東西。假如要把文人畫的語言形態,作為今天需要刻意研磨的一種技能的話,就恰恰違背了文人畫家重道輕技的基本初衷。

      張江舟認為,獨立的價值判斷、高貴的精神品質和對筆墨語言精神性功能的開發,都是古代文人畫家留給我們的優秀遺產。當代畫家需抱以最大的敬畏和虔誠之心,充分調動自身潛質,努力建立具有傳統文化基質的,同時兼具鮮活的當代品質的中國畫新形態。

      巡展激起千層浪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全國巡展北京首展于2013年4月9日在中國美術館啟幕,經過鄭州、南京、廣州、西安,到濟南12月22日山東博物館閉幕,歷時8個月250多個日日夜夜,行程萬里,牽動了無數美術家和美術愛好者關注的目光。

      當我們回顧這樣一次以主旋律作品為主體的個人展覽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巡展是一位中青年畫家第一次全面展示其非商業性的純粹姿態。巡展是一種宣言,宣告作為當代中青年創作主力的胸襟和視野;巡展是宣傳和傳播,把當下中國畫學術的主要問題和展覽所追求的精神和藝術理想通過作品與各地藝術家作了深度的溝通,激起了各地數百家新聞媒體和學術刊物持續關注的熱情;巡展是催化劑,從中國畫悠久的歷史,到當下時代賦予中國畫的新命題,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美術學術和時代命題討論的廣度和深度。

      在這8個月里,巡展所到之處,每日都有大量的美術家和美術愛好者在參觀和熱議著展覽與作品,共吸引了幾十萬名參觀者到展覽現場,在各地的美術藝術專業學校,又先后舉辦了十幾場學術演講。整個策展團隊,長驅2萬余里,縱橫6個省市,向當今社會宣告,今天的畫家關注著人的心靈和生命,他們沒有被金錢吞噬,仍然是純粹的藝術家,金錢和名利沒有摧毀他們。巡展宣告當代藝術家經受住了考驗,巡展證明了這個時代還是有著大批深切關注藝術本身和藝術精神內涵的藝術家。巡展的結束,不僅是張江舟個人中國畫創作新局面的開始,也是這一代人共同關注的時代命題的深化,巡展為中國畫的新發展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巡展首展于2013年4月9日至4月17日在中國美術館一號、八號、九號展廳展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李屹、左中一,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和著名藝術家劉勃舒、詹建俊、袁運甫、龍瑞、靳之林、楊力舟、王迎春、謝志高、田黎明、唐勇力、盧禹舜、劉健、胡偉、馬書林、梁占巖、申少君等,著名美術理論家薛永年、劉曦林、張曉凌、鄧平祥、王鏞、王魯湘等,和首都文化藝術界、新聞界共10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劉大為、范迪安、楊曉陽,以及展覽作者——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辭。當代著名美術家、理論家代表和來自主承辦單位的代表共百余人參加了在開幕式前舉行的“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學術研討會。

      劉大為在展覽開幕致辭中強調,張江舟能夠在繁忙的公務之外以一種沉潛的姿態深入時代生活,在創作中直面當代、叩問生命,進而反思社會現實,其思之深切使作品具有了一種向生向善的正能量。其作品對生命主題、悲劇意識、崇高境界等藝術命題的自覺追求與完美呈現,對于中國水墨人物畫史來說,具有重要的補白價值,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出藍之美。其典范意義之深遠將隨著全國巡回展出得到顯現,此次巡展也因此具有特別積極的現實文化意義。

      語言、境界和人本身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蓖瑯,藝術家也是如此。正是在人民軍隊大院的成長、青年經歷的戰爭生死考驗、從事藝術創作幾十年中堅持創作和理論思考的雙棲深入造就了張江舟特殊的稟賦。來自全國的藝術家們在豐富而熱烈的評價中,集中關注著張江舟是誰,他的藝術說了什么,是怎么說的,為什么他能走在這個時代前列,張江舟在解決語言和內容這一中國畫的時代難題的攀登中,是最有希望登臨光輝頂點的人之一。

      在巡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理論家數百人對張江舟的藝術作出評價,他們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我們聽聽幾個代表性的觀點。

      中國文化強調的首先是人本身的修煉和養成,人們對張江舟人品風貌作出了由衷地贊賞:

      原西安美術學院院長、中國人物畫一代名宿劉文西:張江舟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和人民的心靈。他很有才華,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很強。藝術家就是要讓人民感動。

      中國美協副主席、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張江舟是當代人物畫領域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一位推動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繁榮發展的實踐者。他的作品大多蘊含了對人生、理想以及生命價值的終極思考。

      著名評論家趙力忠:張江舟是個畫家,但他又不僅僅是個畫家,在畫家的群體里邊他是不多的具有很深層理性思維能力的人,他以灰和舞動的筆墨,凝結出生命的律動。從他整個畫面來說,我能感到一種人道主義的情懷。

      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民:張江舟對自己繪畫的學術含量要求很高。他關注當下,為時代吶喊,具有極強的社會和時代責任感。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美術館館長華建國:張江舟的創作是隨心而動的藝術,他用自己的繪畫語言、社會的重大事件和內心做對比創作出這批作品。他是目前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中國一線的藝術家,是真正的藝術家。

      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張江舟是當代中國畫壇上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畫家,他的探索也給當代中國畫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學術價值的范例和參照。

      藝術家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語言,往往是藝術家畢生追求的理想,也是藝術家在藝術史上地位的標示。張江舟贏得了人們對他繪畫語言的肯定: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邵大箴:張江舟的人物畫介于傳統水墨與實驗水墨之間,以墨色為主要造型手段,畫面有流動感,有節奏韻律。他的畫描寫當下人們的生存狀態,有相當的真實性與生動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史論家郎紹君:張江舟筆下的人物,不特別強調他們的職業身份與具體行為,而著重表現他們由姿情體現的當下狀態;畫群像但避免情節性敘述,造型符合寫實尺度但不求三維縱深感,這就為筆墨提供了相對自由的天地。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龍瑞:張江舟有著敏銳的藝術感,這次展覽是他在探索當下中國人物畫發展上的深入思考和藝術實驗,他已經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語言體系,這種語言體系將對當下的中國人物畫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張江舟堅實的造型能力、隨心所欲的駕馭筆墨能力以及他對當代人生命的深切關注結合在一起,將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糅化成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藝術意象,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精神體貌。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江舟的畫是耐人思考的畫,他表達的既是當代青年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耐人尋思的詩意詢問。他的筆墨語言善于用灰色,用枯澀的線的流轉來塑造形象,他的語言和情思是一致的?偠灾瑥埥凼且粋很值得研究的代表性青年人物畫家。

      《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張江舟的人物畫最好的地方是他對于氣韻的理解。對于氣韻,那種筆所未到氣已吞的氣象把握,運氣的貫通,已經超越了很多水墨人物畫家。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江舟院長的畫就是從我們自己的土壤里長出來的一種具有現代性的新水墨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田黎明:張江舟的人物畫運用了山水的理念,表現的是人性的平淡和天真,同時又包含著崇高意識。鮮明的藝術語言和筆墨風格使他成為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江舟的聰明和才情正在于他能夠或者說敢于去面對中國畫過去一百多年在轉型過程當中所遇到的重大課題,他會在許多人認為是矛盾沖突的地方,以他自己的特有方式輕松地用筆墨去解決,并且他的解決辦法還讓人喝彩。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深刻表現人性的作品是可以真正打動世界的,張江舟的作品就恰恰是因為深刻地表現了關愛生命這種最寶貴的人性價值,所以他打動了我們。

      河南省文聯主席、省美協主席馬國強:張江舟在作品中對生命既有贊頌,又有悲嘆,接近了中國繪畫和藝術的本體,應該引起中國人物畫家對這種“張江舟現象”的高度重視,并作為個案來研究,思考中國畫筆墨如何走向現代。

      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高云:江舟的畫里人物造型好、筆墨語言好、形式立意好,他能取得如此的成績,是因為他有一種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張江舟在探索當代的筆墨技法和題材的結合上打通了通道,擺脫了原有的傳統筆墨樣式,也擺脫了純粹寫實的筆墨程式,進入到一個自由的境地,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高度的結合。

      中國美協名譽主席、中央美院名譽院長靳尚誼:江舟對主題的把握很到位,對筆墨的掌握很熟練、奔放,這是他的重要特點,現在國畫界人物畫最大、最普遍的問題是繁瑣,不簡練,但是江舟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在造型的把握上很到位,他的手法、方式新穎,筆觸奔放,這是他的風格。

      中國畫尚寫意,因此人格和藝術家心胸、理想、抱負就決定了畫品的格調。是否有大懷抱是一個中國畫家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人們對張江舟在創作主體上的突破,給予了真摯的歡呼和鼓勵:

      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蒙:張江舟能把瞬間中的人寫成一種永恒,這是很大的創舉。他在肩負著一個藝術家所具有的社會責任。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江舟這批作品的價值在于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創作的思維、情感和方法。他的作品在思想高度、精神深度和語言強度這幾方面不僅刷新了他自己,也為中國美術事業的整體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啟發。

      陜西省美協副主席郭北平:張江舟用中國畫表現了對人的永久命題的思考狀態,有很多哲學發問、生命思考觸及心靈深處的東西。他能畫大畫,筆下生風,志存高遠,又很前沿,老畫家和青年人對他的畫都能產生共鳴。

      著名人物畫家王有政:“生命”是畫人物畫的核心,從張江舟的畫上能感悟到活生生的那個人,這是人物畫家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現代意識加進去,又把傳統筆墨運用得很好,很有韻味地表達了人的生命。

      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創作室副主任、著名人物畫家苗再新:江舟對主題的挖掘非常深刻。他把現實主義手法和浪漫主義思維相結合,形成了以意念為主的創作傾向,契合了中國畫講究意境的理念。他的作品融匯東西,貫通古今,帶來了全新的風格,傳統畫家和年輕畫家都能欣賞他的作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