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邵大箴(美術史論家):在中國畫史上,趙梅生先生的畫尤其是他的花鳥畫應該說是獨一無二的。
趙梅生從古今中外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吸收營養,既學習造型方法,更暗自思考創作原理。他更熱愛民間藝術,從質樸、大氣、大俗大雅的民間藝術獲得許多啟發。他有勤勉的態度,踏實的作風,不斷尋找適合他的性格和素質的繪畫語言,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他求教于古人,臨仿他們的作品,體會傳統中國畫的觀念和技巧,掌握筆墨功力。經過長期的實踐,他的中國畫創作逐漸走向成熟,近20年來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達到不凡的境界。
薛永年(美術史論家):趙梅生比著名的美術理論家王伯敏小一歲,是我的前輩。當前如果討論花鳥畫,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花鳥畫的精神問題,丹青難寫是精神。怎么解決花鳥畫的精神問題?同時代考慮抓眼球的都會考慮得到,但是對精神層面考慮得夠不夠?每個畫家都不一樣,他的大寫意具有大氣象、大筆墨、大胸襟!他表現了兩種精神,一種是對人格的追求,對于祖國的歷史文化的贊頌。還有一種對旺盛生命活力的謳歌。趙梅生人物、花鳥都畫,我更喜歡花鳥,花鳥里最喜歡梅花。他把太湖石中的歷經滄桑丑中有美的獨特美感和梅花枝干結合起來了,豐富了內涵。基本上不畫枝,沒有細枝,花直接長在“太湖石”上,瑣碎東西不要了,因此非常大氣。一個特點是大氣,另一個特點是簡樸。大寫意如果太不遵照物象不行,太寫實也不行。怎樣發揮想象力,就得準確把握對象特點,大膽突破陳規。
山水不一定是趙梅生最傾心的畫,但是畫了不少,用潑墨的方式讓山水充滿動態。我說這個是潑墨新界畫,有興趣可以進一步畫一些,這個畫法很注意構成的關系。趙梅生的花鳥畫還把黑陶、灰陶、青銅器作為靜物,擴大了花鳥畫的范圍,但更多的是從中吸收了文化氣息,用到了花鳥畫里面。所以他的花鳥畫雖然很簡,文化積淀厚,筆墨也很厚重。
劉曦林(美術史論家):趙梅生生活的人文地理環境對于造就他今天的藝術成就有非常大的作用。他曾經被打成右派,人生經歷坎坷。同時他做了多年的老師,培養了很多畫家。他的作品中體現的精神和他當老師是有必然聯系的。趙梅生從歐洲回來以后畫風大變,這與他之前的作品風格迥異。這時候他又有新的思維,是一種獨特性思維,是創造性的思維,對花鳥性的堅實性思維。另外個性化思維,非成年化的思維,從中國古畫吸收營養的思維。他還會從西方藝術中廣采博取,使得趙梅生這幾年藝術越來越充實,越來越豐富。
趙梅生的畫有一個特點,幾次展覽幾次變,每一次變就像蒼龍三部曲一樣是有青春活力的,精神頭特別好。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素質是非常相關的,這是一個整體。山西的力群活到100歲,趙梅生是山西又一個壽星。
夏碩琦(美術理論家):趙梅生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他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我看趙梅生文章中有兩句話我特別欣賞,一個是別人畫過的東西不畫,別人常有的構圖不畫。一個是題材的拓展,再一個是自己圖式語言上的創新。
談到花鳥畫精神性的東西,我覺得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清新的品格。趙梅生年事已高,但是趙梅生花鳥畫里頭,體現出了一種清新的境界。清新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潘天壽、齊白石的畫很清新,也給你一種強烈的印象。剛才有人提到了趙梅生的心非常寧靜,心不靜則不清,很浮躁的話,作品也是浮躁的,不可能清;再就是陳腐不去不能新,如果不擺脫陳腐氣,那也不可能出現清新的記憶。清新是古代文人,也是現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藝術就是畫家對書寫對象的情感體現。古人對清新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蘇東坡說:“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再比如王冕詩云:“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對清新的追求是現代人最強烈的心理欲求。它能夠陶冶性情,所以這個清新的境界是需要創造的,也是文化創新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覺得是一種繼承。
劉龍庭(美術史論家):趙梅生沒有進入過專門藝術學校,1957年還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今天畫這么好的畫是他的人格、他的修養、他的閱歷、他對國家民族認識的綜合結果。我非常欣賞趙梅生,畫家畫畫并不單純為了給人看,也不單純是為了自然,而是一種內心的感悟,一種生存的方式。
看趙梅生先生的畫“清新”,比一些中青年畫家的畫還感到新穎。這個新是不容易的,一個是修養、造詣,最大的特點是與時俱進。趙梅生不受傳統的束縛,老梅花,老梅樹,喜逢盛世開新花!
陳綬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幾十年來他的心境、心態都沒有變。我跟他有緣分,第一次我對他的感受最深的,他的孩子跟我學畫,我說奇怪了,你畫得那么好,反而鼓勵孩子跟別人學畫。他說孩子跟你學就對了,博采眾長,多學習一點我們的繪畫就有發展了。之后,我和趙梅生就成了忘年交。我始終感覺他心里面特別寧靜。有一次他跟我聊個人的經歷,十幾歲被抓去當壯丁,村里去的人都死了,就他一個人逃回來了。他很平靜地闡述了這件事情,他說那是一個時代的苦難。后來又被當成是右派,現在我們從他的臉上、相貌上絲毫感覺不到這樣的滄桑。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藝術家,所以我覺得他的心才是真正的寧靜。他是一個永遠往前思考,而不是不思考的藝術家,我覺得這一點最值得我學習。
趙梅生等于是在全廢墟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努力,從民間繪畫、西方的繪畫中學習,我覺得這種學習真正得到了很多時代的東西。他畫面所顯示的時代不是我們學院派的西方教科書上的東西,是我們民族這個時代需要得到的東西,可以給他歸納為構成、題材、創新。可以總結出很多很多,但是我就覺得他所有的作品就是他本身生命的繁衍。生命的生字就是趙梅生的生,他就是梅生,因梅花而生,而且他出生的地方聞喜,就是一個佛心,總是歡喜的。我看了展覽以后特別感動,我覺得他給年輕一代很多啟示,直接把生命表現出來就能表現我們這個時代。我給他寫了兩句詩:無怨無悔獨且成,畫到老時更天真。雪海流香新意匠,生生不息始傳神。
劉大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趙梅生的大寫意畫作,注重內涵品質,卻又自出機杼。而藝術創作的最可貴之處也在于不與人同卻又高于眾人。趙梅生所創立的獨特的藝術面目與個性是在充分消化吸收了傳統藝術營養之后的生發與傾訴,那些來自現實生活的生動感受又使他的作品如同一股山澗清風,和煦柔美,動人怡情。
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趙梅生的創作雖然以花鳥畫為主體,但同時也有山水、風景,甚至還有造像寫生等等。無論哪一題材,他都能畫出自家的感受,畫出有別于時代的全新面貌。他的藝術追求可以說是有別于世風的一種表率。而作為一代老畫家,趙梅生的畫作可以說有“老境”而無“老態”。“人畫俱老”,體現著趙梅生的一生修為,而全無老態,則表明他的藝術生機煥發,神采奕奕。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趙梅生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可以說是我們畫壇的一次很重要的活動,展覽開幕以來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他的畫既保留了中國花鳥畫反映自然、表現自然生機的傳統,又有自己的觀察、新體驗、感受。
應該說趙梅生自己做了充分的學術準備,也把多年來積累的精心力作呈現出來。我認為趙梅生作為山西畫壇的名家,同時他也是中國畫壇的名家。
郭怡孮(中國畫學會會長):趙梅生是中國花鳥畫界的一棵勁松,每看到他的新作,我都很激動,受到啟發并深感敬佩。趙梅生創新中國畫的心永遠是那么強烈,在他身上有一種責任感。他心中和筆下的草木蟲鳥,始終充滿著熱烈的生活情趣和生命精神,這是一位花鳥畫家所需傳達的正能量!
趙梅生對筆墨、造型、意境不斷探索追求,并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筆路、造型和風貌,還在不懈的追求中,這是極為不容易的,花鳥畫界的同行們都應為他驕傲。我重畫品,更重人品,先生的畫是上品,人品亦高。
程大利(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我和趙梅生是忘年交,二三十年的友情了,他對我們全國中小學的美術教材編寫、對改革開放后的美術教育有巨大貢獻。還有他的兒子趙紫峰,兩代人對我國的美術教育事業都有重要貢獻。趙梅生一生坎坷,歷經艱險,但是百折不撓,體現極高的人格!我看趙梅生畫展時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康有為曾經說過中國書畫的最高境界一個是真,二是樸,三是簡。中國畫講究內美,內修身,外于世,度己度人,自己有了境界然后傳達給別人。他很謙虛,說整個學習階段中就記住四個字:禮、義、廉、恥,但是很深刻,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國畫中中正之氣實際上就是禮、義、廉、恥。趙梅生的筆墨見功力,見力度,見骨法,描寫對象淡如輕云、重若風雷、潤如春雨、滄若丘山,筆墨中深含靈秀,點破中國畫用筆最深層次的東西,做到了無一筆浮華。
張彥遠解釋古法用筆時講到,剛正為之骨。他把用筆和做人聯系在一起,用筆人格化是中國畫最大特點。趙梅生近90年的經歷,與他70多年的藝術實踐就踐行了這句話,用筆如做人,往這個境界奔走!
孫克(美術評論家):我與趙梅生在80年代就見過面,他的畫非常成熟,在筆墨修養上更是不得了,可以說他的畫完全把他的個性、人格及其素質全部表達了出來。縱觀古今,趙梅生的梅花別具一格,他畫得非常腴潤豐厚,儒雅中正,筆墨表現梅花非常瑩潤。當代人畫梅花跟古代畫梅花是不一樣的,內心不應該只有簡單的意識形態,歌功頌德,我感覺他真的是從繪畫筆墨的語言出發,在繪畫美感中達到了一個高度,盡可能抒發著他的精神和內在氣質,單純而有力量!他畫山水,畫太行山、五臺山、懸空寺等都對場景進行了有意識的再組織,使畫面上出現一個新的境界。
另外,他的視野非常廣闊,藝術感覺非常好。他去歐洲畫了一系列歐洲風景,這其中他選擇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物以及藝術作品作為自己的中國畫創作對象,在相同的題材中展示了不同的異國風韻,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個人印象最深的是《自由女神像》。他不是一個完全按照傳統路子畫畫的人,這些是在生活實踐中自然吸取來,自然融匯在他的藝術當中。他不會把西方的東西拿來就用,而是要經過潛心研究仔細琢磨后完美地融合到自己的畫作里面去。
尚輝(《美術》雜志執行主編):趙梅生先生是我熟悉的花鳥畫家。在當代中國畫大寫意精神衰落情況下,能夠很好地把視覺形式的追求和筆墨逸韻完美結合在一起,不失中國畫氣象和品格,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當代大寫意花鳥畫做到這種程度非常少見。趙梅生先生修養全面,畫題廣闊。他的創作主要以花鳥為主,花鳥中以梅花為主,廣泛涉獵于山水。若干年前他曾奔赴歐洲用自己畫筆描繪歐洲風景,這些歐洲風景被巧妙轉化為中國繪畫的山水和境界。他的山水強調簡約,用筆粗放,非常簡練凝重。另外,我更感興趣的是花鳥畫作品,尤其是以梅花和紫藤為主題的作品。在花鳥畫創作中能夠出新確實是很難的,他畫的梅花作品巨大,樹干像太湖石一樣,具有穿插,玲瓏剔透的骨架感覺,具有形式的美感。他的寫意精神更多來自用筆的力量。20世紀以來以海派為主,用筆圓厚融通。趙梅生吸收了海派凝重圓潤,又增加了方筆用筆的趣味,在用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用色方面,紅花墨葉,尤其畫梅花的這種紅不是薄透的夕陽紅,有粉的成分,很巧妙地和用筆結合在一起。我還非常喜歡他畫的紫藤,幾乎用純色來處理的,但是因為用筆厚重,所以他的作品完全能夠體現出傳統中國畫的一種精神。
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們很多畫家都追求著視覺形式,這種構成形成的觀念已經成為今天重要的審美特征。當代中國花鳥畫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用筆的問題,多數人很難把筆墨和形式結合在一起。我覺得趙梅生先生在這方面應該說是當代的一個表率。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趙梅生也可以算做我的老師,我們不是師生關系,但是他是我的老大哥。我覺得趙梅生花鳥畫是現代簡筆大寫意重要代表之一。第一,他的花鳥畫筆宏墨潤,精神質樸,不拘成法,自然天成,因此氣象壯美。第二,個性鮮明,筆墨結構清晰,突顯了一種筆墨形式美。重要的一點,他以實樹同體的墨塊和色塊作為襯景和大面積鋪襯來襯托前面的枝干和主體,因此有一種新的形式美。第三,他是簡括了大手筆,體現了一種筆簡形真,筆雖然方但很豐厚,筆力中見行楷之真性,讓人感受到樸厚平實的筆墨精神。第四,趙梅生有傳承,我覺得從他的梅花里頭,可以看到元人王冕的春梅的感覺,任伯年藤蘿的筆墨精神。趙梅生對于傳統筆墨精神理解很到位,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沉浸在傳統筆墨精神中。
馬鴻增(美術評論家):最能體現趙梅生先生開拓性的就是他所謂的新花鳥畫。這種新花鳥畫把古代的陶器、青銅器,包括文字甚至還有民間的一些博古,都納入了花鳥畫創作的素材,是把花鳥畫的范圍擴大了。漢唐雄風根本不是山水畫,只是博古畫的一種開拓,趙梅生先生在這一點上和一般博古畫的風格是不一樣的,他是把古代的文物和山水結合。還有一些人物,主要把古代人物和花鳥進行了新結合,我覺得這開拓了博古畫和花鳥畫的新形態,很有創造性。因為我們知道往常的博古畫都是一種“清供”式的,但是在趙梅生的筆下博古畫完全不同,變成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組合,這有重要的意義,這不是一般的古代圖像的復制,而是加了一些處理,這是前無古人的。趙梅生的博古畫在新形態花鳥畫領域里,可以說是一個開創者。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聽說趙梅生辦展覽,我比在座的人都要激動,因為我們都是山西人。改革開放30多年了,我記憶當中趙梅生是第一個在美術館辦了三次展覽的人。
對于趙梅生先生早先我聽說過,但是沒有交往,后來逐步開始接觸他的作品并了解他的為人。在這個領域他不但自己有成就,也為山西花鳥畫在中國花鳥畫界取得一席地位做出了巨大貢獻。趙梅生80多歲,前面50年很坎坷,基本上都是自學,是靠他的勤奮和天分一步步走出來的!我更看中的是他的創新精神,趙梅生的作品偏重于筆情和墨趣,最近十幾年來在色彩運用上也有所突破。
趙權利(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我覺得趙梅生的作品主要是以勢取勝,雄強內斂、生生不息。特別是趙梅生的梅花,畫面在平面上結構性強,虛實對比強烈,有顯著的虛實對比關系,物象集中,不同的空白布置對比顯著。畫面中不管什么樣的物象,形象特征都比較夸張,這是從作品的風格這一方面來講的。從師承方面來說,趙梅生的作品似乎是沒有具體的師承關系,這也許和趙梅生年輕時候主要從事漫畫和其他畫種的一些創作有關系。另外,趙梅生也曾經對西畫進行過鉆研,他實際上是一個博采眾家、融合中西的畫家。
常銳倫(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趙梅生很率真,他是全國教育系統的勞模。他永遠標榜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這一點讓我太受感動。
趙梅生從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方面不斷地學習汲取著養分。他不只是在觀摩古人的繪畫技巧、學習傳統,在教學過程中他也能積累豐厚的經驗,并在編著教育著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創新,并且在用筆墨來表現物象、表達情感的時候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
李允經(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我覺得趙梅生的小品進入了樸拙壯美的境界,好像莊子的浩瀚博大、雄渾磅礴的壯美境界,壯美也應該是美術界的評價不低的概念。趙梅生畫畫老練、老辣、老到、老拙。他的思想非常睿智,他給中國畫,尤其是中國花鳥畫提供了一條別開生面的道路。
王迎春(人物畫家):趙梅生是我初中二年級美術老師。這么多年來,趙老師一直在太原當老師,他的繪畫藝術能在全國造成這樣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的。地方性的畫家很難走出地方圈子來輻射全國,但是趙梅生老師做到了。
藝術得有天分,現在畫畫的人很多,但是我想真正的大師是學不出來的!單靠學是學不出來大師的,還得靠天分。趙老師沒有外在的助力,完全是自學成才,況且一生經歷坎坷,可以說是學習環境惡劣。我1957年離開太原,他1958年就被打成右派,這么多年他在那樣惡劣壓抑的環境下,還是保持一種藝術的活力,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
趙梅生老師的畫極有個性,正因為他沒有受過正規學院或者是名師的指點訓練,沒有框框約束,所以他的作品的自然個性保留非常完整,非常鮮明。往往有師承或者在學院學習,個性會被磨滅、會被弱化。
文字整理:余根暉 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