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有幸觀看了由孟冰編劇、胡宗琪導演、成都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活在陽光下》 ,心靈為之震撼,思緒浮想聯翩。我想說:這是一部難得的直面人生,開拓未來的現實主義力作,是為當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進城務工的“農轉非”的“新市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譜寫的一曲心靈之歌。
眾所周知,成都在“城鎮化”建設上,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當然,關于“城鎮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人們尚存不同認識,這是政治家、社會學家、城市管理學者理應慎重辨析的事。但對于有思想、有社會擔當、有敏銳藝術感悟和表觀能力的優秀話劇編劇孟冰來說,他以審美眼光看重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從農村進城務工的各色人等的心靈變遷史。他說: “這當中有積極的、要求改變命運的人生主題,有在變革中被迫改變的無奈,有不愿意改變的固執,有對新生活的渴望,有對新生活的不適,更多的是在新生活、新觀念、新環境、新的身份認同、新的人生定位面前的缺乏準備狀態、茫然狀態、手足無措狀態,當然,也有充滿信心、躊躇滿志,甚至是如魚得水、春風得意的狀態。這正是這個變革的時代,在多元文化的背影下,在不同價值觀的碰撞中,在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城鄉矛盾)集中匯合的特殊區域內,提供給我們一個對人性的深層開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對中國人日益覺醒的生命意識、個體意識、公民意識及社會道德、公眾理念建立的深入考察的機會。這是時代給我們的命題,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給我們的命題,這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命題。 ”于是乎,應四川省委宣傳部之邀,在成都市委宣傳部和市文聯的精心安排下,孟冰深入成都6個城鄉結合部區縣的新型農村社區和4個城區的進城務工農民集中安置點實地考察、集體座談、個別采訪、深度接觸,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的心靈歷程活在了他的腦際,幾易其稿,終于孕育出《活在陽光下》 。
其實,劇作命題《風光市民》 ,原意僅聚焦于一位獲得“風光市民”榮譽稱號的典型人物;但孟冰在深入生活中被感動得不寫不快的人物卻是一群。他認為,“如果想反映出時代的大背景,一個人的故事會顯得單薄和偏執” ;如果寫活了一群人的心靈軌跡,讓當今不同人生經歷的觀眾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心影,從中得到感悟與激勵,共同為實現包括自己在內的偉大的“中國夢”添磚加瓦,那豈不別有洞天!他感到:這群人在尋“夢”的過程中,起點不一、行業不一、境界不一,但都在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公民觀的“陽光”的哺育引領下,驅散各自心靈中或強或弱、或多或少的舊文化、舊意識的“精神霧霾” ,才能真正把個人的“夢”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所以, 《風光市民》才易名為《活在陽光下》 。這無疑是觀賞和讀解這部話劇的鑰匙。
又于是乎,內容決定形式,孟冰將布萊希特的“敘事體戲劇”理論與實踐“拿來”化入自己的創作中,并與胡宗琪、舞美設計黃海威通力合作,精心排練出這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敘事體戲劇”《活在陽光下》 。
要在兩小時的一臺話劇里講清一群人的心靈演進故事,談何容易!孟冰的要訣是讓“人物在碰撞中以最簡潔的方式立即產生沖突,猶如平地起高樓,旱地拔蔥。在看似一個個不相干的事件中,漸漸看到一個局部的全貌” 。舞臺上,一群人的心靈故事都在一座有著濃郁意象意味的城鎮小院里向觀眾縱橫交錯地娓娓道來。小院里,矗立著已有危樓跡象的“清心閣” ,那既是收藏巴蜀歷史上文人墨客們典籍的優秀文化傳統的文物寶地,又是解放戰爭中的中共地下聯絡站的革命圣地,稱它象征著中華文化,誠不為過。惟其如此,當過文化局長的魏少秋老人守護著它,每天總要抱著一盆花追逐著短暫的陽光;居委會主任、青春少女陳露潛心攻讀傳統文化典籍,卻被誤認為患了“自閉癥” ,她只好到“清心閣”來尋覓知音,向魏老求學問道。小院的院墻坍塌了,院壩卻被居委會借用辟為娛樂活動站了。這里的?褪恰奥閷⑺南伞 ,他(她)們既打麻將,也說東道西;一對進城打工的夫妻在這里開起了小茶館,尋覓著十年前被人拐騙的獨子,誰曾料想,這行騙者的妻子竟是不斷慷慨解囊資助自己遠處尋子的“麻將四仙”中之夏姐;一個懷孕的進城姑娘天天坐在那里一言不發地編織著毛衣,當嬰兒問世后她卻哭得撕心裂肺,因為原來她是為了生存當了代孕媽媽;一位當年進城的打工妹,今天把家政公司辦得有聲有色,被評上“風光市民” ,連她前夫的兒子刑滿釋放歸來,都棄其親父而投靠她這位雖無血緣但給他真摯母愛的媽媽……所有這些,堪稱一幅“城鎮化”建設的“眾生相” ,展示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當代時尚流行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的時代大背景下“進城務工者”群體逐步驅散形形色色精神“霧霾”活在陽光下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的心靈歷程。
毋庸置疑,該劇直面現實的勇氣是可嘉的。其揭示社會矛盾和人物心理的復雜性、尖銳性、深刻性都保持了孟冰作品慣有的現實主義品格,傳達出一種促人向上、開拓未來的正能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主創人員在譜寫劇中“進城務工者”群體的心靈歷程時,堅持了正確的歷史觀、美學觀、價值觀的導向,藝術地呈現了每個人物從起初的精神狀況向真善美境界攀升的真實軌跡,做到了“既反映人民精神生活,又引領人民精神世界” 。而其間的精神能源,正來自于那“清心閣”里由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傳揚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這,正是《活在陽光下》寶貴的創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