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花鳥畫起源于唐朝,興起于五代,其中以“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為典范,至宋朝達到頂峰,體現在宋徽宗所設立的“宣和畫院”。此時的院體風格延續了晚唐以來工筆重彩的基本形式。突顯了“富貴氣”的程式,尤重格法以求形似。及至宋中期,在蘇軾的倡導下,文人士大夫們興起了一場后來占據中國畫壇半壁江山的新畫風,史稱“文人畫運動”。這種新畫風認為,繪畫應該被作為更高形式的自我表現而非物象再現。至此,傳統筆墨詩意化被發揮到了極致。受此影響,清初惲壽平創立了沒骨畫法,以點、染同用的色彩結構法,畫出的沒骨花鳥色彩極為豐富,給人以質感、動感、新鮮感。新中國成立后,以人物畫為主導,文人花鳥畫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才逐漸勢起。其中,京津兩地均以獨特的地理文化優勢取得驕人成績。其中,不乏新人逸品,“80后”新文人花鳥畫也日漸勢起。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借古人之道,表達自己內心寧靜舒緩的心境,是為修藝的規律。馬瑞濤深得古法,中得心源。花鳥畫起于徐黃二家,重繼承、善融匯,功力扎實,筆墨簡逸隨性,設色明凈古雅,遂成舒緩清雅之格調。其畫多描繪江湖所有,如汀花野竹,水鳥淵魚,蔬菜莖苗,取材寧靜淡泊。其人常游于山林園圃,細查動植物情狀,折枝寫生,打破程式,骨法用筆,巧得氣韻生動。略微粗放灑脫,作色不拘泥于隨附造型,水色交融,渲染、滲透較隨意。馬瑞濤的花鳥畫有鮮明的個人面貌,他借古人之道,開今人內心真實情懷之路,而非物象再現。
讀馬瑞濤的畫作,會有一股寧靜文雅的香氣。此香非彼香,它不是筆意造作小心翼翼而為之,而是錘煉六法過后的通天之氣,一股涓涓外泄的筆墨流露著他最真實的心性和最樸素的修為。可以說,此筆墨香氣出自書香,亦有作者觀自在的心香,還有來自創作者漸修頓悟的茗香。
若觀馬瑞濤其人,亦是給你留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印象。除了在創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外,他還長期注重文學修養,喜愛品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同時,他對中國古代畫論和史論具有深入研究,不斷鉆研技法,探究原理,以便從古人那里獲得啟發,學習古人沉穩的心境和嚴謹的創作態度。其作品無論是清風閑云,池魚淵鳥,亦或是桃溪別景,均暗香襲來,勢不可擋。細察線條多用側峰,行筆不緊不慢,從容優雅、簡易流暢,渲染出這樣一種散淡天真。
從美術史角度觀察,文人畫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其基本形態沒有變化,變化的僅僅是形式和心境。文人畫家一代代傳承著中華民族集體潛意識內的文化基因,他們以“曉文通禪之理,尋代代知音”。馬瑞濤以其學識、修養和悟性融匯在新文人花鳥畫的世界,用虔誠和樸素追求永恒之美,探尋宇宙洪荒內的超時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