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音樂劇《王二的長征》 重溫革命浪漫主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25日09:22 來源:人民日報 孔 溪

      曾創作了大量流行歌曲、影視劇主題曲,近年來轉向音樂劇創作的作曲家三寶,走遍大江南北、寫過紀實文學也寫過熱播電視劇的關山,與一幫活躍于劇場舞臺的青年演員的組合,會在“長征”這個紅色經典題材上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日前已經在保利院線覆蓋的全國20多個城市上演了的原創音樂劇《王二的長征》,無疑令人期待。

      長工王二為了給一名犧牲的同志捎信,在長征途中結識了很多人,也逐漸成長為一名識字的戰士,形成了對“革命”的認知。盡管選取了一個大家熟知的歷史事件,《王二的長征》卻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舞臺演出樣式的創新與實踐,在具體呈現上,由歌、演、頌三部分組成:劇情的敘述主要以“頌”與“演”來完成,而“歌”則不僅可以介紹人物,而且可以表意與抒情。演員的臺詞與表演追求“凝練的、節制的、表現的”表演。正是極具形式感的頌與歌摒棄了日常化、生活化的敘述,令一個個小人物的形象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脫穎而出,清晰、純粹、直擊人心。

      作為二度創作者,導演黃凱從關山的劇本與三寶的音樂中,尋找到了“走”,并作為全劇的“形象種子”。長征是一直在走,王二也一直在“走”,所有人都在走。如《路》這一曲目敘述了“自由頌”從上海的大家庭里出走,一路輾轉走到瑞金的艱苦歷程。為了表現“自由頌”一路行走的艱難,所有歌隊中的男演員用身體搭起了一條“路”,“自由頌”則踏著這條“路”邊走邊唱,隊形不斷變化,路不斷延伸,“走”之艱辛亦真摯、動人。通過舞臺上實的“走”、虛的“走”、一個人的“走”、一群人的“走”……反復、層疊地出現,將紅軍舍己為人、一往無前的精神形象升華。

      簡潔而有力的表達,正是“長征”壓迫與抗爭主題訴諸的舞臺語匯。它無須提供具象的場景及道具,具有極強形式感及風格特點的舞臺空間應運而生。無論是舞臺美術還是燈光,遵循“表現”的美學原則,水泥質感強烈、高達5米的三面階梯圍合,使得觀眾的儀式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

      但也正因此,音樂劇《王二的長征》的形體設計,一是舞美的設計,場上非常簡單的三面大樓梯,決定了所有的舞蹈需要在樓梯上完成;二是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所有演員不下場,他們在舞臺上做什么?他們是什么?特別是后者,意味著他們不可能像傳統戲劇中那樣只完成自己那個“實”的角色,在這里他們需要在各種“實”與“虛”的角色中不停轉換,是很有意思的。正是種種桎梏,使得《王二的長征》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形式。

      革命歷史題材加高度風格化的表演,能否得到今天的觀眾的青睞,還需要劇場和市場的繼續檢驗。但主創者背后的誠意,值得我們敬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