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與我一樣,《西藏:思考的維度》的作者孫勇也是“藏二代”,即父母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藏的干部。早在八十年代,我就認識孫勇,但最初還是神交。說神交,是因為常在西藏的報刊看到他的理論文章。
真正成為好朋友,是2000年我擔任新華社西藏分社社長以后,那時,孫勇擔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搞文字工作的都知道,研究室是筆桿子們集中的地方,我免不了經常去找點材料,一來二去,與孫勇由神交成為知交。
激情青年
說起孫勇,得說說1989年1月成立的“西藏青年理論學社”。孫勇是這個學社的發起人之一。
上世紀80年代,拉薩的理論界、文藝界、新聞界活躍著一大批燃燒著激情的青年,無論什么民族,大家聚在一起時,不是談理想,就是談潮流,談自己的作品,談西藏未來的發展,甚至還面紅耳赤爭吵,空前熱烈的學術探討氣氛,至今令人神往。
我在1987年擔任過西藏青聯的副秘書長,常去林木茂密的團委大院。1988年前后,西藏理論界發起“一切從西藏實際出發”的大討論,《西藏日報》和《西藏青年報》等媒體專門開辟了專欄。團委麾下的青年才俊是參與討論的主力,他們發表的每篇文章,都在西藏思想理論界引起強烈反響。“西藏青年理論學社”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影響很大,不僅在西藏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當代西藏思想理論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記錄。
孫勇為人忠厚淳樸,學者氣質濃重,學術研究“較真”。他說,自己“混跡于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之中,實在不敢自詡為學者”,而是“一個有良知的研究人員”,這雖是自謙,但也是他對學術研究敬畏的態度。從我接觸到的文章和著作來看,孫勇早期以經濟研究見長,后來廣泛涉獵西藏的歷史、經濟、文化、宗教和民俗等領域,研究西藏的維度更加寬泛,各種理論文章頻頻見諸報刊,一些觀點不乏真知灼見。
執著求索
《西藏:思考的維度》分上下兩卷,上卷主要是有關西藏政治、歷史、民族和宗教方面的研究文章,下卷主要涉獵經濟社會研究,包括對“謀長久之策,行固本之舉”的思考。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他的文章視角新穎,闡述縝密,提出的建議有操作性,憂國憂民憂邊疆,赤子之情,充溢其中。
我記得孫勇是最早研究“西藏非典型二元結構”現象的人之一。改革開放初期,內地一些經濟學家用二元經濟結構之說,簡單地把西藏歸之二元結構形態。孫勇在《關于西藏經濟結構改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西藏經濟是非典型二元結構,西藏的改革與發展全都處在怎樣解決非典型二元結構的問題并使之朝著新結構改建的命題之中。”他在文中接著說:“西藏民主改革之后,產生了總體供給制模式下的西藏經濟運行機制。西藏的經濟結構從那時起由混沌一元變為非典型二元,經過近三十年時間聚集起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許多問題之結。西藏非典型二元結構表現在:有一定數量企業并有一定產值的工業化部門,但其現代化程度不高且不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農牧區的傳統農牧業(包括家庭或農牧產品加工業)卻經常對經濟生活發揮著主導作用……這些現象表明我區經濟結構框架是二元結構的,但其運行機制卻不是經典學者們所指出的狀態和機理。所以我們稱之為非典型二元結構。”孫勇認為,“未來西藏發展大的趨勢,就是要縮短與先進地區的差距;要有改建經濟結構的思維和實踐,在尋求多種可能性、可行性有基礎上,盡快把非典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農業、農村非農產業和城市產業這樣一種三元經濟結構。”
這篇文章發表在1989年《西藏青年報》“西藏大趨勢”討論專欄,從西藏這十幾年發展的軌跡來看,孫勇的觀點是有前瞻性的,他在理論上的一些預見,也是準確的。
把脈西藏
“藏學”,這門研究西藏的學問,涵蓋西藏的民族、宗教、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13世紀或更早,西方一些傳教士進入青藏高原,注意到西藏豐富的宗教、語言等資料,匈牙利傳教士喬瑪大半生用于研究西藏,國外藏學系統的研究由他而發端。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一些從事邊疆學、民族學的學者,打開了當代“藏學”研究之窗;八十年代,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王堯主持出了一些國外藏學研究成果的內部資料,后來又出了系列叢書;西藏社科院陳家琎也主持出了一批藏學研究參考叢書,“藏學”很快也成為國內外頗具影響的顯學。不過,與同樣成為顯學的“敦煌學”“徽學”相比,“藏學”還有著極重要的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任務。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社會進步和反對民族分裂,是當前藏學研究者的責任所在。
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表及里尋真諦,孫勇用這種方法把脈西藏。
穩定與發展,乃西藏之大事,可以謂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如果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夢”,那么,實現西藏的長治久安,就是中國夢之一部分的“西藏夢”。長治久安,面臨兩個矛盾,即:當前西藏的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時,西藏還存在著各族人民同以達賴集團為代表的分裂勢力之間的特殊矛盾。
解決這兩個矛盾,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之路。如何走?孫勇在本書中提供的對策是:穩邊固本、民生為重、地域特色、可持續發展。
“西藏地區社會穩定對策研究”一題,國內有很多的專家學者包括領導干部都在思考,但是怎樣超視角、寬領域地解讀這個問題,并不是人人都能夠下功夫去做研究的。“對這樣的重大問題必須放到國家的邊疆戰略之中去研究,去進行部署。”也就是說,中國西藏的社會穩定應該成為國家邊疆戰略的重要部分!為此,孫勇剖析了將近百十年來世界強國的邊疆理念,解析了國內對邊疆問題的各種觀點,最主要的是分析了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戰略的取向,把西藏地區置于這樣的命題下,提出了跨時段、全方位的對策。
我希望,今后即使有更多的事務纏身,孫勇也不要熄滅思維的火花。國家需要一批不計得失的思考者,任何時代都需要一批有深度研究的思考者。“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都深入地思考,乃至舍身求法,方能挺起中國的脊梁,唯此,我們民族的希望才不會滅失。
我欣賞宋人俞國寶的一首詩:“玉潔冰寒自一家,地偏驚此對山花。歸來不負西游眼,曾識人間未見花。”希望孫勇學術研究再上層樓。
(作者為光明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