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電視劇的文學品質亟待提高(肖驚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19日09:38 來源:中國作家網 肖驚鴻

      電視劇作為一種藝術的載體,在大眾文化背景下成為承載光榮與夢想的世俗神話。優秀的電視劇總是以其藝術精神和思想價值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應。近年 來,政策和市場的制約以及網絡媒體正日益改變著電視劇的傳統收視格局。電視劇市場競爭激烈,但劇作本身的藝術品質卻沒有明顯提升,開始進入平淡中的轉型 期。這首先表現在,缺乏原創力。回想這些年的電視劇創作,能夠入腦入心多年不忘的,首選那幾部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原因眾所周知,文學性決定了劇作深厚的人 文情懷。有故事又有思想。再看當下的電視劇,一年幾千集大多數如過眼煙云。究其原因,還是文學性薄弱,原創力匱乏。其次,類型化泛濫。電視劇的類型化是市 場的需要,也是電視劇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電視劇創作的多樣性依賴文化市場的成熟程度。2013年的電視劇此類問題更加突出。在市場的絕對把控下,具有探 索性和實驗性的優秀影視劇很難出現。

      網絡助推電視劇創作和產業的發展

      目前的電視劇生存處在內憂外困的兩難境地。電視劇傳統播出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如何走出困境,回歸平常心,擺脫模式化,注入原創力,仍任 重道遠。理性審度電視劇的發展,是從業者和觀眾都要面對的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網絡傳媒日新月異的發展,對電視劇造成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同時也為 中國電視劇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進入轉型期的電視劇的收視,出現了一高一低兩個現象。一方面傳統收視萎靡,一方面觀眾自主收看助推網絡播放量平穩上升。自2010年起,網絡收 看方式全面崛起,到2013年愈加明顯,網絡覆蓋人群逐年增多,這正是觀眾自主收看、主動選擇的結果。視頻網站成為電視劇重要的播放平臺。一些大的視頻網 站,正以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占有量成為國產電視劇的網絡贏家,其平臺優勢日益明顯。且隨著網絡覆蓋的全面鋪開及網絡終端用戶的持續增多,視頻網站和手機終端 將為電視劇的收看提供越來越大的空間。從根本上看,電視劇本身藝術品質的優劣是對收視的預判,但在目前多元化收視的前提下,要想擴大良好的觀眾反響,吸引 更多關注,勢必要實現跨平臺播出。基于逐漸攀升的觀眾覆蓋率和精準的受眾定位,網絡播放平臺將成為國產電視劇的重要窗口。

      近幾年,網絡以出人意料的發展速度,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大眾文化生活平臺,同時也拓寬了電視劇的海內外傳播渠道。像《亮劍》《中國遠征軍》《媳婦 的美好時代》《咱們結婚吧》等電視劇通過網絡傳播得到了海外觀眾的喜愛,美劇、韓劇也同樣深受中國網民追捧。來自電視劇臺詞的一些網絡流行語,進一步擴大 了相關電視劇的傳播和影響力。微博和微信也成為電視劇熱點話題的傳播方式。網絡和電視臺的互動與融合,推動了網絡電視臺的發展和成熟。截至2013年11 月,全國共有13個網絡電視臺。網絡的普及拓寬了電視劇自由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國產電視劇觀眾群的進一步分流,觀眾自主收看一方面降低了電視臺播出電視劇 的收視,同時,在新的平臺上又促進了電視劇的進一步發展。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電視劇市場相對萎靡、精品電視劇難得一見、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不穩定、網絡平 臺重組等市場大背景下,網絡傳播催生了網絡劇的出現和發展,各視頻網站紛紛拿出了自制產品。網絡自制劇在一些知名視頻網站初見端倪。可以預見,網絡將成為 未來電視劇最大的播出平臺。

      隨著文化產業的升級,在市場競爭之下,電視劇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文化的契合更為緊密,越來越成為向觀眾傳遞正能量、反映時代精神、表達美 好情操重要的、審美的大眾文化載體。如今,電視劇熒屏雖百花齊放,背后卻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新題材嶄露頭角,新演員層出不窮。然而,收視疲軟卻是不爭的事 實。視頻網絡與電視臺共同瓜分了電視劇的收視市場,同時也催生了一個畸形現象——收視最好的電視劇往往是最受質疑的電視劇。在網絡的作用下,越是制造話題 的電視劇,越能贏得點擊量。某部電視劇受追捧,不是因為其藝術品質精良和文化內涵深厚,而是源于各種炒作。這種現象的出現暴露了電視劇的推廣和宣傳的軟 肋。在復雜的視聽語境下,電視劇藝術評論家如何擁有更多的媒體話語權,傳達正能量,也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現實焦點。

      提高電視劇的文學品質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視劇的生產、制作和播出突飛猛進,中國業已成為世界電視劇產量大國。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市場有巨大的潛在空間。但目前我國電視 劇的海外發行還沒有形成規模,也還沒有樹立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品牌。大多數海外發行的電視劇集中在有華人居住的東南亞地區,最多也是到文化上有相似處的日 本、韓國。歐美地區普遍不多,與美劇占據的中國市場份額相比差距是顯見的。根本原因在于,首先是制播方式的差別。像美國的季播劇和日韓的制播一體、邊拍邊 播,都使得它們的電視劇產品更加專業化、市場化。而且,它們的海外市場定位也比較準確。中國電視人卻缺乏全球化意識。我們的電視劇本質上還是定位于國內市 場,海外市場一直沒有成為中國電視人的重心,幾乎沒有為海外發行量身定制的作品。其次在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以《甄嬛傳》為例,盡管《甄嬛傳》已經被賣到日 本、美國等國家,但有不少人質疑臺詞翻譯后難得保有中國語言文化的精妙。從市場效益來講,大多走出去的電視劇的版權是免費輸出的,在當地電視臺播放也基本 沒有廣告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電視劇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輸出。

      目前,中國電視劇產業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時期。電視劇市場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繁榮,漸次出現整體低迷、同質化嚴重等種種現象是必然的。這也是政 府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的無序競爭兩相搏弈的結果。探其根源,與這兩年熱錢盲目涌入電視劇市場,造成電視劇市場虛假繁榮有關。演員片酬飆升,名導演名編劇費用 瘋長,導致留給電視劇本體的費用少之又少。市場過熱,又導致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不盡如人意,而電視臺購片又多靠經驗主義,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電 視劇題材扎堆和質量下滑的局面。隨著同質化現象的嚴重和政府的政策介入,電視臺購片必將出現理性回歸,以及視頻網站的謹慎收購,涌向電視劇市場的熱錢也勢 必減少。網絡播放平臺的多元化勢必導致電視劇產業不斷升級,電視劇市場的形態更為多元,也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

      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決定一部電視劇是否精品繞不過對內容品質的要求。電視劇作為審美的社會意識形態,對人民大眾的精神、情操的影響已超越了傳 統紙媒。在此前提下,電視劇編劇要提高文化素養、美學品格,從中外優秀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汲取營養,同時要有民族精神傳承的社會擔當意識。提高原創力, 拒絕同質化,培養文化自覺,注重人文情懷。這理當看作提高電視劇內在品質的良方。但無論成功與否,一個共同的問題是:對人性的探討始終是藝術的要義。如何 才能做到在物質世界之外審視人的內心,在心靈世界里飛翔,表現人性的善良,給觀眾以溫暖和希望,同時將藝術與商業完美結合,恐怕是電視劇從業者目前面臨的 最重大的課題。

      電視劇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

      電視劇首先是藝術,是從市場中來到觀眾中去的藝術產品。這決定了電視劇藝術的生產要符合一般文藝作品創作的原則與規律。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劇 本是一劇之本。這句話永遠都不過時。特別在藝術被資本綁架的市場化格局的當下,堅守藝術良知是一種多么可貴的藝術品格和人文精神。中國的電視劇不能成為市 場的奴隸。影視劇創作者必須克服受制于市場的浮躁心態,靜下心來,放慢腳步,重視文學對影視劇創作的巨大作用,扎扎實實地建構中國影視劇的美學品格。只有 這樣,原創力匱乏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數量永遠不決定質量。生活永遠是藝術的源泉。只有原創力增強了,同質化、膚淺化才能退場。

      人,仍然是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影視劇要把塑造人物放在首位,那些給了我們精神力量的人,那些肩負民族希望的人,那些歷史不該忘記的人,都 是我們的劇作應當深情贊美與謳歌的劇中人。藝術就是要讓人的靈魂飛揚起來。希望我們的影視藝術工作者在藝術創造中,傾注人文情懷,把知識性和人文情懷融匯 到作品中去,不要讓自己的作品成為干巴巴的一堆符號,然后用狗血劇情、雷人臺詞來填充。這是對藝術的褻瀆,更是對國家文化形象的貶毀。面向未來,讓我們的 電視劇傳達一些歡笑、一些溫暖、一些希望,表現真實可信的平民夢想。這才是電視劇中國夢的努力方向。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