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文化遺產保護只有追求文化內涵和品質才能擺脫商業性開發和利用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17日10:21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履生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去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遺產,無論屬于哪個國家或哪國人民,這類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財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像中國的萬里長城、瑪雅的金字塔等,不可再生,無法再造。因此,其保護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責任,而人類面臨著文化遺產越來越明顯地受到各方面破壞的威脅。如果說基于目前的科技手段對于那些年久腐變所致的破壞是無能為力,那么,因為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特別是人為的因素使之受到現實的破壞,尤其是受到不良“保護”或開發利用的破壞,則是難以原諒或需受到譴責的。無疑,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理論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除了客觀的經濟能力和技術手段的不足之外,人的因素,包括保護的理念、公民的素養等等,則在整個保護工作中有著主導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大到區域保護和整體規劃,小到一些類如道路的修建、欄桿和警示標志的增設等等細節,無不表現出保護的水平以及保護工作的文化涵養。事無巨細均關系到保護的品質。

      秘魯的馬丘比丘作為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每年有5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前往,可是,這里的交通不便不僅讓人難以理解,也難以讓人聯系到它的盛名。這不是一個關于物質或科技或經濟的問題,而是如何認識、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這里沒有高速路,沒有纜車,連通馬丘比丘的除了印加古道之外,只能坐兩個多小時的火車到達馬丘比丘山下的小鎮,繼續換乘汽車沿盤山路到達景區門口,而此前從庫斯科古城出發必須先走70多公里到達奧揚泰坦博(Ollantaytambo)火車站。這之中會遇到無法預料的雨季山體塌方,隨時都有可能終止旅行者的腳步。正因為這種交通不發達、不順暢,既保護了周邊的環境不因為現代化的發展而與文化遺產的原始自然環境發生沖突,也讓每年大約有6萬沿著傳說中的印加古道艱難跋涉來到這里的朝圣者,在歷時3天的旅行中保留了最接近原始狀態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為每一位造訪者設置了進入古境的自然空間,在那崎嶇盤旋的山路上,在沿著烏魯幫巴河或湍急或平緩的行進中,在高山深谷、云霧繚繞的自然變化中,人們不斷增加了對于那高原上印加人所創造的飛來之城的敬畏。當到達山頂置身于印加古城時,艱難的行走正是文明和創造的最好的注腳。這種與文化遺產內部文化關系的連接,摒棄了與文化遺產相關聯的開發和利用,是值得學習的。

      在馬丘比丘,看不到游人在遺址上的刻畫,也基本上看不到管理者針對游人的各種警示標志。即使面臨萬丈深淵的危險也沒有護欄,人工的痕跡降低到最低點,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狀態。而沒有警示標志所顯現的對游人的尊重,則關懷了人們文明的自尊心。顯然,這對于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國家而言,人們或許會連接到經濟的問題而想象出無力作為,可是,人們卻能看到遺址內游人無法走到的石墻后面,有工人用很小的工具在小心地剔除石面上的異物。因此,在欠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未必就一定完全是經濟的問題。有些花了錢未必就好的作為,實際上沒有從文化遺產的內核去考量文化問題,就事論事的淺層面、低層次的保護,或者簡單化地用欄桿、圍墻去禁止進入,表面上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但這些人工的加入所表現出來的與文化遺產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的破壞。

      由文化遺產地所表現出來的文明水平,可以啟迪人們去深思社會發展水平與文明的關系。文化傳統與遺產保護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延伸到中國問題上,反思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內陳列的那些標示瑪雅和印加文明的石刻,鬼斧神工,攝人心魄。然而,展廳內的裸展,觀眾觸手可及,不免讓人擔心其安全問題。如果在中國一定會摸出包漿,摸出銅的本色。如果用護欄也難以抵御進入,用警示標志也難以阻止觸摸,那文明水準可以想象。中國現實中的公民素質問題,既影響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也給當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經濟和物質的快速發展中,社會的文明程度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在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同時,還要研究能夠支撐均等化的公民素質這一基礎條件,要更多地從基礎上去努力,像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文化掃盲一樣。只有這樣,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的創造才能夠得到公民社會的集體呼應,而文化遺產的保護才能夠真正實現有文化的保護。

      中國現在有31項文化遺產,10項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總數位列世界第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11月16日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所提出的宗旨,建立“使文化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遺產保護納入全面規劃計劃的總政策”,正確理解“在社會生活中起一定作用”,不是商業性開發和利用中的“吃祖宗飯”,而是文化的傳之久遠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全面規劃計劃”不能脫離文化的范疇,更需要將公民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納入到這個“全面規劃計劃”之中。只有這樣,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才能走向擺脫商業性開發利用、追求文化品質的正確道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