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花兒”秦腔相映紅(肖美鹿)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17日09:59 來源:光明日報 肖美鹿

      觀看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創作演出的秦腔現代戲《花兒聲聲》,是一次新鮮的享受與發現。因為在這部戲中,人們看到“花兒”這種民歌形式與古老的戲曲劇種秦腔融為一體,深沉的歷史意蘊煥發出了醒目的蓬勃生機。

      《花兒聲聲》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那宏大的包容。“花兒”原本意義上是指發源于古河州(甘肅臨夏)的一種高腔民歌,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長久以來,“花兒”流傳于廣大西北地區漢、回、藏、土、東鄉、保安、撒拉、裕固、蒙古等各族群眾中,這些歌聲出自牧人、山民、馱夫、黃河上的筏子客等之口,如同山間田野和大草原上無邊無際的鮮花野草。雖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地域因方言和習俗的區別,在傳唱中形成了河湟花兒、岷洮花兒和寧夏花兒等不同流派,但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人們公認的。“花兒本是心里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頭割下,不死時還是這個唱法!”就是甘青寧廣大地區共同傳唱的一首“花兒”。據說歷史上一位英雄在前往刑場就義的路上就一直唱著這首歌,沿途百姓聞之淚下并與他一起唱和。又有傳說一對青年男女因唱花兒而相識相戀,在遇到無法抵抗的阻礙時,也是雙雙唱著這首歌最終殉情的。

      而秦腔對于大西北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來說,更是猶如空氣、陽光和泉水一樣不可缺少,說秦腔是西北人的精神食糧,一點也不過分。終日里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和忙忙碌碌操持家務的女人們,都會在一年四季甚至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候唱上幾句秦腔。說到一個“唱”字,“花兒”與秦腔的區別就在于:唱花兒不叫“唱”,而叫“漫”,唱秦腔則有“吼”“唱”“吟”“哼”之分。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歷史深處,便可以看到,秦腔和花兒一樣久遠古老,只是秦腔在二百多年前一路高歌直入京師,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花雅之爭”,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完成了一個漂亮的定格。看著眼前《花兒聲聲》這個戲,一棵參天大樹與遍地黃花共同展現在觀眾面前,我們并沒有感到它們之間的陌生與排斥,而是一種融洽的結合:都是西北人創造的原生態藝術,都是他們心靈的慰藉與傳達,都是那樣的純粹、纏綿和慷慨,都是西北人性格的別樣體現。于是,這首“花兒”成了貫穿整部戲劇的主題曲,一唱到底,蕩氣回腸。

      《花兒聲聲》反映的是當代農村題材,具體事件是在嚴重缺水的干旱貧困地區,農民們在政府惠民政策的推動下整體搬遷,當地稱之為“吊莊”。妙就妙在這樣一個故事在舞臺上被講述得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絲毫都不枯燥。女主人公杏花少女時代就是遠近聞名的“花兒王”,她和丈夫老五的婚姻完全緣起于“花兒會”的對歌。后來出現的技術員“眼鏡”也被杏花的歌聲而深深吸引,可以說對杏花的依戀和他所肩負的神圣找水使命,共同支撐著他在這片荒蕪干旱的土地上扎下根來,直至付出生命。老年杏花之所以在全村人都搬走之后仍不愿離開自己的小屋,就是因為放不下在另一個世界里的老五和“眼鏡”。每天夜里,她都要在星空下用聲聲花兒與這兩個她所深愛也深愛著她的男人對話。誰能想到,對當前農村富民惠民政策的闡述竟會由如此美麗的愛情故事來完成,這個過程又是對秦腔和“花兒”的盡情欣賞。劇中,老五和他的農民兄弟們在面對新分得的土地時,大喜若狂,跳啊,喊啊,唱啊,秦腔歡音的明快熱烈,將這群西北漢子對土地的熱愛和自身的粗獷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杏花抒發情感時的幾大段唱,又將秦腔苦音的凄婉綿柔運用得十分到位。“花兒”在劇中不時穿插并且貫穿全劇,聽覺上讓人感到十分和諧而不突兀。顯然,戲曲創作中極其重要的音樂作曲在這里進行了可貴而有益的探索,形成了這個戲完整的音樂脈絡。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