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舞蹈延續了往年的繁榮勢頭,創作、比賽、展演、交流、教育、研討等活動依然如故。對于舞蹈界而言,去年又是一個比賽年:第十屆全國舞蹈比賽,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民族民間舞比賽,CCTV電視舞蹈大賽,上海衛視舞林爭霸……與各種賽事相呼應的是各種舞蹈的盛會:北京現代舞雙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成立60周年系列演出,國家大劇院第二屆舞蹈節,首屆楊麗萍國際舞蹈季,2013北京舞蹈學院冬季演出季等等。
比賽:何種舞林?誰能爭霸?
毋庸置疑,東方衛視2013年2月推出的《舞林爭霸》相比其他舞蹈比賽,以新穎的賽制和眾多優秀舞者的加入,吸引了更多業內外的觀眾,也引起了對舞蹈更為廣泛的思考。這檔引自美國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的電視欄目,進入中國后有了本土化的改變,除了在聚光燈下展示舞者的精湛技藝外,還讓舞者有機會講述舞蹈背后的各種經歷,這種結合真人秀與專業比賽的制作方式在娛樂節目中非常普遍,但對于舞蹈節目而言卻是第一次。
《舞林爭霸》區別于以往專業舞蹈比賽還有重要的兩點:它面向社會廣納賢良,英雄不問出處,街舞舞王、國家院團獲獎甚豐的首席、舞蹈學校里不被看好的學生、改行白領后舞蹈夢想不泯的前舞者、為舞蹈夢想改行的理工男以及諸多自由舞者齊集一堂;它面向社會博收舞種,才藝不問來路,爵士舞、拉丁舞、街舞、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現代舞同臺對陣。一些富有才華的非專業舞者及其獨具個性的舞蹈,使導師楊麗萍和金星都情不自禁地直呼“開眼界了”。
基于專業院校教育和專業院團創作所形成的訓練規程、舞種設置和創作方式,使舞蹈圈在教學、創作和比賽所連結出的循環系統與更新機制中高度自轉,在建造專業金字塔和輸出舞蹈精英的同時,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有了所謂“專業”和“業余”的分別。這樣一種分別,造成了狹隘舞蹈觀和新鮮舞蹈種類及人才被屏蔽在主流話語之外的局面。而《舞林爭霸》這個節目,由于客觀正視中國當下舞蹈發展的現狀,無論在內容的寬度還是認識的深度上,比任何一個約定俗成的舞蹈圈,都大大地向外擴展了疆界。
微博上有人這樣批評《舞林爭霸》里的明星評委:舞者要得到的是評委專業的點評,知道如何才能跳得更好,而不需要評委做舞者的人生指導。我認為,這種聲音在潛意識中透露出的育才不育人的觀念正是當下舞蹈教育的現狀。其實,參賽舞者在專業技能、生存磨練和夢想追求之間所獲得的生命力、美好品格、人生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誰能稱霸”的意義,而藝術的要義也正在于對這些東西的啟示。
創作:舞蹈的民族情調
北京現代舞雙周、2013國家大劇院舞蹈節、首屆楊麗萍國際舞蹈季等各種舞蹈盛事都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團體和劇目。其中,許多國外的經典劇目既讓我們了解了國際上的創作趨勢,也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看清當下中國舞蹈創作的精神與藝術走向。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亮相的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原創舞劇《香格里拉》,在歷經了四五年的不斷打磨與修改后,呈現出讓人心動的質感。如今,絕大多數地方民族歌舞團在服務旅游市場的創作過程中,舞美花樣百出、燈光大放異彩、服飾俗媚低劣,最重要的是沒有悉心研究質樸、厚重的本土文化而導致音樂舞蹈喪失了應有的民族韻味。而《香格里拉》恰恰領悟到時下的一些陋風所帶來的文化傷害,反其道而行之,立足云南迪慶州的香格里拉本土生活,將這里的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白族等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融合的狀態一一展示,格調高雅又不失淳樸民風。舞蹈還原了民間聚眾而舞的風土人情,將緩緩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厚重感表達出來。演員也從體態、情緒上達到了不做表演的境界。這種返璞歸真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理念,實際是當下創作者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也是維護舞蹈民族性的長久策略。
除了符合主旋律的大型舞劇創作外,民族情調也能夠體現在現代舞的作品中。“北京9當代舞團”的舞劇《希·夷》,意出《道德經》,所謂“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其意涵深邃,但仍可捕捉。《希·夷》透著幽晦神秘的氣質,和大眾傳媒里的舞蹈形成兩極反差,通篇下來用沉靜的意識作為內在節奏,連綴著每一場各不相同的舞蹈。倘若有人發問,那些緩緩而行、那些托舉、那些不見程式和技術的動作究竟想說明什么?不妨給出這樣一種回答:舞蹈在本質上存有這份天真,它不明意于言的方式,恰恰是可以讓人回歸到最樸素的知覺,拋開各種語言和觀念的障礙,來達成一種精神上的溝通。舞蹈之不被解釋不是因為它的高妙,而是它將心靈的甘苦演變成天籟般的身韻意趣,最終仰賴觀眾自己去凝結歷史和感知之間的距離。
教育:開放多元的理念推行其中
北京舞蹈學院經過60年的洗禮,在演員和編導培養上積累了大量經驗,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體系。在每年的成果展示上都能看出不斷前進的步伐。2013年底,北京舞蹈學院冬季演出季推出了17場演出,其中,肖素華導演的現代舞劇《聽說愛情回來過——白蛇后傳》、郭磊的研創劇目《儺 面》、肖燕英的中國舞劇《戲夢人生》和胡磊的小型舞劇《光榮》都顯示出了學院編導不斷探索的軌跡。
在當代中國舞蹈的高等教育中,以創新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畢竟鮮有。整個行業以集約化的方式在技術層面上培養了大量人才,專業舞者的上升路徑往往僅是在業界的幾大賽事中獲得獎項。但演員的成功不能僅以得獎為標準,而應以不可復制、風格獨特的影響力來判斷。舞蹈演員的心智成熟期相對身體表現力的巔峰期是滯后的,這便是存于這門表演藝術教育中的難題,即讓從業者擁有怎樣的價值觀去看待這門藝術并依此規劃職業路徑。另一方面,對于舞蹈編創來說,古典舞與民族民間舞蹈作為重要的構筑中國民族舞劇的語言來源,實際上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局限性,不僅不能在風格上提供新鮮的觀劇經驗,也因表現方式的定式而制約了表達。因此,還應在技術層面和審美教育的層面上大開門徑,讓學生遍識珍饈之后,在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下,結合各自的喜好實現藝術理想。
其實,在專業院校之外,還有很多人用其他方式讓走出校門的專業人才繼續“修行”。2010年,在朝陽區文化館“新文化館運動”的推動下,“北京9當代舞團”成立。這個在基金資助形式下組建運營的舞團,給予創作者充分的藝術空間讓舞者探索純粹的肢體世界,推出了《莎樂美》《玫瑰之名》《鏡花曇》《蛾》《希夷》等品質精良、風格獨特的作品。這是推動者徐偉能夠想出并為之傾力的最有效的藝術培養模式,他說:“舞團的組建本身就是一種抗拒腐朽、抗拒平庸的方式。”此外,無論是北京現代舞雙周還是楊麗萍國際舞蹈季,都在做著各種各樣身體劇場和工作坊的嘗試,將開放多元的教育理念推行其中。雖然他們的做法不足以改變當下舞蹈教育的局限,但這些點滴努力都會成為照亮藝術之路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