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演藝界“國家一級演員、國家一級導演、國家一級編劇、國家一級作曲”等頭銜稱謂頻頻見諸報刊、電視、網絡,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似乎都已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在國內的一些文藝比賽、文藝晚會、電視選秀節目、電視采訪、報刊人物專題報道中,在介紹某評委、某演員或被采訪者身份時都習慣性地在前面加上“國家一級演員、國家一級導演、國家一級編劇、國家一級作曲”等頭銜。對此,筆者甚為不解,且不說演員、評委或被采訪者職稱等級是否真實,單就在職稱前面冠以“國家”二字,就顯得極不嚴謹。
筆者曾查閱了國家人事部門關于專業技術職稱的級別規定,也詢問了有關部門的評審專家,了解到演員職稱分為一級演員、二級演員、三級演員、四級演員,其他藝術類的職稱也是如此。其中一級演員和其他系列的教授、高級記者、高級編輯、主任醫師等相對應,都屬于正高級職稱,先由省部級職稱評定機構評定,再由用人單位聘用。可見,不管是評定或是任用,都沒有上升到國家級層面,所以,我們極少見“國家教授、國家高級工程師、國家主任醫師”,而唯獨“國家一級演員、導演、編劇、作曲”等屢見不鮮。
為何演藝界“國家級”人物如此之多?這里面當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國家”二字確能抬高人的身價,前蘇聯有如烏蘭諾娃那樣的“國家功勛演員”,我國的“全國勞動模范”也顯然比省市級勞動模范高一級。哪怕是二級演員,前面綴以“國家”二字變成“國家二級演員”也顯得很榮耀。殊不知,就是這種隨意抬高身價的行為,助長了個人虛榮心乃至整個社會的浮躁之風。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筆者認為,無外乎三個方面。首先,相關職能部門聽之任之。作為主管機構,既有評級任用之職,更有監督約束之責。2013年,解放軍總政治部頒發的《關于規范大型文藝演出、加強文藝隊伍教育管理的規定》中明確要求:“專業技術三級以上的文職干部不得稱為將軍或者文職將軍”,這種負責任的做法值得相關職能部門借鑒。其次,大眾媒體無常識,人云亦云。網絡時代,大眾傳媒的受眾之廣、導向作用之強,都是史無前例的,如果不能有效阻斷其錯誤傳播,假象就可能在多次傳播之后成為“真理”。再次,當事人愛慕虛名,坦然待之。演藝人員對于自己的職稱應該是最清楚的,遇到有人用 “國家一級演員或導演、編劇、作曲”來介紹自己時,如果能夠馬上嚴肅地說“不”,及時加以更正,“國家一級”也不至于如此普及。
真正的大師是不需要借“國”字號來裝點門面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不肯承認自己是“國家藝術家”;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精通英語、德語、俄語、法語等多國語言的季羨林,生前曾一直要求摘去“國學大師”的桂冠,但誰能否認他們的地位呢!我們的職能部門、大眾媒體以及演藝界人員都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