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陳丹青:我只是在畫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12日10:29 來源:證券日報

      在陳丹青的繪畫作品中,近五十年來一直未變的是飽滿與纖細兩樣事物能夠疊加在一起,“我內心里住著一個女人”,他自己這樣講。他手上夾著煙,嘴上罵罵咧咧,但又會在電影院里、在四顧無人的漆黑夜晚,任淚水打濕枕畔。如果翻撿他的那些迅疾、準確卻又充滿個人趣味的速寫(他總能打量出不一樣的效果來,這大概有滿滿幾箱子的筆記本),其中的筆意或者說筆法,始終是盤旋的、迂回的、曲意承歡的。陳丹青喜歡用曲線,這區別于生硬的、人工的直線。這與學院派的方法是多么不一樣,在包豪斯風格一路影響當代藝術的歷史進程中,這個頑固的家伙,依然守舊般的在色彩、塊面、光影和內心世界里旅行。有時他也嘆息,用柏林的話來警示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熱忱”;更多時候則忘了教條,聽從于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后天歷練起來的“教養”。

      17歲到25歲間,陳丹青不得不去上海周邊省份的農村插隊,而在時代變局之前,一切都是殷紅、匱乏、艱難的,自我的生存、前途與命運、詩意內心與現實的沖突,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與國歌的聲音重疊在一起,最后化成蘇北鄉村少女的淺淺的笑——當她出現在速寫本上時,世界依然是美好的,就像陳丹青15歲時臨摹哈爾拉莫夫的作品《意大利女孩》所獲得的那種印象——而到他55歲坐在北京明亮寬敞、布景如同歐洲某個別致房間的工作室時,他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場景:臨摹維拉斯開支的小小《宮娥》女孩,獲得的卻是一種壯士暮年的心境。當他的壽眉長過了兩寸時,面對他人驚異的目光,他笑稱這讓自己看起來像蟋蟀。

      這個時期,陳丹青更能與董其昌、八大山人、李世民、文徵明結為心靈上的盟友。有一次,在深圳大梅沙的海邊,他推開酒店的窗戶,說:“看哪,這簡直是董其昌。”一塊海島浮現在天際線上,頗有中國畫的山水意境。多少次,他被傳統文化靈魂附體,而又不甘心承認,在他寫字用的桌子上,凌亂地擺著他的一些書法習作。這些練習不僅使他在用油畫繪制“書冊”時,能用油畫筆活靈活現、一筆而成地將毛筆書法顯現出來(此時,是臨摹還是寫生呢?),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與古人心慕手追、潛心求道、期待感應降臨的方式是一樣的。陳丹青骨子里是個書生,雖然,他常常嘲笑那些帶有“書生氣”、“文藝腔”的人。而在他的論敵或是好朋友私下的談話里,恰恰認為他是另一種“書生氣”和“文藝腔”。沒錯,他是一個“仁”者,骨子里沒脫離儒家傳統。無論他如何入世,入世如何之深,他對待父母,對待朋友(他從未背后說朋友壞話),以及對待陌生人,背后靠“禮義仁智信”的傳統在支撐。

      創作《淚水灑滿豐收田》時期的陳丹青,與在紐約繪制三聯畫風格的陳丹青,以及歸國時期的陳丹青,判若三人。前一個階段上,他的時空是在遠方,去體驗未曾體驗過的世界和想象中的事物;而在后一個階段,他歷經了中國的巨大變革,從逃逸者成為回歸者,帶來了鮮活的經驗和急智的話語,而此時,他似乎更愿意懷想他的童年、他的少年和他的青年,他無數次想從繪畫中、寫生中,找到當年的記憶,但這已不復存在了。他想安安心心地在繪畫中體會筆意與真理,但又總是心潮起伏,容易被媒體煽動。你可以說他骨子里是不安分的,他渴望有個模特坐在對面,哪怕不說話;他渴望一篇文章獲得他人的贊賞;他珍惜這種渴望。

      有時候,陳與老朋友們坐在畫室里,一聊就是一個晚上,他們檢點過去的記憶,為連環畫繪制的插圖,或欣賞彼此少時的作品。更多的時候,是對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某位大師的畫發呆,長久地發出嘖嘖的贊語聲,“真好呀”,然后又是長久地發呆。屋子里煙霧繚繞。

      有時候,有兩位年輕人作伴,這多少有點魯迅當年的樣子。只是魯迅沒有這樣幸運,除了在三味書屋臨摹過繡像插圖外,只能以指導年輕版畫家遣懷。

      而陳丹青除獲得了藝術家應有的聲名之外,他仍然在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一絲不茍地畫畫,這一點倒像逝世的畫家弗洛尹德。即便有時候,別人賞賜借用的帶天窗的畫室不一定盡如人意,他不接電話,有時也接,一邊接一邊調顏色,點兩下,看看,形準了,色對了。頗像他少年日記所說:“這是從來沒有過的自由,我終于學會像說話一樣畫畫。”

      要問在一個數字時代,連膠片照相機都變成古典工具的時間里,繪制靜物、表現攝像術一樣的逼真效果,有什么用處

      ——然而,藝術不正是無用的嗎?陳丹青說:“我只是在畫畫。”(此文為部分節選)

      (胡赳赳,《新周刊》副主編,著名媒體人,其新書《空,歡喜——扯一扯當代藝術》將于近日出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