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的是青春的結束,“冷”的是多年以后現實的開始
◎話劇《致青春》已變成了“尋找到人生的價值并向那個目標堅定地奔赴而去”的故事
無論是小說、電影還是話劇, 《致青春》的懷舊感不言而喻。逝去的青春可以作證,那幫直奔中年而去的“70后”或“80后”們可是狠狠地矯情了一把,過去的糾葛在校園和現實的夾縫中百般掙扎。一切盡在意料之中,也被出品方所看準。這個觸及淚點的題材賣相很好,這幫“準中年人”也剛成家立業、手有余錢……火是必須的。
2月9日至16日,話劇《致青春》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一周。標準的情人節檔期,同時還是傳統元宵節,從排檔看,就充滿了“私人訂制”的意味。但話劇終歸是話劇,它沒有小說那么繁雜,也不像電影那么玩轉時空,它要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話題,并不斷在舞臺上集中、碰撞。如果說作為話劇的《致青春》還有小說或電影不曾賦予的吸引力的話,那是因為它更加集中地直面了現實,從而刺激人思考。這也是觀眾的期待所在。
從去年年底開始,這部話劇就不斷地為即將到來的首演熱身。出品方國大創藝公司雄心勃勃地宣稱,要結合原小說出版方、原作者、明星媒體等多方位資源進行整合營銷,形成由小說、電影、舞臺劇、電視劇、紀錄片、繪本、影集、劇本出版物等全方位文化產品的推廣。國家大劇院制作人、編劇關渤也強調,將延續小說中“暖傷青春”的風格,卻突出要將“青春已逝,唯有追憶”的落寞現實呈現出來。來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導演何念是點子超多的新銳怪才,對于散漫情節的舞臺集中可謂駕輕就熟。時尚并且好玩,又帶著現實的感傷,舞臺上的人物被蒙太奇式的動作渲染出某種怪誕,鄭微和陳孝正的情感角逐變成了一場欲罷不能欲說還休的青春秀。在笑過之后,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沉默或思考。
當被問及此番創作的沖動時,關渤說:“創作沖動來源于對‘逝去’青春的不甘。的確,我們已經不再年輕,也許生活中還充滿了困頓,也許身體不再讓你肆意地透支,也許在面對選擇時家庭比愛情更重要,飯碗比夢想重要,正是由于有那么一點點的不甘,心里有那么一點點勇氣,想去找尋似乎已經逝去的青春,其實是在呼喚心底已經沉睡的激情、執著以及實現自我的勇氣。 ”當鄭微和陳孝正這對昔日戀人不得不成為競標的對手,一切過往都成為底色,話劇最觸動人的那一錘也由此高舉擊落——青春年少時的那座夢想大廈,曾經爭執的精確與誤差,在此刻變成了兩人歷經現實后再度選擇與對話的巍然壁障。
何念認為,這部劇的主題并不是簡單的緬懷青春,而是希望能夠尋找到人生的價值并向那個目標堅定的奔赴而去。在這一點上,何念和關渤的看法是一致的。這部話劇的難點,恰恰在于真實展現青春校園的瑣屑生活的同時,又不露痕跡不失嚴肅地點破這一點。單純地鋪陳小說或電影的情節,就失去了話劇的特點;過分拘泥于話劇的哲理思辨,又容易失去原著的青春味道。如何協調二者,是需要智慧的。對于跟何念的合作,關渤解釋:“他的作品很有活力,我看過很多部他的劇,樣式大多靈便但不失設計,嚴肅的主題也會用智慧的方式去闡述,善于調動戲劇內部的邏輯性產生獨特的敘事方式。 ”
看過小說和電影版《致青春》的人肯定會發現,其實話劇版在情節上已有不少變動。比如鄭微和陳孝正的初識改成了一場“電話爭奪戰” ,摔壞建筑模型的場景也換了,其他人物的故事淡化,阮莞也沒有死,“暖”的是青春的結束,“冷”的是多年以后現實的開始。雖然相聚依然表面氣氛融洽,曾經的暗傷卻始終沒有平復。也許,這本就是生活的常態,任誰都沒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很多時候,選擇并非兩可,而是決定目標。只不過,在揮霍完青春又重新去緬懷之時,孰為重要早已失去了當年的維度。誠如何念所言,話劇《致青春》已變成了“尋找到人生的價值并向那個目標堅定的奔赴而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