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活靈活現的棕編十二生肖、吉祥喜慶的剪紙作品、古樸韻致的中堂掛扇……這些來自民間的藝術為馬年春節營造出一股濃厚的節日氣氛。年初,湖南首屆民間文藝獎在長沙頒獎,眾多民間藝術精粹集體亮相,人們在驚艷的同時,不禁對湖南斑斕的民間藝術如何生存和發展進行思索。日前,筆者走訪了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明,聽他聊當下湖南的民間藝術。
如今,刺繡早已不是什么絕活,但是在又薄又小的雞蛋殼上刺繡卻還是讓人禁不住叫絕。這就是今年首屆湖南民間文藝獎的獲獎作品之一——“蛋繡”。在厚度只有0.3毫米的蛋殼上創作極具湘西民俗味的刺繡,其難度可想而知,加上極好的觀賞性,蛋繡很快便成為了工藝美術界的新寵。原本只要1元錢的一個雞蛋,搖身一變就有了上千元的身價。曾應明說,蛋繡是傳統刺繡工藝的突破,它比湘繡更具立體感,更有欣賞性,是湖南民間工藝界新品中的佼佼者。
近年來,許多民間工藝新品不斷涌現,蛋繡只是其中之一。在此次獲獎的作品中,除了蛋繡、草編、折紙等新品,也有在傳統技藝上獲得突破的新作。例如由繡壇新銳曾理創作的湘繡《新瀟湘八景》,采取雙面繡制手法,結合書、畫、印、繡四大藝術元素,繡出瀟湘八景,作品一經問世,立即引起國內外市場的廣泛關注。還有,由長沙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編輯的民間工藝進校園畫冊,其作者全都是16歲以下的青少年,這預示了湖南民間文藝發展的未來。
曾應明說,近年來,湖南民間文藝發展不斷推陳出新,涌現了一大批新作新人,這和我們的民間工藝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是分不開的。在湖南首屆民間文藝獎中我們設立了新人新作獎,目的是要對新的產業形式、新的作品、新人進行鼓勵。
湖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資源的數量和創造成就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有一批在全國知名的民間文藝理論家,如張勁松、龍海青等;有一批全國聞名的民間工藝代表,如瀏陽煙花、菊花石雕、沙坪湘繡、醴陵陶瓷等;還有一批地方戲曲,如木偶皮影、長沙彈詞、常德絲弦等!懊耖g文藝要保護、傳承和發展,光自我欣賞不行,得讓其回到民間、回到生活。就是說要大力普及。”到底如何普及?曾應明認為關鍵是要“藝變成業”,也就是形成民間文藝產業。民間文藝只有形成了產業,才能在產業中得到傳承和發展。譬如湘繡、陶塑等就形成了產業,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要走“精致化”的道路。“無論是保護、傳承和發展,走產業化道路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自2000年擔任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以來,曾應明便一直關注和致力于推動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精心編寫并出版了收有80多個民間故事的集子,將這些故事通過湘繡畫面創作出來,再由湘繡產業傳播出去,成為民間文藝產業化的一個經典范例。
近年來,為保護和傳承民間工藝,推動民間文藝產業化發展,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做了大量工作:率先在全國提出民間文化產業的概念,并首次組織了全國性的民間文化產業高峰論壇;2003年,創辦了湘繡城,成為全國較早的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并先后被中國文聯授予全國首家非遺保護基地,全國工藝美術十大企業。連續舉辦兩屆中國湘繡藝術節、湖南工藝美術博覽會。隨著民間文藝發展壯大,現在也涌現了一批民間文藝企業家,他們將原來被遺忘在角落的民間藝術發展成為龐大的產業,比如湘繡、織錦等手工藝。這些都是推動民間文藝發展的大軍。“目前,我們正在著力打造一個民間文化產業基地,其中包括一個陶瓷產業園。”曾應明說,找到市場是民間文藝發展的重要方向。
民間文藝家協會素有“小文聯”之稱,涵蓋門類豐富,涉及的藝術種類有數十項。目前,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擁有會員1200多名。其中生活在田間鄉野的老手藝人占會員人數的絕大部分。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于1980年,30余年來組織、引導行業發展,推動了民間文藝的繁榮。2012年,湖南舉辦了首次民間文藝成果展,光是介紹本土民間文藝的圖書就出版了200多冊。
2006年和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76項民間文藝項目列入其中,各級民間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得到加強。相應的非遺四級保護體系建立后,列入省級、市級、縣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民間工藝日益豐富!皩τ谀切┪幢涣腥氡Wo名錄的民間工藝和老藝人,我們每年要組織座談、專訪,對其技藝理論進行系統整理!边@些都對民間文藝的發展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艾F在,全省共有13個市州成立了自己的民間文藝家協會,較好地推動了民間文藝事業的發展。”曾應明說。
談到今后協會工作的開展,曾應明表示,目前民間文藝的社會價值并沒得到很好的體現,在宣傳推廣方面還有待加強。協會今后要通過組建平臺,加強民間文藝的交換和交流,讓更多的民間藝術走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