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透過春晚看相聲(吳文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10日09:51 來源:中國藝術報 吳文科

      >>今年央視春晚相聲節目所存在的問題,也正是當今相聲發展普遍具有的問題。概括說來,一是缺乏本體意識,二是缺乏文學意識。

      >>放開眼光公正地看,相聲創演的問題雖然出在舞臺,但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卻不全在舞臺。根本上講,一流相聲節目的出現,有賴大批一流相聲人才的涌現。為此,在丟棄了“口傳心授”的傳統又未健全“學校教育”體系的情況下,健全并完善相聲的藝術教育體系,培育和孵化大量的創作表演人才,相聲才有可能發展繁榮。

    2014央視馬年春晚相聲節目《說你什么好》 2014央視馬年春晚相聲節目《說你什么好》

      歷經30余年的持續經營,央視春晚已然發展成為我國春節的一種“新民俗” 。同時,作為薈萃了諸多藝術樣式與優秀藝人的大舞臺,這臺晚會也在集中展示當代中國節日文化特殊面孔及其審美表情的過程中,給我們提供了把脈和檢視當下文藝創演狀況及其問題的典型窗口。僅以今年春晚的相聲節目《說你什么好》為例,即可從一個側面透視出整個相聲創演的現狀與問題。

      首先,從僅有一個相聲節目出現在今年春晚的實際情況來看,當下相聲創演的勢單力薄與精品欠缺,即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春晚節目的特殊要求及“命題作文”的難于盡善,長期的創作疲軟與整體的表演乏力,才是如今相聲界難于供給春晚以充分精品的深層根由。盡管近年各地的相聲班社及商演活動較為活躍,但隊伍數量的逐漸增多并未解除藝術質量的嚴重滑坡。這些導致能夠入圍春晚的相聲節目到了僅有一個的可憐境地,也就不難理解。

      其次,從今年春晚相聲獨苗節目《說你什么好》的本身水平來看,雖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晚會總導演預先設定的“諷刺”主題,對日常生活中“自己沒文化,工作不努力,還看誰都有錯”的一類人進行了溫婉而不乏機智的暴露式“諷刺” ;但其間存在的種種不足,也集中地透露著當下相聲創演的主要問題。一是腳本缺乏堅實的文學內核,致使內容的展開缺少深刻內在的審美基礎。尤其對于“包袱”笑料的醞釀,由于沒有塑造出相應豐滿的典型藝術形象,流于缺乏思想邏輯的串燒式拼湊。盡管這個“一頭沉”式的對口節目力圖通過逗哏以第一人稱口吻的虛擬述說來諷刺那種沒文化、不努力又愛抱怨的人,但除了辦護照時錯把“泰國”寫成“秦國” 、乘飛機時因害臊口誤也“一樣一杯連要十幾杯飲料” 、住酒店發現房間有老鼠只能用《貓和老鼠》動畫片中的杰瑞形象與前臺溝通、開會睡覺讓發言竟喊出“搶地主” 、為緩和關系給老板送字畫卻是“乾隆書贈予王總”的假貨等“包袱” ,其它笑料包括“華盛頓砍樹的時候他爸在樹上嗎? ” 、 “跟爸最多一句話” 、 “遛‘五公里’ ”等,多是來自有跑題之嫌的“插入”式內容。由于一些笑料不是從題旨限定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節內容表達自然生發出的,終究給人缺少來由、為笑找笑的拼湊之感。二是表演缺少相聲演出的審美格范,缺乏相聲特有的說表美感。比如:開頭捧哏的先出場且說的一段破題定調性道白,就有戲劇小品的角色化和代言性扮演之嫌。再如:作為對口相聲的二人合演,整個節目都是逗哏的曹云金自顧自地一味面向觀眾述說,基本上沒有面對捧哏的劉云天,無法形成也很少與捧哏的進行相應的交流。從而使得“對口”表演因缺乏“應對”而有所變味,削弱了對口表演的審美張力。又如:原本需要采用“倒口”完成的“摹學”表演,由于沒能運用這種相聲特有的技術格范或者缺乏基本功,而使固有的審美本色旁落不顯。具體如表現電視臺街頭采訪東北大媽時對于受訪人物的“摹學” ,就未能很好地運用“倒口”技巧借“學說方言”來“模仿人物” ,僅僅表現了東北大媽的地域身份即泛化的東北口音,未能通過“倒口”進一步顯示其更為豐富的形象內涵包括性別年齡和性格特征。曲藝表演“轉個身十萬八千里,換口吻男人變女人”的虛示模擬和傳神本領,在原本需要精彩運用的時候,卻基本沒有體現和反映。還如:節奏太緊,口齒欠清,缺乏與觀眾的交流,也使整個表演不夠從容和講究,令相聲表演本應具有的語言美感大為減少。曹云金甚至還出現了將“趕緊”說成“趕點兒”的吐字不清失誤。這既與語調太高、語速過快、節奏較“趕”有關,也與基本功不夠扎實、舞臺經驗不足且心理素質較差有關。

      應當說,曹云金和劉云天是當今相聲舞臺上比較優秀的青年演員,在春晚舞臺上花開三度,已然證明著他們具有相當的實力。但曹云金自行創作節目腳本的狀況,也折射出相聲行業行當分工的不細和專業化程度的不足,昭示著自編自導自演的“小農經濟”模式依然是制約相聲走出發展低谷的嚴重局限。而他們為今年央視春晚編演的節目所存在的問題,也正是當今相聲發展普遍具有的問題。概括說來,一是缺乏本體意識:不夠尊重和彰顯相聲的自身格范與優良傳統,不注重通過相聲特有的表演方式進行自身獨特的藝術創造,將隨意改造和胡亂發揮當成“開拓創新” ,具有近年某些相聲創演背離語言性“敘演”的本體而趨向“戲劇小品”角色化代言性“扮演”的偏向。二是缺乏文學意識:不講究腳本結構的完整性,不注重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不追求語言表達的優美性,也不注意思想表現的形象性。

      具體到《說你什么好》 ,首先是原創性不夠,許多笑料被指非作者原創,如有評論所言:“幾乎全部包袱都能在近年網絡流傳的段子中找到原版。 ”這種不注重藝術原創與獨立表達,一味借光網絡段子,缺乏自主思考的創作態度,必然無法立足特有的生活體驗,難以接通現實生活的鮮活地氣,簡單、膚淺、皮相、粗糙乃至庸俗到缺失形象觀照,缺乏語言美感,止于貧嘴耍笑,不惜生硬胳肢,也就在所難免。其次是情理性不足,一味注重笑料的制造而忽視結構的完整與情節的合理,導致對于細節的推敲嚴重不夠。如把正在上廁所的父親也一起推到河里的笑料,建立在“政府為了給我們美化環境,給我們建了那個可移動的公共衛生間”的情節背景上,就不夠真實可信。因“美化環境”與“可移動的公共衛生間”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而在一個需經多次審查方可通過入圍的春晚節目選拔制作體制中,出現如此低級的創作硬傷,也是匪夷所思。再次是主體性不強,雖然整個腳本的文學結構有些“意識流”的特點,但由于結構邏輯的不夠講究和情理細節的某些紕漏,導致“形太散而神難聚” ,藝術形象的塑造因而不夠鮮明。三是缺乏審美意識:更多是將相聲作為耍笑逗樂的掙錢工具與出名手段,很少拿其當藝術去禮敬和經營,具體表現是不敬畏傳統,不發揮特長,不苦練基本功,不按相聲的規律辦事。以為拼湊些笑料逗人一樂就是相聲。像《說你什么好》里的“要不像我你就完了” 、“老北京炸醬面,清腸排宿便”和“要是拿個小刀拉這個絲襪,那肉‘嘭’都彈出去了”等等不很厚道和雅馴的笑料,居然能夠登上春晚舞臺,也算當下相聲創演缺乏審美意識的一個鮮明注腳。而相聲的審美又是十分講究分寸感的。不僅腳本的構思、形象、語言需要巧妙、鮮明和生動,表演的基調、節奏和交流也需準確、恰當和有機。

      舞臺上的藝術表演,實際上存在著三個層次:初級如“學生背書” ,表現為走過場完任務;中級如“壯漢打拳” ,表現為炫耀氣力賣弄技巧;高級則如“慈母教子” ,循循善誘,懇切真誠,效果講求春風化雨,意在引發欣賞共鳴。任何過頭的努力都有可能變得做作。從相聲《說你什么好》來看,曹云金和劉云天的對口表演,由于是屬“一頭沉”式的節目,盡管逗哏的表演分量較重,但效果遠沒有捧哏的好。后者松弛自然卻滴水不漏,前者十分賣力卻效果欠佳。在這里, “命題作文”的創演背景及節目選拔的審美導向,也是誘發相關問題的重要原因。而“為了諷刺找笑料”的題旨要求和爭上春晚的功利目的,無疑助長了某些非藝術的創作動機。為此,我們很為事先諸多報道所稱本屆春晚總導演“非諷刺節目不要”的相聲選拔標準感到怪異:為何非要諷刺而不要歌頌、不要幽默、不要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娛樂?這是否是另一種對于相聲藝術的誤讀、誤解、誤會乃至偏見、無知和誤導?甚或吸引宣傳注意力的有意矯情?誰說“不諷刺”就“不是相聲”了?相聲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雖然也有表現題材的擅長與側重,但娛樂、認識、教化、審美等基本的社會功能都是具備的。相聲表現什么、怎么表現,也應由對生活的感受、對生命的思考、對情感的抒發和對美的追求等藝術家的生活感悟與創演沖動來決定,而非由一廂情愿的命題式作文來左右。什么樣的相聲節目適合上春晚,關鍵在于是否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激揚好思想,傳遞正能量,干嗎非要諷刺不可? !這種莫名其妙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邏輯,說明有些人對相聲存有很不正確的認識偏見,只能把相聲引向功能價值趨于單一的死胡同,也是阻礙相聲健康發展的消極因素,必須加以澄清和糾正!

      當然,放開眼光公正地看,相聲創演的問題雖然出在舞臺,但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卻不全在舞臺。任何藝術的創造都是人的勞作,人才資源又是第一資源。根本上講,一流相聲節目的出現,有賴大批一流相聲人才的涌現。而長期以來相聲人才無從孵化的尷尬狀況,在丟棄了“口傳心授”的傳統又未健全“學校教育”體系的當今學歷社會,由于本科層級的缺失,致使鏈條更不完善。這使相聲的基本知識難于普及,專門的人才隊伍也難以孵化。優秀人才無從培養,優秀節目誰來創演?為此,健全并完善相聲的藝術教育體系,培育和孵化大量的創作表演人才,相聲才有可能發展繁榮;今后的春晚舞臺,也才無虞相聲的缺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