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無錫北郊的惠山新城堰橋西高山麓,有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前村,占地面積只有50多畝,卻保留著百年鐘樓、百年積谷倉、胡氏蒙學堂等99處明清古建筑遺存,因而被文博界譽為“鄉村建筑露天博物館”。然而正是這個普通的小村落,卻是中國現存的首個引入現代規劃理念設計的鄉村,孕育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等近百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科學家、學者,誕生了中國第一座鄉村圖書館、第一座鄉村公園、第一個陰雨操場(雨雪天仍能上體育課的操場)、第一個哈佛大學數學博士以及中國物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等,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鄉村教育的搖籃”、“華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撥開古村塵封的歷史記憶,令人嘖嘖稱道的不僅僅是迄今尚存的眾多歷史建筑遺跡,更多的是被譽為“中國近代教育第一家”的村前胡氏舉家創辦胡氏公學,踐行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偉大追求。
村前村村民大都姓胡,其先祖為北宋著名理學家胡瑗。取名“村前”,隱含“村前村前,樣樣在前”的激勵之意。胡氏公學的創辦人是胡壹修、胡雨人兄弟倆。1902年正月,胡雨人考察日本回國后不久,與兄一起借胡氏義莊試辦天綬鄉公學,是為胡氏公學之始。在其父胡和梅的支持下,兄弟倆不僅共同創辦了“胡氏公立蒙學堂”(后改為胡氏公學),還在尤家旦設立師范傳習所,以培養師資。在胡氏父子的倡導下,周邊地區紛紛辦起了新學堂。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胡氏公學的貢獻是劃時代的,尤其是在義務教育、分科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及無錫女學等方面的探索,堪為中國現代教育的雛形。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以后,公立學堂大都設在城鎮,鄉村眾多學子無處就讀。胡雨人急民眾所急,奔走疾呼,舉全家之財力興建學堂,而且胡氏公立蒙學堂從辦學起就實施義務教育制度,堪稱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在教學方法上,胡雨人首創單級獨教的復式教育方法,這在當時的中國獨無僅有,是為分科教育第一人。胡雨人還捐出自家藏書在村前設立天上圖書館,并發動親朋好友贈書,圖書館藏書全盛時擁有書籍10萬余冊。據專家考證,是為中國最早的鄉村圖書館。在辦學過程中,胡雨人考慮到學生畢業以后的就業問題,在胡氏公學內開設了蠶種場、小化工廠,培育蠶種,制造牙膏、汽水、肥皂等,學生學會了這些技藝后,就為以后就業服務社會打好了基礎,是為開創中國近代職業教育之先河。為了沖破封建束縛,胡氏公學還把原來女童就讀的家塾擴充為公學女子部,是為無錫“女學之始”。
胡雨人一生殫精竭慮,孜孜以求,身體力行,力圖實現科教興邦的夢想。1899年中秀才后入南洋公學,繼入日本弘文文學院師范科;1902年回國,與父兄在家鄉創辦胡氏公學和師范傳習所;1909年應聘為北京女子師范學堂教務長;1913年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次年南下任江陰南菁中學校長;1918年,應榮德生之邀回無錫創辦公益工商中學,并任第一任校長。時人這樣評價胡雨人:“清末民初,曾在江南京滬鐵路沿線縣市城鎮,先后首創中學十余所,學風純良,譽滿全省,家鄉父老,每一提及,莫不屈指推崇稱道。”1928年1月17日,胡雨人患肺病不治謝世。無錫舉城哀悼,國民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及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等發起集資5000元籌建胡雨人銅像,立于村前公園。當時整個江蘇除了孫中山先生,立有銅像的惟有胡雨人先生。“先生固非一方之士,乃天下之士也。”此評語道出了胡雨人先生胸懷天下的偉人之心。
如果說胡壹修、胡雨人兄弟倆創辦的胡氏公學開天辟地,創新了中國近代教育的模式,那么晚一輩的“胡氏三杰”則堪稱中國近代追逐“強國夢”的先行者。胡氏三兄弟都是早期留美學生,時人稱“一門三博士”。老大胡敦復獲康奈爾大學理學士學位,歸國后任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復旦公學教務長,立達學社和大同大學的創始人與主持人,后被母校聘為榮譽博士。老二胡明復是第一位獲得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是中國科學社的發起人與主持人。老三胡剛復是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第一人,是中國科學社早期社員,曾任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物理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并長期擔任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
天資聰慧過人的“胡氏三杰”留學期間,均成績優異,學成以后本來可以留在大洋彼岸施展才華,然而胸懷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夢想的他們,明知國內學術氛圍和研究條件有限,將難以再謀求個人學術成果,但仍毅然回國,甘為人梯,樂當“小工”,篳路藍縷,為中國現代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受過他們教益的學生中,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過探先、吳宓、于光遠、惲逸群、錢臨照、嚴濟慈、吳有訓、葉企孫、吳健雄、吳學周、趙忠堯、吳文俊、汪道涵、李政道等,燦若群星,不勝枚舉。
光陰荏苒,星移斗轉。就是這樣一座哺育了眾多名人先賢的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村,卻差點湮沒在歲月滄桑的塵埃中。2008年底,在席卷全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村前古村的秀美真容,第一次被當地一位敬業熱心的普查員羞答答地推到世人面前。盡管歷史上曾領冠華夏的天上圖書館已沒有了痕跡,但古樸斑駁的百年鐘樓仍巍然挺立在已遭廢棄的村前小學校園中,依然當當清脆的鐘聲,似乎還在追憶昔日莘莘學子的瑯瑯書聲;百年蒙學堂和陰雨操場風采猶存,然飽經風雨侵襲的屋架已搖搖欲墜;百年積谷倉內機聲隆隆,地面震顫,儼然成為了機器加工廠;近百座明清古建筑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但大都已如風燭殘年的老者七倒八歪,衰敗不堪。不過游走在古村的窄巷阡陌之間,仍隨處可見古碼頭、古井、青磚路、石條凳、石敢當、石臼、雕花門窗、磚雕門頭、騎馬墻等文物。2009年經專家實地調查,村前村的近百處古建筑和其它豐富的歷史遺存,大都具有良好的歷史保護價值,尤其是百年鐘樓、積谷倉、胡氏蒙學堂、胡雨人故居、陰雨操場、明代老宅等10多處文物點,具有申報市級以上文保單位的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村的歷史風貌,專家建議當地政府予以整體保護。
當時根據最初制定的惠山新城建設規劃,村前古村地塊屬于整體拆遷范圍,而且先期的拆遷評估補償工作已經啟動,個別心急的住戶甚至已經自己動手拆遷,把一些有價值的古建筑構件賤賣給文物販子。聞聽此訊,村前村以無錫藍力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杰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心急如焚,一方面組織義務護村隊制止個別居民的私自拆遷行為,一方面奔走呼吁政府部門盡快采取保護措施。惠山區文化遺產局接到舉報,立即出動文物執法人員趕到現場,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制止。區政府領導也十分重視,立即召集有關單位和部門領導到古村召開現場會,并形成了會議紀要,達成了一致共識。鑒于村前古村所具有的重要歷史文化保護價值,責成開發區立即停止拆遷工程,會同規劃部門修改建設規劃,由文保部門根據古村現有狀況整體制定保護規劃,妥善保護核心地帶一萬平方米之內的多個重要文物點,今后適時進行保護開發。至此,差點瀕臨滅頂之災的古村終于逃過一劫。
2013年底,在胡雨人先生誕辰145周年之際,由胡杰個人出資近1000萬元修復的積谷倉、蒙學堂、陰雨操場、胡雨人墓等文物點正式建成開放。昔日的殘壁斷垣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古色古香的青磚木棟、粉墻黛瓦、回廊亭臺、小園香徑。蒙學堂里,三尺講臺,條凳木桌,擺放儼然;展示室里,胡氏三杰及后人編撰的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珍貴著作原件一應俱全,莫言、葉兆言等著名作家的書信手札原件琳瑯滿目;陰雨操場內,銹跡斑斑的吊環還是100多年前的原物,令人流連忘返。胡雨人故居等其它文物點也正在規劃修復中。天上圖書館已恢復重建,江蘇省作協創意工作室組織作家參加了圖書館的揭牌儀式,并向圖書館贈書,還專門在這里成立了創作基地,惠山區成立了胡雨人思想研究會,一批專家學者開始對村前古村的深厚歷史內涵進行系統研究挖掘,并已初見成效。惠山經濟開發區正在抓緊制定古村整體修復重建規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在風景宜人的西高山麓,村前村這座古色古香的江南名村,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迷人獨特的風韻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村前胡氏家族也將以卓越的業績和貢獻,重新恢復其在中國歷史上應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