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不要輕易向“舊俗告別”!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2月08日10:49 來源:光明日報 任國征

      《光明日報》“文化遺產”版1月4日刊登了向云駒的《央視春晚是新民俗嗎?》,文中認為“說央視春晚已經成為一種老民俗中的新民俗并不是毫無道理的”。《解放日報》“朝花”版1月10日刊登江曾培的《向該消失的舊俗告別》(下簡稱“江文”),文章認為“民俗也有變異性,也要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所謂‘風俗當隨時代’”。

      這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觸及到了我國民俗(年俗)的新舊傳承和發展問題,讀后很有感觸。筆者認為,我們樂見新民俗順時誕生,但不要輕易“告別”舊俗。其原因是:

      首先,民俗的變異性與“當隨時代”不能混為一談。民俗的變異性可以解釋新民俗現象,但卻不能被理解為“當隨時代”。新民俗其本質仍是民俗,其外在表現是“隨時代”,但內在規律仍呈現出廣泛流行和重復出現的固有特點。比如,我國古老的年畫民俗和民族繪畫,融入現代內容可以,但其制作工藝和呈現方式必須是傳統的模式。所以,說“風俗當隨時代”是對“風俗當存在于時代”的誤解。

      其次,民俗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其穩定性和傳承性,而不是變異性和創新性。江文說“變異是民俗文化保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其實不然。一方面,變異不是民俗保存的動力,民俗保存的動力是其體現了廣泛的心理認同和一致的審美標準。有些民俗是超越社會現實的精神層面,如河南墜子書、山西“背鐵棍”等民間藝術,顯然不能把變異作為其保護動力。另一方面,民俗發展也不是以變異為動力的。我國中醫蘊含的民俗心理就能說明:同仁堂恪守的“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古訓,在其成功上市后依然不變,改變的只是公司組織形式。

      最后,告別“陳”俗應當慎之又慎。江文認為春節中不少舊民俗已逐漸為新民俗所代替,就下結論說“這些,都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風俗文化也是在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對該消失的‘陳’俗,讓我們笑著與它告別吧。”這依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即便春節習俗有些改變,也并未完全被替代。比如閉門守歲和全家團圓并未被旅游過年代替;登門拜年和親朋歡聚也未被短信拜年代替;家中吃飯和家宴合歡也未被飯店歡聚代替。所以,古人說“陳俗難改,鄉音難忘”。

      民俗和風俗應當在堅守中發展,而不是在變異中發展。所謂堅守風俗,就是守護文化遺產,守護傳統經典,守護精神家園。所以,我們樂見像央視春晚這樣的新民俗,但是我們也不輕易告別“舊俗”,對某些將要“消失的舊俗”重要文化遺產還要進行適時保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