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記者:此次光明日報一版改革,在突出特色、避免黨報“千報一面”“千頭一面”上有哪些思路和做法?
張淼(光明日報總編室一版主編):刊發重磅理論解讀文章,謳歌知識界的創造和奉獻,一直都是光明日報的鮮明特色。此次一版改革,我們在繼續保持本報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以“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為努力方向,更加注重強化理論解讀,增強版面思想性,同時關注“中國夢”的廣闊畫卷,展現知識分子、創業者追尋夢想的實踐,體現光明日報的獨特面貌。
比如,2013年11月25日起,光明日報一版品牌欄目《光明專論》連續推出《為什么說這次全會是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重要會議?》等“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談文章,全方位解讀三中全會精神。這些文章大部分不超過3000字,從問題出發解疑釋惑,清新樸實的語言讓理論文章十分“悅讀”。2013年12月6日刊發的《山坳人生照樣出彩——記“中國麻風第一村”里的年輕醫療團隊》,講述了12位70后、80后十年如一日堅守麻風村的“出彩人生”,引起社會對麻風病人、麻風防治工作者的更多關注,也推動各界深入思考怎樣更好地做好麻風治療與防治工作,思考什么是“出彩的人生”。
記者:為落實“改文風”的總要求,光明日報一版在新聞策劃、報道形式等方面有哪些具體操作手法?
張淼:從選題來看,一版的新聞更接地氣,情理兼備。2013年12月11日刊發的報道《春天的腳步深深淺淺》,向讀者講述了農民父子沈克泉、沈昌健研究雜交油菜的酸甜苦辣,呈現了他們對科研創新的矢志不渝。2013年12月13日刊發的《與農為伍 與農共舞》,聚焦全國勞模武勝耀堅守供銷社事業,并使供銷社成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故事。沈氏父子、武勝耀是普通的,也是閃亮的,這樣的追夢者就在我們身邊。將視線對準他們,傾聽他們的故事,回望他們的腳步,是新聞人的責任。
從形式來看,一版的報道更加多樣,見人見事。活用、創新新聞報道形式,這是滿足讀者多樣化閱讀需求的關鍵。我們讓理論文章、報告文學、口述歷史上一版、上頭條,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比如報告文學曾產生了無數讓人難忘的經典,但近些年很少見諸報端。2013年11月27日,本報一版刊發了報告文學《“花王”楊鐵順的故事》,勾勒了中國“花王”楊鐵順的夢想實現之路,筆觸細致入微,語言清麗生動。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鄉黨委書記紀維建致信光明日報《喜看一版頭條刊登報告文學》,認為“一位技校畢業生創業追夢的經歷,恰恰是當今中華民族復興路上千萬個創業者的寫照”,應該說,這封信表達的是不少讀者的心聲。
記者:“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版面令人印象深刻,請問一版在版面設計上有哪些改革突破?
張淼:一版是整個報紙的臉面或說門面,當今報紙的一版版面設計,不僅要力求編排時尚大氣、清麗典雅,而且要特別注意貼近受眾的閱讀、欣賞習慣,這樣才能真正增強版面的吸引力。一方面,我們在版式上不拘泥于新聞稿件條數等,宜大則大,不惜版面,充分體現;宜小則小,不摻水分,保證干貨。2013年12月2日一版對“嫦娥三號”開啟落月之旅的報道,以一半的版面進行了重點處理,文字效果、圖片使用、標題制作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強化圖表使用,增加版面信息含量,增強版面吸引力。在“快閱讀”時代,如何讓讀者在更短的閱讀時間里得到更多信息,是媒體特別是傳統紙媒面臨的一大難題。更多使用圖表,是一個比較好的手段。如2013年12月9日一版,南水北調東線、11月份經濟數據兩張圖表的使用,就使得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清晰了解重大工程的意義和重要數據的指向。(本報記者 柴如瑾)
【讀者來信】
“門面”新花樣“菜肴”有營養
瀏覽近期的《光明日報》,一版的變化令人眼前一亮。
酒香也怕巷子深,花好也要多吆喝。現代報紙如果不講究“門面”,恐難“招到客人”。這次改版,《光明日報》首先在一版“門面”上下功夫。
一是改版后的一版版式靈活多變,一改過去的橫平豎直,畫線增加幾何折角,線條注重粗細搭配。在對廈門海滄和寧波北侖進行報道時,兩個板塊上下錯落,與兩個圖片新聞渾然一體。二是頭版的色調不再僅僅是中國紅,還有粉、橙、藍、綠等多種顏色。2013年12月6日的一版,總體色調是粉紅色,報道“中國麻風第一村”的年輕醫療團隊。在作者恬淡的行文風格中,讀者感受到了麻風村里的柔和與寧靜,以及醫療團隊的出彩人生。三是大膽使用圖表,形成視覺沖擊,讓一版生動起來。如報道《嫦娥奔月 完美起航》,使用圖表畫出嫦娥三號探測器的運行過程,直接明了,令讀者“胃口大開”,先睹為快。
吸引到讀者之后,“菜肴”只有美味可口,才能留住讀者。在這次改版中,光明日報堅持變與不變,用內容巧“留客”。一版繼續把報道焦點對準改革中的中國文化,在行文中顯示出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挖掘普通人物身上的不平凡之處,折射出真善美。變化的是,契合當下熱點,增加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提高了黨報的親和力。比如《2014部分節假日安排》《小寒將迎年中最冷注意防寒保暖》等,言語溫馨,版式活潑,色彩搶眼。
光明日報一版改版,以其敢于擔當的勇氣和決心,以充滿睿智的重點報道、針砭時弊的時事評論、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充滿活力的文化新聞,為讀者呈上了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湖北武漢讀者 唐崇維
【網友聲音】
@問路者
“嫦娥奔月”之際,只要您翻看《光明日報》,就會被“嫦娥奔月 完美起航”幾個醒目的大字所吸引。12月2日的《光明日報》一版改變了以往紙媒的常規布局,采用深邃的藍色對“嫦娥三號”進行了實時報道,版面大氣、厚實、時尚、動感,贊一個!
@閑云
報紙形象體現在頭版的設計上。改版后的《光明日報》版面與之前相比,通過對版面區間的分割,體現出較強的空間邏輯性,編排手段更多元,突出色彩、線條等版面語言,更注重對讀者視覺的引導效果。
@時間停在昨天
《春天的腳步深深淺淺》讓沈昌健的油菜花故事再次感動讀者,《從5.5%到8%有多遠》傳遞出福建文化產業的堅實足音,《春潮涌動千帆競》展示了宣傳文化思想戰線的新氣象……改版后的《光明日報》一版,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漂亮的標題,迅速征服了讀者,吸引我們一探究竟。
@畢曉哲
作為一名《光明日報》老讀者,對一版改革的變化深有感觸。版面設計更緊湊、更美觀,尤其是配圖插圖總能讓人眼前一亮,為報道增色。內容也更加貼近讀者關注的熱點、焦點,并牢牢把握輿論高地。但能不能在個別版面增加《網民聲音》的專欄?或者在版面內容上更多體現網民的看法與觀點?這同樣值得期待。
@晴空一鶴
親,一看我就喜歡了。《光明日報》一版清新、大氣,充滿了笑容,讓我眼前一亮。一版是報紙的臉面,民生新聞增多了,還增加了“導讀”板塊。誰不喜歡呢?
@怡霖
改版后的《光明日報》關注社會生活的熱點問題,而且善于在報道中體現出理性、建設性。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讓可讀性來得更猛烈些吧!(光明網記者 唐麗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