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電視臺、湖南廣播電視臺與湖南和光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拍攝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的史詩電視劇《毛澤東》,在中央電視臺一套和湖南衛視黃金檔時段同步熱播,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創造了近五年來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收視第一的奇跡。該劇以宏闊的世界革命視野,描述自1893年毛澤東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潮流中,毛澤東求學立志、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創建并領導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開天辟地建立新中國的英雄史詩,是一部“以人帶史,史中覓詩”的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人”樹碑立傳、傳神寫貌的優秀作品。
《毛澤東》的一大思想、藝術特色,是堅持“以人帶史,史中覓詩”,把視聽語言聚焦于毛澤東獨特而偉大的精神世界,聚焦于他的理想信仰、革命氣質、人格風范、哲人思維和詩人情懷。如果說,之前關于毛澤東及其經歷的歷史事件的數十部數百集電視劇,已經把偉人活躍于其間并決定了發展走向的重要歷史事件、戰爭戰役藝術地再現過了;那么,《毛澤東》則自覺地把鏡頭對準毛澤東從“鄉村少年”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再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人”的精神演進歷程,在揭示這位偉人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革命家、思想家、戰略家、軍事家和哲人、詩人的精神魅力和個性風采上下足功夫。所謂“以人帶史”,就是緊緊圍繞著作為毛澤東的偉人影像藝術史和“人物志”來結構劇作,設計人物關系,自然而然、詳略得當、游刃有余地“帶”出偉人活躍于其間并對歷史走向產生了重要作用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戰爭戰役;所謂“史中覓詩”,就是在活躍于歷史事件和戰爭戰役中的偉人的精神世界中發掘尋覓“詩意”,從而使全劇真正具有“史詩”品格。觀《毛澤東》,與之前我們已有的以再現某重大歷史事件和某戰爭戰役為主旨的作品的鑒賞經驗相比照,“以人帶史,史中覓詩”的思想、藝術特色顯得十分突出。
《毛澤東》的另一思想藝術特色,是緊緊抓住偉人精神世界之魂,既立足今天表現昨天,也為了明天再現昨天,重點突出而又感人至深地審美再現了偉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他與王明、博古及李德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上的分歧和爭論,實質上就是堅不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分歧和爭論,這在熒屏上刻畫得入木三分;他從韶山沖走出來,吸收了湖湘人民創造的“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精髓,既是湖湘人民創造的文化的集大成者,又堪稱湖湘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典范,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血肉聯系和深摯情感,他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光輝楷模,在熒屏上,他幾起幾落中不忘聯系群眾,他在湖南對農民運動的考察,他在長征途中與紅軍普通戰士的魚水聯系……都再現得栩栩如生,令人過目難忘;至于獨立自主,這是熒屏上最出彩的地方之一,毛澤東在正確處理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組織的關系、處理與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關系、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革命道路問題上,旗幟鮮明地堅持獨立自主,這無疑也是留給努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我們的一筆極珍貴的精神財富。惟其如此,觀《毛澤東》,我們不僅重溫歷史,而且受到深刻的啟示。正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所言:“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黨史、國史是最重要的精神營養,“知黨愛黨,知史愛國”。觀《毛澤東》,可以知道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風范,會更加熱愛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觀《毛澤東》,了解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建新中國的苦難而又輝煌的歷史,會真正樹立起當代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是《毛澤東》播出的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