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元旦、春節期間演出扎堆,如今卻處于半休假狀態
交響樂尋求市場成長支柱
這個冬天不太冷,但國內各大交響樂團卻感到陣陣寒意。大幅減少的商演場次,數量有限的國家補貼,時斷時續的企業贊助,讓過慣了好日子的各大樂團叫苦不迭。
有專家分析,現階段交響樂市場遭受的沖擊,正是對前段時期演出市場畸形飽和的調整,泡沫的去除,將倒逼交響樂市場機制的完善。由此看來,一段時間以來高歌猛進的交響樂,如今到了調整步伐的時候。如何營造良好環境,讓社會樂于贊助交響樂?交響樂團又如何放下陽春白雪的架子,涵養更多普通聽眾?或許“饑餓”會成為創新轉型的動力。
——編 者
銳減:除了新年演出,近兩個月中國愛樂樂團竟然沒有一場商業演出
以往每年的元旦、春節期間,都是交響樂團演出的黃金時期,然而,這個冬天的交響演出季卻顯得異常冷清與慘淡。
“人民大會堂·北京新年音樂會”于每年年底最后一天舉辦,已經走過了18屆。“2013年是18年來最艱難的一屆。”北京演出公司董事長張海君算了一筆賬,由于北京新年音樂會每年邀請的都是世界一流樂團,光演出成本就達上百萬元,而靠票房只能回收幾十萬元,其中的差額就得“仰仗”企業贊助。但這一屆,尋找贊助卻變得困難重重。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內容輯要顯示,2013年中國演出市場票房規模為123億元,比前一年下降了8.9%。
交響樂市場難以幸免,不少交響樂團團長、演出公司負責人感慨,“市場驟冷,有些措手不及”。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張藝介紹,原本談好的一些演出公司因為種種原因取消了演出,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企業贊助商也“縮”了回去。
成立10多年以來,中國愛樂樂團第一次在元旦期間放了假。團長李南介紹,往年一周就有3—4場商業演出,但從2013年12月到今年1月,除了新年演出,中國愛樂樂團竟然沒有一場商業演出,樂團也破天荒地在本該忙碌的季節處于半休假狀態。
同樣發愁的還有北京交響樂團。譚利華團長直呼“目前狀況太艱難了”,2012年演出季有30多場演出,2013年降低到了個位數。“現在連給團員發工資都成問題了。”譚利華無奈地說。
犯難:國家補貼有限,社會贊助交響樂的法律環境還沒有形成
有專家指出,交響樂演出市場目前的困境,實質上暴露了國內交響樂團社會資助機制的不成熟。
目前,國家對交響樂團采取差額補助的補貼方式,即“三三”制原則,國家補助1/3,企業贊助1/3,票房回收1/3。因而,商業演出就成為交響樂團貼補家用的一條重要渠道。但業內人士指出,讓交響樂去“搏擊”市場、“斬獲”票房,其實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
以中國愛樂樂團為例,李南介紹,樂團每年享受國家財政撥款2000多萬元,可這筆錢只夠負擔樂手工資、樂器購買和物業成本,樂團一年需要3500萬元至4000萬元,這意味著至少有1000多萬元要由樂團去市場上獲得。譚利華說,北京交響樂團每年享受大概2000萬元國家補助,國家給樂手的工資是2000元左右,而一個樂手的市場工資大約7000—8000元,其中的差額就得通過商演來彌補。
李南說,在國外,交響樂團的經費構成除了政府補助外,還有文化基金支持,也有一部分來自企業的社會捐贈,而國內還沒有一個樂團能有長期穩定的企業贊助。這就導致商演收入銳減后,很多樂團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目前,我國社會資助交響樂的法律環境還沒有形成。”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介紹,在國外,贊助交響樂的企業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還可以享受抵扣稅額等政策獎勵,因此,贊助積極性高,而國內還缺乏有效政策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在張海君看來,國內企業對“藝術贊助”的理解水平還有待提高,許多國內贊助商把藝術贊助片面地理解為立等可取的等價交換,而對高雅藝術提升企業形象和品牌等長遠回報缺乏耐心和認同。
“從深層次上說,我國目前對企業回饋社會的引導還不夠,尊重包括交響樂在內的高雅藝術的氛圍和共識還未形成。”關峽說,“企業用贊助交響樂回饋社會、享受免稅的政策、獲得社會贊譽,這三方面還沒有形成合力。”
期盼:暫時的困境倒逼機制完善,讓交響樂市場回歸健康軌道
面對困境,有不少業內人士心懷期盼,希望經歷這樣的陣痛和暫時的冷清,可以倒逼機制的完善,進一步促進我國交響樂發展。
關峽介紹,歐洲對交響樂團采取“文化例外”政策,政府對交響樂團出全資,并用政府采購等方式給予支持,同時,也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比如,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光政府投入一年就有6000—8000萬歐元。美國雖然沒有政府補助,但利用商業杠桿促進交響樂發展。比如一部新作品的產生,一般由樂團、基金會委約創作,在排練環節,基金會提供資助給予排練廳收費優惠;在演出環節,包括卡耐基音樂廳在內的多家音樂廳會減免場租。此外,基金會還有新作品獎勵機制。
反觀國內交響樂的發展現狀,關峽認為,需要從頂層設計上予以考慮。他建議,把交響樂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范疇,采取政府補貼、政府購買等方式讓交響樂落地生根,讓交響樂和群眾文化共同繁榮。
張藝也呼吁,交響樂等文化形態和通俗文化不可同日而語,希望能夠從根源上加以區分。“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交響樂團演出屬于非營利性演出,稅率較營利性演出要低一些。而在國內,交響樂團的演出與流行歌星商演的稅率卻是一樣的。高雅藝術和通俗文化所承擔的作用并不一樣,前者對社會積極引導的作用不可替代。”張藝說。
當然,國內交響樂隊和院團也要積極尋找出路,各大交響樂團提高演出水準的同時,也需積極扎根基層。關峽說,院團管理者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心中時刻裝著觀眾,用好的演出和作品贏得觀眾和市場。如今,中國愛樂樂團也在細分市場,希望開源和節流并舉。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市場由畸形飽和逐漸回歸正常,交響樂演出市場有望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但顯然,要達成這一目標,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