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加拿大作家門羅,并稱其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這大大鼓勵了堅持中短篇小說創作的作家們。國外將中篇小說和短篇 小說統稱為短篇小說,門羅的小說更多屬于中篇小說,她本人稱她寫的是“篇幅稍長的短篇小說”。門羅的獲獎或許能讓“長篇小說熱”降降溫。事實證明,不會寫 中短篇小說的作家肯定寫不好長篇小說。至少在目前來看,真正代表當代小說文學水平的,仍然是發表在各類文學報刊上的中短篇小說。
現 實
中短篇小說最適宜作家表達他們對現實的直接關注。閱讀中短篇小說,也可以檢驗作家對現實關注的程度。當代作家是經得起檢驗的,因為他們有一個強大的現實主義傳統,有著憂國憂民的胸襟。
2013年最突出的一篇作品便是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主人公叫涂自強,是一名貧困的鄉村青年,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畢業后不想 回到農村,在城市繼續努力奮斗。但他辛勞過度,患上不治之癥,還不得不瞞著老母親悄悄離世。方方給這樣一位努力奮斗的農村青年取名為“涂自強”,是別有深 意的。“涂自強”不就是“徒自強”的諧音嗎?“徒自強”,就是當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涂自強的個人悲傷揭示出社會機制是存在問題的。
陳應松的中篇小說《去菰村的經歷》幾乎就像是一篇紀實性作品。作者去菰村了解基層民選的情況,卻一路看到了環境污染、黑惡勢力滲透、養殖業種植 業的添加劑等各種觸目驚心的問題。畢飛宇的短篇小說《大雨如注》關注的則是當代教育問題,裘山山的短篇小說《課間休息》寫了越來越嚴重的空巢問題。
作家的現實感不僅體現在直接書寫現實生活的作品中,而且也體現在歷史題材的書寫中。劉鵬艷的中篇小說《紅星糧店》,講述的不過是二三十年前的 事。它通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去反映計劃經濟的時代特征,同時也通過日常生活的變遷勾畫出一個時代消失的軌跡。作者并不對歷史進行臧否,而是努力去體會人物 在歷史境遇中的情感沉浮,看到情感中的一絲溫暖。80后作家霍艷的中篇小說《李約翰》對人物的觀察和理解充滿了歷史的眼光。她筆下的海外移民形象也不是一 個平面式的人物。這篇小說似乎在證明,80后也可以背負起不曾叨擾過他們的歷史。
精 神
文學是人類的一種精神需求。好的文學就是一座精神的寺廟,能夠撫慰人的心靈。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人的精神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文明在進步, 社會在發展,但人的精神問題并不因為進步和發展而減弱,反而更加嚴重。對精神極為敏感的小說家自然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小說家把更多的筆觸伸向了人們的精 神世界。這時,小說家更像是一名心理醫生。
陳謙在中篇小說《蓮露》里,設置了一個心理醫生的角色。不妨把這個角色視為作家本人。事實上,陳謙就是以心理醫生的眼光來審視她所寫的人物和事 件的。作者本人曾經獲得過作為美國臨床心理醫師的友人耐心而專業的幫助,這使她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有了更為真切的感受,從而將心理醫生的隱喻性變得活靈活 現。
蔣韻更像是歷史的心理醫生,她的許多小說都是為情愛在歷史中的傷害而探脈的。中篇小說《朗霞的西街》里,她通過朗霞這個人物心理世界的大起大 落,顯示出愛與善所具有的穿越歲月的永恒性。朗霞并不是故事的主角,故事主要圍繞朗霞父母的愛情悲劇而展開。但這個悲劇在朗霞的內心發酵,讓人們懂得了愛 與善的珍貴。朗霞童年生活的西街,是她的“活潑地”,因為這里有太多的愛與善。然而朗霞還不懂得愛與善既像玻璃一樣透明澄澈,也像玻璃一樣脆弱易碎。隨著 擊斃朗霞從未見過面的父親的槍響,西街的“活潑地”煙消云散,朗霞的心理世界也冰封了起來。但有一種溫暖讓她死去的心重新“活潑”了起來,這就是趙大夫不 間斷的關愛。朗霞的心理世界從無憂無慮地敞開,到冰封般的冷漠,再到充滿滄桑的寬容,見證了歷史的變化,也讓她回過頭去更理解那些善良的人們。
蔣一談的短篇小說在敘述上不急不緩,真的像一名善解人意的心理醫生,將精神上的心結一點點化開。如《透明》中的人物陷入男女情、親情和家庭責任 的糾葛中,但因為他們內心透明,便會對生活抱以體諒。《故鄉》則通過一位老者異邦探望親人所經歷的家庭小事,讓國族意志、故鄉情結、文化以及代際的差異, 匯聚到一起,作者最終卻又能將其化為涓涓溪流,將故鄉這個文化主題變得更加深邃。
都 市
都市小說逐漸成為中短篇小說的主力。
當代的都市小說有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平面化和去歷史化,也許這是因為都市的瞬間物質享受過于誘人的緣故吧。但南翔書寫深圳都市生活的小說總會 帶著歷史的思索,并始終是以人文精神為宗旨的。在南翔的都市小說中,往往會看到物的進步與人的困境所交織的矛盾。當然,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總會有一些落 伍者。然而正是從他們身上,作者發現了人文的缺失。如短篇小說《老桂家的魚》中寫的當代的“疍民”,并不是因為他們懶惰或愚蠢,而是因為都市化一再地剝奪 了他們的生存環境。南翔敏銳地發現,在現實中有些人已經被這個時代遺棄了,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弱者,南翔要為之呼吁。
賀奕的兩個短篇《五道口貼吧故事》和《一個故事的兩面》,均冠以“五道口”系列小說的副題。五道口是北京的一個地名,毗鄰中關村,多所重點大學 都聚集在這里,成為那些期待得到最新、最高教育的學子們格外鐘情的地方,甚至有人把這里稱為“宇宙中心”。五道口的特殊性還在于,這里曾經屬于城市的邊緣 地帶,盡管全球化時代的迅猛擴張,逐漸把這里變成了大學教育和科技開發的核心地帶,但它曾經的卑賤身份仍然留下了痕跡,因此在這里更容易觸摸到現實生活的 肌理,特別是那些人煙密集之處,如廉價的咖啡店、擁擠的出租房,仿佛就是后現代的柔軟褶皺。賀奕的這兩篇小說寫的都是柔軟褶皺里的故事。《五道口貼吧故 事》《一個故事的兩面》分別關注了網絡與電腦。這都是信息化時代的標志,是與“五道口”這個“宇宙中心”最相匹配的敘述主體。前者通過一樁兇殺案件所引起 的網絡討論,揭示出兇殺如何成為了網絡上饒有興趣的談資,也揭示出人們被一樁兇殺案刺激下的種種心態,讓讀者看到一個虛擬的網絡空間是如何與活生生的現實 對接的。而在《一個故事的兩面》中,兩個主人公雖然相互之間有了關心和幫助,但事實上他們彼此并不信任,他們更愿意相信電腦,從電腦上獲取信息以窺視對方 的內心。小說揭示了人與人的隔膜,這正是城市的頑疾。而人們只能把信任寄托在高科技的電腦上,這也許將會成為人類社會的危機。
作家特別關注都市中各種各樣的特殊群體。如黃詠梅的中篇小說《達人》,其主人公丘處機是一名下崗工人,但他想憑著絕技成為當地的“達人”。作者 不僅寫他的辛勞,也寫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糾結。現實中的“達人”遠沒有電視上的“達人秀”風光,而“達人”往往成為社會矛盾的聚焦點,不妨把各種特殊群 體看成是各種“達人”。
津子圍的中篇小說《明天的太陽》寫的是另一類“達人”吸毒者。小說不僅寫出吸毒者的病態,而且也寫出吸毒者在戒毒所里遭遇到的恐怖。顯然作者是 想以這種驚悚的敘述來警告人們,一定要遠離毒品。但我更加看重的是作者為人物設置的身份。主人公賈春是省話劇團的編劇,因為這層身份讓他在戒毒所里得到了 沙管教的關照。沙管教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業余也寫作,有個綽號是“莎士比亞”。但文學并沒有使沙管教成為有素養、有品位的人物,權勢者的惡習不時流露出 來。也許社會面臨兩種毒品的危害,海洛因等物質性的毒品和權力、等級等精神性的毒品。無論是吸毒成癮的編劇賈春,還是癡迷權力的沙管教,文學都無法將他們 拯救出來。這不禁令人感慨,明天的太陽在哪里?
生 態
2013年,中國普遍感受到了霧霾的危害,也許這會促使文學更關注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這一年的中短篇小說也有一些涉及這個題材,有兩個中篇對比起來讀會很有意思,一篇是陳河的《猹》,一篇是傅澤剛的《紅殤》。
陳河的《猹》講述的是他在加拿大的生活。浣熊闖入他的居所,他需要“合法”地將浣熊趕出去,于是便與浣熊斗智斗勇。傅澤剛的《紅殤》講述的也是 人與動物的故事:獵人老山爺與一只紅山羊朝夕相處,紅山羊又與白狼有著超越物種的戀情,因此故事帶有非現實性。作者生活在云南邊疆,那里還保留著未被城市 惡魔吞噬的自然生態環境,那里流傳著許多關于自然與動物的神奇傳說。但作者最終將這個非現實的故事寫成了一個生態主題非常明確的現實小說。像所有的生態主 題一樣,批判的矛頭直指人類的貪婪。
其實作者所講述的故事內涵要遠遠大于他所要表達的關于生態的公共性主題。在這個故事里,山爺是獵人,但動物又能成為他最親密的伙伴,山爺、紅山 羊、白狼,以及險峻的五指蓮峰,相互之間愛恨情仇糾纏在一起,就像人類最初以狩獵為生,卻要以一種動物作為圖騰崇拜,人類其實在文明懵懂期就明白了自己與 大自然相依為命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自然生態。今天,作為強勢的城市以及財富的擁有者,往往會憑借話語權的優勢,以現代化或生態等理由,對相對落后地區追 慕先進文明的舉動橫加指責,將落后地區的現狀貶責得一無是處,他們在這種貶責中就把自己洗刷得干干凈凈。在這篇小說的敘述背后,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位生活在 邊遠地區的作家的潛在焦慮。
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也許小說就是消除焦慮的一味清涼劑。小說來源于現實,又是回贈現實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