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尋找……——話劇《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評析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23日09:59 來源:北京日報 林克歡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劇照 CFP供圖《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劇照 CFP供圖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是現代戲劇史上別具一格的經典名著,近百年來在各國舞臺上長演不衰。1934年,皮蘭德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理由是:他那富于想象力的靈巧筆觸振興了戲劇及舞臺藝術。

      在《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中,皮蘭德婁創作了兩出戲:一出表現某劇團經理兼導演,同一群在舞臺上排練的演員遭遇“六個劇中人”的情景;一出戲中戲,敘述的是一位父親在妓院差點兒與自己的繼女發生亂倫,以及他們一家人彼此敵視的尚未完成的故事。兩出戲均為皮蘭德婁所虛構,然而皮蘭德婁為什么放棄完成“六個劇中人”的故事,讓他們到處尋找劇作家呢?在該劇的“前言”中,皮蘭德婁說,他未能在六個人物身上找到“意義”,“我認為讓他們生存下去是毫無價值的”,“想到這一層,我就把他們丟在一邊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我盡了一切努力把他們丟在一邊。”但這六個劇中人畢竟已被虛構(創造)出來,他們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命運,應該過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皮蘭德婁認為具有“更深刻意義”的,不是六個劇中人的倫理糾葛與家庭沖突,而是他們為爭取自己生存(在舞臺上的呈現)的冒險歷程。德國戲劇理論家彼得·斯叢狄(Peter Szondi)認為該劇的主題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戲劇性層次(六個劇中人的層次),這個層次已無法形成形式。負責形式的是另一個層次,即與第一個層次相對比的敘述性層次,即六個劇中人出現在正在排演的劇團面前、試圖實現他們的戲劇。他們講述和表演自己的命運,經理(導演)和他的劇團是觀眾。”(見《現代戲劇理論·戲劇不可能之戲》)

      “戲中戲”屬于元戲劇(Metatheatre,港臺地區多譯為“后設戲劇”),也可以說是關于戲劇的戲劇。皮蘭德婁的天才,或者說《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的奇妙之處,在于這是一出以戲劇形式所書寫的有關戲劇的論文。它關注的重心不是生活的困頓與道德的淪落,而是對僵化的戲劇性戲劇的質疑與反撥。這樣看來,在《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中引入的戲中戲,便不僅僅是一種與內容無關的純技巧、純形式,而是尋找某種能夠更好地表現新的思想、新的感受的主題(內容)性形式,也即內容性主題與形式化表述的有機統一。

      由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王鵬、韓清導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將劇團排演的場地,安排在一座廢舊倉庫。臺口兩側頹敗的磚墻,是由透視法繪制的景片;靠近舞臺后區兩面可以移動的長方形墻體,是由投影造成的影像;尤其是投放在舞臺兩側墻面上由粗線條勾勒的女體等圖像和投映在后區正面的矮樹……都意在破除戲劇場景造成的幻覺,從而將寫實主義戲劇慣用的當下呈現,轉換成示意性的舞臺敘述。

      演出最精彩之處,在于多種不同形態、不同層次的“扮演”的交叉呈現,包括:

      父親和繼女等劇中人表演和講述他們命運的扮演;

      劇團“男主角”、“女主角”對父親與繼女在妓院相遇的戲劇情境的扮演;

      眾多演員坐在樂池兩側觀看六個劇中人講述自己命運的扮演;

      劇團場記擺臂踏腳,閃爍弗拉明戈舞姿的扮演……

      其中,“男主角”、“女主角”摻和舞蹈及戲曲身段的扮演中的扮演,眾演員(扮演演員的演員)坐在臺下只見背影的零星反應,年輕場記自娛自樂、隨心適性的舞蹈即興……表演形態雖有不同,卻均屬作為陪襯的戲劇性場景的當下表演。導演占用大量篇幅,騰出舞臺中心,突出戲中戲父親的惴栗忐忑、繼女的凌厲佻蕩,突出他們為爭取活在舞臺上的執拗與頑強,使被皮蘭德婁“丟棄在一邊”的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重獲非同一般的藝術生命。

      鄒健扮演的父親和王欣雨扮演的繼女,其扮演的復雜與微妙之處,在于戲劇性表演與敘述性呈現不是輪番出現,而是在同一時刻奇妙地相遇;表演也是敘述,或者說,敘述與表演的界限漫漶模糊卻又依稀可辨。作為觀眾,我們難以確定,在多大程度上,這是鄒健和王欣雨自覺∕不自覺的創造,抑或是導演彼得羅夫意圖明確的藝術追求。相對于父親、繼女等劇中人,劇團眾演員的表演缺少亮色,或許過于精細、確定的導演構思,限制了演員臨時自由發揮的空間。

      將劇團演員置于樂池之中,顯然是彼得羅夫深思熟慮之舉。他們身處舞臺與觀眾席的中間地帶,兼具演員與觀眾雙重身份。他們扮演劇團的演職員,又充當劇中人敘述與表演時的觀眾。其實,無論是扮演“演員”,還是扮演劇中人敘述與表演時的“觀眾”,都是北京人藝演員的扮演。在《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的演出中,分屬不同層次的扮演無所不在,扮演既是內容,又是形式;或者說,扮演成了主題(內容)性形式。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發表已近百年,它的啟示意義常演常新。從戲劇學來說,扮演是戲劇藝術的根本屬性,它揭示了從文本到人物塑造過程中演員的存在與偉大創造;從社會學來說,它警示被盧梭斥為歷史負數的異化日甚一日:政治領域的劇場化,倫理生活中的人格面具,經濟活動中種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偽善……無非都是為了掩蓋本真的扮演。或許連“本真”也不存在,失卻童真的人類永遠都在扮演“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