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速很快、思路清晰、激情洋溢。當電視劇《大秦帝國》第二部、第三部相繼進入觀眾的視野后,這位電視制片人再次受到媒體的關注。回首一望,從2006年至今,為了三部《大秦帝國》,整整用了8年;而在他的計劃里,到2020年,所有精力依然會放在第四部、第五部的制作中。一個制片人,10多年的時間,只拍一個電視劇,確實少見。
在有些人眼里,制片人是錢串子腦袋,老想著經濟效益,仗著自己能拉錢,就對有藝術追求、有文化個性的導演、演員頤指氣使。焦陽認為這種說法很片面,有的制片人可能很功利,但有的則不是。“人們注意的都是導演和演員,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也看到他們的無限風光,可制片人的那份甘苦,就很少有人能體察了。”
焦陽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的是統計,畢業回到老家西安后卻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機構做雜事,于是,不甘拿一份薪水混日子的他,與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一樣,毅然選擇了下海。丟掉鐵飯碗,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應聘到電視臺當經濟編輯。沒幾年,發現了進口電視劇的商機,他就和幾個朋友合伙將港臺電視劇引入到一些地方電視臺。當時電視劇不講商業化,沒有交易的概念,只有靠電視劇插播廣告獲利,拉廣告成了他的業務。“雖說只有一點收益,但畢竟是第一桶金。等到電視劇商業化以后,這個行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他開始創辦文化公司,當起了老板,最先看好的就是投資電視劇。第一部《紅粉世家》投入300多萬,成本收回后還略有盈余,讓焦陽有了信心,從1994年起專門從事電視劇的投資、拍攝及發行,當起了電視劇制片人,在《背叛》《鐵齒銅牙紀曉嵐》《布衣天子》《浪子大欽差》《第一百個新娘》等一批優秀電視連續劇中都掛著他的名字。高收視率,是這些電視劇的特點,顯現出他的商業頭腦。
實際上,焦陽不但有精明的商業頭腦,還有執著的文化理想。就在公司事業有成時,他卻郁悶起來,覺得投資電視劇已經做到頂了,做來做去還是那些娛樂化的老套路,沒啥意思,甚至想歇手不干了。不想,2005年,焦陽看到孫皓暉創作的劇本《大秦帝國》,立即被劇本所感動,作為陜西人,秦文化的廣博歷史內涵更對他產生了強烈吸引力。他認為,這與那些娛樂化的電視劇、講求收視率的電視劇截然不同,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實現一個制片人的文化價值,才可以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焦陽懷揣劇本,在四五家投資商和電視臺之間來回奔走,終于拍成了48集,這就是《大秦帝國》的第一部。其間的辛苦,只有焦陽心里知道,中途有人撤資,他趕緊出面借貸;有的電視臺忽然變卦,他還要反復游說,給人家吃定心丸。2006年,這部作品在各地熱播,好評不斷涌來,還榮獲了第二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最佳美術獎”,又獲得了第二十八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
就在《大秦帝國》第一部拍攝期間,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在管委會看來,投資出品《大秦帝國》,可以發展曲江文化產業,傳播曲江的文化知名度。為了讓5部《大秦帝國》順利完成,投資的各方決定成立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焦陽干脆關閉了自己的那家公司,出任總經理,“等了這么多年,終于等到了!我這輩子的理想似乎就是要拍成這部電視劇,所以,其他一切都可以割舍。”
《大秦帝國》第二部《縱橫》登陸中央電視臺黃金檔,再次掀起秦文化的關注熱,當第三部《崛起》拍成后,又迅速引來了網民的熱情點擊。面對一次次的成功,焦陽更有信心了: “現在已經投入了2個多億,以后究竟要投入多少,還不能確定,但從這三部看,非常值得。這是歷史,是文化,是電視劇最該承載的歷史文化。”
關于制片人,究竟應當充任什么角色,經過《大秦帝國》的拍攝和制作,焦陽也更有體會了。“制片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提供安全保障 ,讓投資方、作者、導演和演員都能得到應有的回報。二是統籌能力,制片人要依據市場現狀和社會需求,設定自己的目標,再將作者、導演、演員幾方的才華在這一目標下充分發揮出來。三是營銷,拍攝的最終目的是要將電視劇賣出去,所以,制片人要擁有自己的營銷人才、營銷渠道、營銷手段和營銷經驗。”
其實,做個制片人挺難的,光有籌資或出資的能量,還遠不具備制片人的資格,只是因為有欠缺的制片人不時出場,結果,眾人都誤以為這樣的人就算是制片人了。對此,焦陽雖然特別感慨,但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