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文學批評需要傳播“正能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22日10:20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小貝

      文學批評本應是一場道路艱險、考驗重重的精神抉擇、道德歷險,然而,正如有人所指出的,現在的批評界是“推銷員太多,質檢員太少;說空話的太多,說實話的太少;說鬼話的太多,說人話的太少;垂青眼的太多,示白眼的太少”。試想如此的批評生態、批評倫理,要想出現高水準的批評豈不是難以想象,批評陣地的淪陷豈不是難以違抗。

      不可否認,以上文學批評之“病”,確實都在一定程度上傷害著文學批評。然而深思一下,這諸種“病根”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學者們對于文學批評的使命認識不清,文學批評主體的自我責任意識不強。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的目的,是幫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發他對于真理的企求,同人們的鄙俗行為作斗爭,善于在人們身上找到好的東西,喚醒他們靈魂中的羞恥、憤怒和勇氣,做一切使人能變得高尚堅強、能用美好圣潔的精神來活躍自己的生活的事情。”這是文學的目的,也理應是文學批評的目的。文學批評的使命,正在于挖掘作品中“能使人變得高尚堅強”的“美好圣潔”的精神和情感,它應該堅守引導人們求真、向善、趨美的力量。用眼下時尚的話說,就是文學批評應該傳播“正能量”。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文學的繁榮發展與正確的批評信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無數偉大的文學批評家正是以他們的良知與社會責任推動著文學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別林斯基認為,文學批評是一項極有難度、極為復雜的工作,批評者不僅需要具備深刻的感受、對藝術熱烈的愛、聰明的才智、公正無私的態度,更要有肩負傳播真理與善良的使命。他說,“他(批評家)擔當的責任又是多么崇高!人們對被告的錯誤習見不以為怪,法官的錯誤卻要受到雙重嘲笑的責罰……”法庭上法官的責任就是文學界批評家的責任,法官的錯誤或許并不僅僅只是受到雙重的嘲笑,而批評家的誤判卻常常也會斷送一部偉大的作品,抑或是一個偉大的創作天才。別林斯基的批評為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興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他一以貫之的觀念中,批評家要盡自己的力量,熱愛真理和善良,為人類的利益犧牲一切。因此,如果說文學創作可以是詩性的、含蓄的,文學批評則必須有明確的價值擔當和使命意識;如果說普通的讀者可以僅僅快樂于曲折的故事情節,陶醉于流暢優美的文字,一個負責任的文學批評家卻必須“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有義務對廣大讀者的思想和精神進行引導。始終在文學中追尋真理和善良,始終把批評作為“為真理而斗爭的手段”(別爾嘉耶夫對別林斯基的評價),始終把俄國文學視為“我的生命和我的血”,這就是別林斯基所堅守的批評信念。這些理念深深影響并成就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作家,也使當時的俄國文學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道絢麗風景。

      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的信中曾說:“我是從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您的作品的。”這里,恩格斯所謂的“史學觀點”,不僅指的是要如實反映歷史的客觀真實面貌,更是要求作品要反映歷史進程中的進步要素。因此,是否具有推動人類進步的正義力量就成為進行文學批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文學批評原則,究其實質,這里的“政治標準”也并非是狹隘意義上的“文學為政治服務”,而是在強調文學批評應該能準確地“辨別什么是真的毒草,什么是真的香花”,并且要“一起來用正確的方法同毒草作斗爭”。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在一般意義上奉文學為“生命和血”,還是把“史學觀點”、“政治標準”作為最高的批評原則,其本質都滲透著濃厚的使命意識和價值擔當,都有著明確的對美好人性的深刻追問與對人類進步的終極關懷,正是這些恒定的價值理念和善惡判斷,成全了它們作為進步的批評理論的根本原因,因而可以代代流傳。

      當文學創作只為消費、市場和利益存在的時候,我們真切地呼喚熱愛真理和善良、能夠反映歷史進步、具有使命意識和價值擔當的文學批評。惟有如此,無聊之爭才可以停止,批評的“正能量”才能獲得最佳、最充分的釋放,文學生態才能實現良性循環,文學也才能最終使人變得高尚和堅強。

      英國文學家阿諾德曾說:“只有當文明有助于教化,因而也有助于善——人的生活、民族的生活、人類生存的惟一目的——的時候,文明才是有價值的。”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批評無疑也肩負著同樣的使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強調批評對于文學“正能量”的傳播和宣揚,并不意味著要回避描寫現實中的丑惡和陰暗。實際上,對美的稱贊,是為了激起人們向善的動力,對丑的揭露,是為了警醒人們摒棄邪惡的私念,它們構成文學批評兩條并行不悖的鐵軌,共同承載著傳播“正能量”這班列車。另外,文學批評要傳播“正能量”,也不會給批評活動套上枷鎖。一千個批評家可以對同一部作品表達一千種看法,不管是“經學家看見《易》”,“才子看見纏綿”,“道學家看見淫”,還是魯迅看見“愛和死亡”,“百家爭鳴”式的批評本身恰恰就是要在這種種解讀與比較中,使正能量得以彰顯的有效途徑。

      文學批評所要做的,就是在多元的價值形態中堅守核心的道德理念,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判斷,從情感和精神上對人們做出引導和改變,給人希望和力量,給人激情和高尚,給人完整和純粹,給人優雅和美麗……批評家應該承擔起人類精神導師的重任,他有責任告訴人們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審美追求,什么是粗俗的感官快樂,什么是值得鼓勵的人生追求,什么是需要警惕的精神墮落。這不僅是社會對文藝工作者的時代要求,也是文學批評工作者永恒的職業使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