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2013年國產電視紀錄片印象(趙彤)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22日09:19 來源:中國作家網 趙 彤
      

      2013年過去了,回顧這一年來觀看國產紀錄片的經歷,梳理觀片的心得,思考其中的得失,也是一種個人學習履歷中的年終盤點。

      觀片動力:對更精湛作品的期待

      毫無疑問,2012年的國產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故宮100》《China·瓷》《春晚》等作品,讓筆者眼前一亮。特別是《舌尖上的中 國》,讓筆者看到了中國紀錄片打量、觀察、紀錄和謳歌中國的新穎視角。《Chian·瓷》這個片名本身,就預示了它包含著中與外兩種觀察視點,讓筆者感到 我國紀錄片不再是“攬鏡自照”,而是留意在他人眼中的自身形象。由此,對更精湛作品的期待,成為筆者關注2013年紀錄片的最大觀片動力。

      2013年“中國紀錄片網”上線開播,這是繼2011年1月1日央視紀錄頻道正式開播、2012年4月16日央視綜合頻道增設《魅力紀錄》欄目 之后,國產紀錄片向網絡化傳播的延伸和擴張。2013年,也是2012年年底中國紀錄片“大片時代”開始實踐的第一年。在中國電影和電視劇均在“大片”路 線下發力之后,中國紀錄片也側身于“大片戰略”之中,表現又會如何呢?

      觀片印象:整體成色高于以往

      從《新聞聯播》對央視備播紀錄片的預告,可以預定下在熒屏上看國產紀錄片的時間,時間充裕時一天一集跟著走看了《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茶, 一片樹葉的故事》《大國重器》《習仲勛》《暗藏玄機》《槍·步槍》。沒趕上檔期,補著看的時候,主要是網上觀看。從“中國紀錄片網”、中國網絡電視臺、酷 六等網站觀看了《苦難輝煌》《京劇》《雪域軍魂》《對照記——猶在鏡中》《海之南》《三姐妹的故事》《中國皇帝在盧浮》《上海守夜人》《時尚圈》《塔山阻 擊戰》《北京凹頭蟻》《春晚透視:中國最大的慶典》《國企備忘錄》《從教一年》《進城》《成本華:一個被遺忘的抗日女兵》《丹頂鶴》《消失的古滇王國》 《超級視覺》《王洛賓》《眷村,光陰的故事》《侶行》。

      在所觀看的2013年紀錄片中,雖然沒有出現像《舌尖上的中國》那樣讓觀眾交口稱贊,讓紀錄片界眼前一亮的作品,但整體成色卻高于以往。

      2013年,我國電視紀錄片在踐行“大片策略”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筆者認為,這個“大片策略”包括大題材、大制作和指向大市場三個重要構 件。就筆者所見,《京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大國重器》《國企備忘錄》這些作品,選題或立足于民族文化中的顯要符號,或關 注國民經濟的重大領域,觀察和紀錄的視角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巨大的、立體的領域;在敘事結構中,立足中國兼覽世界,把握當代述及往昔,將古今中外綿密交 織,從宏大觀照出發延及細微;作品中涉及的當事人,上有廟堂高官、高管,下有凡夫俗子,術語和俗語并用;作品的語義主旨格外凸顯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對世界 的影響或受世界的影響。這些出自中央電視臺或中央新影集團旗下的作品,其傳播的目標指向,不僅考量著國內觀眾,對走向國際市場有著更大的期待。

      “國際考量”是2013年我國紀錄片創作的思考重點。由紀錄片市場的國際化探索,帶動了創作中對“國際元素”的大規模借鑒與運用。這個特點,與 美國電影制作業為更好進入中國市場,不斷在其作品中加入“中國元素”的策略是類似的。2013年的大型紀錄片作品,如《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茶,一片 樹葉的故事》沿用了2012年《China·瓷》《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的敘事模式,以兼顧中外的雙重視點、兼用中外當事人的方式,對一個事物、事件進行 觀察、敘述和表意,以此來達成“國際元素”在中國故事中的內在化。

      在《海之南》《江右》《味道云南》《大國重器》《國企備忘錄》這些大型紀錄作品的策劃、投資或合作拍攝單位名單中,我們可以看見2013年各省 市和部委關注紀錄片制作的極大熱情。在《長白山》之后,在《大黃山》播出之前,我們已經可以依稀看到地方政府,正在把以風景地標和文化地標為焦點的大型地 域文化紀錄片創作,作為提升地方文化自豪感與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和實現形式。我們也可以從《大國重器》《國企備忘錄》之中,看到大部委通過紀錄片向民眾介紹 行業發展成就,乃至為自身正名的思量。這些作品的制作主力均來自中央級廣電單位,播出平臺也集中于中央臺系統,這些作品是我國紀錄片“大片策略”另一種實 現方式的表現。

      2013年,紀錄片作品群中的“小片”也頗有新意。看過《時尚圈》和《游戲·人生》,感覺到我國紀錄片的邊界得到了新的拓展,開始發現和發掘在 坊間有著“不務正業”之名的時尚圈和電子游戲領域的正能量。把對產業鏈條的完整觀察和對從業者事業追求的喜怒哀樂結合起來,為記錄當代城市生活的多元形態 填補了空白。

      《暗藏玄機》《消失的古滇王國》是帶有懸疑風格的歷史題材作品,大規模運用情景再現和故事化的表現方法,讓人看起來猶似歷史紀實劇。《槍》以一 類槍械的發展史為線索,集合、對照中外槍械的時代特點,兼及戰爭史和近代以來的工業史,對男性觀眾具有很強吸引力。由此,筆者看到了我國紀錄片以娛樂化來 擴大紀錄片的市場潛力、以對目標受眾的細分來滿足大眾對紀錄片多樣化需求上的努力。

      《從教一年》《進城》《三姐妹的故事》《上海守夜人》是對當代中國“草根”生活的記錄,在對北師大免費師范生畢業后回到本鄉本土執教的觀察中, 在對進京的四川南部縣寶山村農民楊仕舉夫婦打工生活的記述里,在對四川武勝縣清華寨村陳鳳英、陳秋英和劉永芬三姐妹19年生活變化的追蹤中,在對上海夜班 崗位上的護士張萍、電力維修工楊師傅和便利店店長朱健的描繪中,記載了中國基層生活中艱難與希望同在的真實景觀。

      在觀看這27部紀錄片的時候,詩化的解說詞體現在《海之南》《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江右》《對照記:猶在鏡中》《京劇》等諸多作品中,這些解說詞常常與空鏡頭匹配出現,為作品營造出一種空靈、朦朧乃至超脫的意境。這是中國紀錄片追求民族化風格的一種表現。

      《江右》的攝影對中國水墨風格的運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的攝影中對高速攝影的著意,《京劇》的攝影中對剪影效果的追求,《對照:記猶在鏡 中》貫穿全片的黑白攝影等等,讓筆者在看片時體驗到了影像之美,即便在看過許久以后仍時時浮現。當影像設計與題材及敘事風格水乳交融的時候,紀錄的魅力就 超越了照相的局限。

      紀錄片未來:要耐得住喧囂

      央視綜合頻道的《魅力紀錄》欄目,是一個感受紀錄片魅力的窗口,更是一個衡量紀錄片質量的標桿。自2012年4月16日開播至2012年12月 24日,《魅力紀錄》共播出紀錄片36部,其中國產及我國參與合作拍攝的作品有9部,占比為四分之一,平均每月1部。2013年自1月7日至12月17 日,《魅力紀錄》共播出紀錄片62部,其中國產及我國參與合作拍攝的作品有21部,占比為三分之一,接近平均每月2部。這個變化,顯示出2013年我國紀 錄片創作的數量和質量較之往年都在加速提升。

      筆者認為,2013年是中國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大豐收之年。這個大豐收結果的取得,來自大面積的種植、大氣力的管護和大市場的經營。而更根本的原 因,在于中國電視紀錄片在我國文化戰略發展中被賦予的載荷,超越了以往,也超越了其他電視藝術門類。2013年我國電視紀錄片的蓬勃躍進和取得的巨大成 績,不僅是紀錄創作在藝術層面上用心發力的結果,而且是在社會層面上運思給力的結果。

      中國紀錄片產業正在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政策的扶持、資金的投入、目光的青睞、成績的喜人,都讓人鼓舞激動。問題是,我們常常習慣于用“要 耐得住寂寞”,來勸慰失意者堅韌不拔,我們卻不習慣于用“要耐得住喧囂”來告誡得意者去偽存真。但筆者確實想把后一句話,贈給新一年的中國紀錄片。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