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悠長、深沉的蒙古長調在“北戲”少兒戲劇場響起,“北戲”“學道德模范、誦中華經典、做有德之人”系列演出京劇專場之《草原小姐妹》上演了。“北戲”版《草原小姐妹》由國家一級導演李仲鳴根據內蒙古京劇編劇趙紀鑫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同名京劇整理改編并執導,可以說,“北戲”版《草原小姐妹》無論在劇本的文學性,還是在舞臺呈現上,都站立在一個較高的基礎上。
京劇《草原小姐妹》是現代戲改革的成果之一,它將蒙古族音樂與京劇音樂結合、用羊鏟代替傳統的“花槍”……節奏歡快,唱、念生活化,寓教于樂,且符合兒童的觀賞心理,是一個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劇目。 “北戲版”《草原小姐妹》分為“牧羊遇風雨”、“急尋小姐妹”、“風雪護羊群”三場,再現了1964年初龍梅、玉榮兩個蒙古族小姑娘為保護集體的羊群,不幸凍傷的英雄事跡,宣揚了集體主義觀念。扮演龍梅、玉榮的楊馨怡、張雅雯是兩個武旦,動作利落,一開場載歌載舞,展現小姑娘的天真浪漫;然后,與暴風雪的搏擊,追回羊群,凸顯牧羊姑娘的英姿……
最難得的是,該劇凸顯了我們這個時代久違了的英雄主義情懷。兩個小姑娘最高的人生理想就是“當解放軍”、“保衛祖國守邊疆”,這樣的豪言壯語,無疑激勵人心。“學練兵、仿對刺”,二人用羊鏟對擊,套用了“對花槍”的程式,增添了觀賞的趣味性。扮演龍梅的楊馨怡長著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氣質很正,有幾分小鐵梅的風采,如果她能把嗓音提起來,今后應該會有較大發展空間。
對劇中兩個小姑娘“合唱”的方式曾有專家提出異議,認為京劇沒有“合唱”一說。但該劇最后還是堅持了這樣的形式,因為這種形式上的變化,并不影響這個戲的格調。只要能準確地表達人物情感,采取新穎的形式并不過分。該劇雖然缺乏類似《林沖夜奔》的“內心戲”,但既然是兒童京劇,又由兒童演員扮演,只要小演員能在外在上把握人物形象,能夠準確表現劇情,便達到了“兒童京劇”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