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一個聲音如雷貫耳甚囂塵上:世界歌劇的中心即將偏移中國。2011年筆者撰文以“井噴”形容中國原創歌劇的“喧聲與沉寂”。2013年,歌劇,仍然以其高強度的影響力,在國內音樂舞臺引領潮頭。
偉大的歌劇作曲家誕辰紀年,世界各地總要漫卷回潮大浪。2013年的歌劇舞臺,西方經典向威爾第、瓦格納致敬,開創國內首演紀錄;本土原創則南北呼應開花結果,測試國內市場風向。前者兩極分化冷熱不均;后者多向發力高低不平。
經典的狂歡
中國歌劇舞臺,從未像2013年如此集中上演威爾第和瓦格納作品,從數量到質量,無不超越歷史紀錄。根據不完全統計,本年度全國各地上演威爾第 經典歌劇《奧賽羅》《納布科》《阿伊達》《茶花女》《游吟詩人》《假面舞會》《弄臣》《阿蒂拉》等8部,瓦格納經典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女武神》《帕西 法爾》等3部,總計大約百場左右。
相比歐美,亞洲人對瓦格納歌劇的認知理解顯得薄弱與浮淺,這種差距成為其引進國內演出市場的屏障。2005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因《尼伯龍根的 指環》在中國首演,注定會留下無法忘懷的集體記憶。此后,瓦格納歌劇每一次全新亮相即演化為重大的文化事件。2013年北京國際音樂節與薩爾茨堡復活音樂 節等聯動制作的《帕西法爾》,堪稱中國瓦格納年濃墨重彩的點睛之筆。
國家大劇院以威爾第歌劇《奧賽羅》為其本年度歌劇節開幕之作。而作曲家“藝術生涯發軔起點”的《納布科》,因多明戈“君臨城下”掛帥主演而分外 光彩,國內樂評一致贊為國家大劇院“最具藝術品位和專業水準的演出”。 大劇院2012年首部首版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2013年再度為紀念作曲家誕辰200周年上演。
上海大劇院的重頭戲是其聯手匈牙利大藝術宮共同制作推出的威爾第歌劇《阿蒂拉》國內首演,以色列指揮家丹尼爾·歐倫傾情執棒揮灑精彩,同時,他 又在廣州大劇院出任《茶花女》藝術總監和指揮,親自挑選豪版“卡司”并力邀意大利薩勒諾威爾第歌劇院合唱團。香港歌劇院同國家大劇院“英雄所見”,將《漂 泊的荷蘭人》排上日程。香港樂評家史君良對《漂》劇“卡司”、樂隊、歌隊整體表現贊賞有加。天津歌劇院和匈牙利國家歌劇院聯手打造的威爾第歌劇節,在這座 城市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弄臣》《游吟詩人》《阿伊達》輪番上演,臨近歲末,更以津版《茶花女》為中國威爾第年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中央歌劇院2013年達到空前密集的演出頻率,威爾第《游吟詩人》音樂會引來好評如潮;瓦格納《女武神》舞臺版與音樂會兩輪演出滿城轟動,無不充分顯示了中國歌劇藝術領域“國家隊”的實力與風采。
同樣是百年誕辰的英國作曲家布里頓有些受到冷落。北京國際音樂節推出其歌劇《彼得·格萊姆斯》(音樂會版)中國首演,總算彌補了不應有的空白與 遺憾。莫扎特、羅西尼、普契尼的經典作品仍然大受歡迎,中央歌劇院的《圖蘭朵》《魔笛》,廣州大劇院的《圖蘭朵》,天津大劇院、上海歌劇院的《托斯卡》, 等等。國家大劇院最新引進的《后宮誘逃》和全新制作的《費加羅婚禮》,票房和口碑更是雙贏并舉。
經典的重溫與首演,中國頭牌光彩奪目非同凡響。在歐洲歌劇舞臺輝煌閃耀的巨星和慧,百忙中撥冗回國領銜《假面舞會》;旅歐男低音歌唱家李曉良在 《納布科》里表現優異出類拔萃;中央歌劇院《女武神》全華人“卡司”表現出應有的水平高度和修為深度。中國歌劇的制作水準整體上升,有的劇目甚至可以同世 界任何大歌劇院相提并論。
原創的沉浮
2013年的歌劇舞臺,本土原創新作雖然顯得勢單力薄,但也值得圈點。首先,題材內容與創作手法呈現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征,“國家隊”與“地方軍”聯手合作也有多層體現。
中央歌劇院與寧波市演藝集團合作打造、金湘譜寫的《紅幫裁縫》,從暮春開始在北京、寧波、上海等地巡演,初秋亮相國家大劇院。上海歌劇院傾力打 造的《燕子之歌》為我國聲樂藝術家、教育家周小燕斑斕人生的深情詠嘆。有評論家認為該劇在音樂語言的使用上,有頗具積極意義的傾向:堅持調性寫作,這種寫 作堅持的就是“大眾口味”的審美取向。
西方歌劇文獻中的“雙胞胎”、“多胞胎”并不鮮見,《藍胡子》《達芙妮》《安提戈涅》等無不為相同題材、不同文本和作曲。2013年,中國歌劇 舞劇院和陜西歌舞劇院,雙雙緊抓“蘇武”大做文章。兩個文本、兩個作曲,關鍵還在音樂。中歌版《蘇武》為山西籍四川作曲家林戈爾創作于上世紀90年代中 期,已塵封19年,正巧暗合蘇武留胡19年的歷程。陜歌版則為陜西籍北京作曲家郝維亞2013年新創劇目。兩位作曲家在語言系統、音樂風格、寫作技法、美 學觀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差異決定個性。其中,陜歌版《大漢蘇武》突破與超越了歷史題材歌劇的一般模式,既有“世界性語言”,又有“中國化色彩”。
大型歌劇《岳飛》是旅加作曲家黃安倫題獻前輩指揮家鄭小瑛的一部力作。從構思到完成用了8年,再推上舞臺又等了27年!霸里w”竟然比“蘇武” 走得更長。2013年夏季,該劇以音樂會形式于廈門大學科學藝術中心世界首演。有樂評稱該劇是“動感化”音樂的典范,聲樂種類齊全、樂隊部分突出,是為兩 大亮點;鄭小瑛棒下的廈門愛樂樂團演奏中規中矩,交響性與融合性都很自然。
2013年正值宋慶齡誕辰120周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與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精誠合作,“國之瑰寶”在美麗花城大放異彩,《宋慶齡》全版歌劇世界首演。旅德音樂學者蔣一民教授認為這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藝術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一部新戲,如果沒有經過市場檢驗循環上演,“沙里淘金”何來經典?2013年原創歌劇開始有計劃地復排重演,國家大劇院版《洪湖赤衛隊》重現舞 臺煥然一新,票房飄紅上座滿滿。前兩年首演的《紅河谷》《土樓》等原創歌劇在“十藝節”大放光彩。重慶歌劇院2011年出品的《釣魚城》在全國各地演出已 超過60場,2013年10月再添“文華優秀劇目獎”和文華劇作、音樂大獎及優秀表演獎。
曾以《蒼原》譽滿華夏、在“國家舞臺精品”中引領風騷的遼寧歌劇院,2013年原本有一部原創新作《蕭紅》已進入“圍產期”,突然因故被終止“妊娠”,最終導致“流產”;甘肅歌劇院原定年內首演的《貂嬋》也推遲至2014年。
回顧的盤詰
有個現象值得關注:2013年上演經典歌劇數量最多的城市并非北上廣,開業僅一年的天津大劇院后來居上,全年上演歌劇高達10部。曾經的歌劇 “荒漠”,終于迎來了片片綠蔭。湯沐海堪稱本年度指揮歌劇最多的華人指揮家。易立明則應列為最受關注的華人歌劇導演,他將斯特拉文斯基二幕清唱歌劇《俄狄 浦斯王》,做了最徹底的“中國式”、“本土化”,成功實現了該劇的中國首演。
歌劇是舶來品。旅意指揮家呂嘉認為,中國要成為世界歌劇的“中心”,恐怕還為時過早。這件事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穩、走好。中國歌劇目前仍 處在一個學習階段、初級階段。引進經典也好、委約創作也罷,要補的課還很多。中國歌劇要職業化的口號已經喊過多年,有些喊口號的人未必清楚“職業化”這個 概念的真正含義和實質內容。呂嘉說,歌劇的職業化,實際上就是國際化、標準化、規范化。這個概念并非僅限于音樂,歌唱家、指揮家、演奏家,而是包括所有同 歌劇相關的方方面面的“工種”。中國原創歌劇最大的問題是,真正掌握歌劇藝術規律、運用歌劇創作思維的編劇和作曲,有多少?在哪里?
目前國內歌劇市場遠遠沒有進入正常運行軌道,這方面需要有關方面和大家予以重視。北京、上海、廣州、天津4家大劇院,甚至有些中等城市也蓋了歌 劇院,“硬件”都很過硬。但是,花巨資建造的高標準的歌劇院,有沒有高質量劇目?有沒有高水平的人才?有沒有高效率的管理?歌劇從業者最擔心的是:用達不 到藝術標準的“經典歌劇”誤導了老百姓。因為,他們如果上過一次當,再也不會走進歌劇院了。
曾有作曲家在媒體聲言,中國人別再只要求自己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現在要學會領先世界,有時甚至拒絕世界。重點是用實力證明、用作品說話。如果全世界的歌劇大腕都跑來中國演歌劇,全世界的歌劇迷都“飛的”來中國聽歌劇,那時,可能離“中心”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