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動態 >> 正文
就創作而言,雖然一個年度的梳理,并不能給出一個明晰、整體的判斷,但年度梳理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發現“意外”和“新鮮”。這能夠刺激和挑戰詩人的慣性寫作,在詩歌現場不可避免、反復出現的趨同感上制造隔閡,讓詩人在創作中警惕、修正、改變自己。
2013年中國詩歌在一個巨大的河床上,或徘徊、或靜流、或奔涌,它們所伸展開來的自由的姿勢,依然保持有良好的氣節與風范。這一年,詩歌傳播平臺更為豐富和密集,更趨于分享和欣賞,而少了功利與噱頭。詩歌在持續升溫,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創作與展示互動。相比之下,詩歌批評卻似乎站在岸上,隔岸聽濤,多少有些隔靴搔癢。
就創作而言,雖然一個年度的梳理,并不能給出一個明晰、整體的判斷,但年度梳理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發現“意外”和“新鮮”。這能夠刺激和挑戰詩人的慣性寫作,在詩歌現場不可避免、反復出現的趨同感上制造隔閡,讓詩人在創作中警惕、修正、改變自己。
年輕詩人“濃妝登場”
2013年,50后詩人似乎已經在整體上開始淡出。即使功成名就的詩人,也很難發出自己頗有特質的聲音了。柏樺、翟永明、歐陽江河、西川、陳先發等都有新作,但能夠閱讀到的人并不多。客觀地說,中國詩人寫作的生命長度在縮短,缺乏后爆發力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
60后、70后詩人依然是詩歌現場的主力,李亞偉、雷平陽、潘維、娜夜、軒轅軾軻、楊健、伊沙、龔學敏等勢頭還旺,由潘洗塵編著的《生于六十年代》為他們塑造了一座群雕。80后甚至90后詩人,盡管他們都處于生長期,但一列長長的隊伍已經“濃妝登場”,熊炎、鄭小瓊、春樹、余幼幼、茱萸、謝小青、玉珍、郁顏、王單單、張晚禾等,他們告別青春期寫作,視野與胸懷都已經打開。
其中,90后詩人玉珍的《最廣闊的柏拉圖》值得關注:比起成為一件耀眼的、發光的/被你捧在手心的寶貝,我更愿意/成為粗獷而大氣的/——難以掌控的事物/比如天空,大海,草原,綠洲,抑或/比原始森林還要神秘的/更幽深的森林。我的愛不像針尖/不是一點一點,夜以繼日地入侵/是要一出現,就擄走你的視線/在耐心離開之前讓你把心交出/我要足夠寬廣才能裝下一生的你/不斷成熟而強大/足夠寬廣是永遠無罪的,俘獲你的心/無答案,無緣由/用我這小小溫柔的心臟培育出龐大的胸腔/裝下龐大又脆弱的思想/無限制的博大,夠你愛一輩子/不厭煩,不知足/我要你好奇我的世界/那個瑰麗的迷宮,進去就出不來/這是公平的,有足夠的價值和意義/我要你愛我像愛一場永無謎底的光芒/我要你愛我像愛著/永遠不死的神話。
這是一份強勢而又干凈、從容而又老到的愛情宣言,有著與眾不同的自信,這在我所接觸到這樣年輕詩人的作品里,難得一見。讀這首詩,我想到了舒婷的《致橡樹》,同樣打動人心,卻是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上蓄滿了另一種令人震撼的力量。關于愛情,她們或者剛剛涉足,或者已經有了過往,在這一代人的這類詩歌中,很多人還在沉湎于寫身體、寫感受,寫甜蜜、寫憂傷,寫糾結、寫背叛。而玉珍在“小小溫柔的心臟培育出龐大的胸腔”,提供的是境界與胸懷,具有無限制的博大與遼闊。
以詩句雕刻城市
2013年,不少詩人已經自覺地在自己生存的城市尋找入口,把筆觸伸向城市。
現代文明催生了城市化進程,鄉村與田園已經漸行漸遠,城市已經成為人口、人的情感和欲望的集散地。所以,尤其需要詩人熟悉城市的精神代碼、文化符號,對城市人與城市各種關系里的消極與積極、融入與抵抗、享受與逆反展開思考。很多詩人之所以還在復制農耕文明的虛擬抒情,還是因為詩歌缺乏一種進入城市的能力。一個當代詩人應該給自己設置難度,有責任理直氣壯地去抒寫城市。
曹利民在《最美好的》里寫的城市和城市人,都是見慣不驚的物事:“他們說,最美好的,不是最美也不是最好/而是美得帶點邪氣,或者好里摻點兒壞。就像這午后/除了高樓、商鋪、街道、轎車、衣冠楚楚的行人/還須梧桐樹和鵝掌楸,零零落落的枯葉飄著,乞討者翻著垃圾筒/就像這陽光,光說柔軟、明亮、溫暖、美好,遠遠不夠/須繼續加溫,讓她霧氣彌漫,水色朦朧/像啤酒泡沫一樣松軟、模糊/他們說像我這樣正襟危坐,還不到火候,還不如/我對面的那個女人,三兩杯下肚后,脫去優雅/面帶潮紅,一副醉生夢死、色迷迷的姿態/讓人想入非非。”在這里,詩人的發現和思考是嚴肅的,城市以及城市人的病癥,在這貌似漫不經心的敘述里,摻雜、攪拌、混合,最終抵達內心的疼痛與酸楚。
另一個活躍在工廠流水線上的打工詩人郭金牛,他筆下的城市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外省干活,得把鄉音改成/湖北普通話。多數時,別人說,我沉默。”這幾乎是現在城市里數量巨大的新城市人的共同際遇,當詩人把它寫下來,就有了現代文明城市文化符號的意義。
“662大巴車662次乘坐/662大巴車不是起點也不終點/它經過羅租工業區,石巖鎮,和高爾夫球場/就像我經過小學初中和大學……”這樣的聯想,從小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欣慰的是,詩人把這種獨特的感受呈現出來時,已經沒有了那種悲戚與自卑感,而是顯得水乳交融。
無論是曹利民還是郭金牛,他們這樣的城市詩歌,既沒有波德萊爾那樣偏執的“惡”,也不是飛機、高鐵、樓堂館所和燈紅酒綠的城市浮華外表,而是從城市人的精神向度上在雕刻標記。
忙于展示,批評乏力
2013年,就詩歌的展示而言,活動、選本、獎項異彩紛呈,蔚為壯觀。
官方與民間傳統詩刊紙媒、詩歌網站、詩歌網刊,包括新媒體博客、微博、微信、手機等互動互補;大舞臺、小劇場、音樂廳、文化酒吧、茶座以及企事業單位舉辦的詩歌朗誦、詩歌品鑒、詩歌講座等在全國遍地花開,隨處可以聽見詩歌發出的聲音。除了閱讀以外,詩歌正在以音響、影像、視頻等多種立體的方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被廣為接受。重要的是,這些展示平臺不是興之所至、隨性而為,而是以固定的時間與地點堅持了下來,比如深圳的“第一朗讀者”、上海90后中學生原創詩朗誦會、詩生活網“新詩實驗課”、成都的“白夜”、重慶的“少數花園”等,已經成為中國詩歌新的亮點,開始形成氣候,逐漸成為詩歌另一種方式的展示品牌。
詩歌選本對于年度詩歌的展示,起到了有效的厘清和系統的梳理。比如,中國作協創研部編選的《中國詩歌精選》,洪子誠、程光煒主編的《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宗仁發主編的《中國年度最佳詩歌》,梁平主編的《中國年度詩歌精選》以及《21世紀中國詩歌檔案》《中國新詩年鑒》《中國詩歌排行榜》《中國當代漢詩年鑒》《年度好詩三百首》《中國當代短詩三百首》等。2013年,《星星》擴版為旬刊,分別以“詩歌原創”“詩歌理論”“散文詩”擴大了展示平臺;《詩選刊》年末推出“代際詩歌”;《山東文學》推出“中國70后詩歌”專刊。
除此之外,還有民間詩歌網站、社團的選本,比如《新世紀詩典》《詩生活年選》《中國網絡詩歌選》《界限詩歌選》等,從不同的視角亮出了自己的美學主張和詩歌標準,為多少有些含混的中國詩壇作了歸類。
詩歌獎項名目繁多、規格各異。其中,堅持下來、并且不只是圈子娛樂的獎項得到了普遍認同,《星星》年度詩歌獎、《詩刊》年度詩歌獎、《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人民文學》新人獎、《揚子江》揚子江詩歌獎、《中國詩歌》聞一多詩歌獎等等,在詩壇有了很高的含金量。
就詩歌批評而言,批評家更多倚重詩學理論的建樹和宏觀觀照,而對詩歌現場文本分析、個案研究、創作得失、傾向性、方向感的把握與判斷發聲漸弱。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詩人應該是植根在漢語里的最先鋒、最豐富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但整個新詩發展存在的問題,需要清醒和警惕。比如中國新詩發展還有被否定的質疑,新詩自身日益增長的占山為王、自以為是的幻覺導致的新詩審美的含混,以及傳統的繼承和外來文化吸收出現的隔閡、偏頗與盲從等。對于這些,希望批評家能及時發表真知灼見,更希望有一針見血之效。
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確有一些批評家的目光進入了詩歌的現場。陳超的“傳媒話語膨脹時代的詩歌寫作問題”、霍俊明的“詩歌與現實之古老的敵意與精神難度”、劉波的“微博時代的詩歌之路”、趙衛峰的“現實網絡下的淺詩歌時代”等,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這遠遠不夠,中國詩歌的健康發展需要創作與批評兩翼互動,需要批評家以膽識和勇氣,在中國詩歌現場發出更為嘹亮的聲音。
(作者為四川省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