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新作賞評 >> 正文
馬在中國歷史上與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馬在中國美術史上也有著超乎其他動物的杰出表現。從遠古巖畫到漢代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唐代的“昭陵六駿”,從唐代的畫馬名家韓干到宋代的李公麟,從現代的徐悲鴻到當下的韓美林,有關馬的創作一直沒有間斷,而且代有新人,“畫工如山貌不同”。在中國繪畫史的分類上出現了與人物、山水、花鳥并列的“鞍馬”一科,則是在世界繪畫史上絕無僅有的。馬與征戰和功勛、馬與精神和力量,是中國人所崇拜的對象,因此,畫馬即是表達一種特殊的文化蘊涵。徐悲鴻當年畫馬表達國人抗戰的決心,上個世紀50年代在建設事業中的“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里馬”,也是在精神層面上表現出了積極向上的主流方向。時值甲午120周年,韓美林畫馬喚醒人們在復興之路上不忘國恥,策馬揚鞭,奮力向前。
韓美林畫馬脫離了前人畫馬的規范,其造型和筆墨所顯現出的獨特性是一種裝飾性的自我方式,它建構了屬于韓美林的審美語言,其具有標識性的形式風格連接了現代性。韓美林的造型一貫是從大處入手,他的整體性的表現忽略了諸多細節,埋頭奮力,風馳電掣,在一種能夠感受到力量的動感中表現出了非凡之處。一千多年前的唐玄宗時代,韓干曾說“陛下內廄之馬,皆臣之師”,因此,直到徐悲鴻畫馬都一直沒有放棄對于形的追求,對于形的把握成為畫馬的關隘。韓美林畫馬超于形之上,其雄渾的身軀與簡化的四肢,具體的馬首與省略的馬蹄,都不同凡響地表現出了馬的核心內容。真可謂是“一洗萬古凡馬空”。
一洗萬古凡馬空:看韓美林甲午之馬
——陳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