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回歸與超越——唐雙寧書風嬗變略論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17日13:4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成紀

      “世上無物非草書。雙寧善學多悟,由萬物可知草書也。”這是數年前沈鵬專門在唐雙寧書法集扉頁上所做的題詞。

      從揚雄的“心畫”說與許慎的“象形”說開始,關于書法藝術本質的認識,就始終在表情論與反映論的交織碰撞中不斷完善、深化著。沈鵬的品鑒,似乎更傾向于認為唐雙寧的書法是由“萬物”的摹形寫神而達致草書的精髓。而當時的沈鵬也許沒有料到,以倡言狂草抒情獨標于書壇的唐雙寧,在幾年后會突然轉身,沉醉于摹寫萬物的草篆實踐與精研中。轉向,不但發生在他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而應邀出版的書法集里,更體現在他為紀念建黨90周年而舉辦的書法展上。他新近出版的6卷本《唐雙寧自選集》,還把“草篆篇”單獨成卷,與“狂草篇”同時付梓。曾以磅礴書風沖擊著當代書壇的他,又出人意料地用草篆的樸拙與靈韻,展示著自己對書法實踐的新思考、在審美領域的新創造。

      唐雙寧轉向,引起的反響是強烈的。在軍博舉辦的建黨90周年書法展上,他新創作的草篆作品占據了相當的分量,兼篆形與草意于一體、融雜象形與寫意于一爐,引起了參觀者的濃厚興趣。沈鵬專門為書展題詩曰:“雙寧飛狂草,書也如其人。不求衣冠楚,但教性情真。”這也道出了當代書壇泰斗對唐雙寧書藝探索和創新的由衷贊賞。

      眾所周知,唐雙寧以狂草創作聞名,他倡言“草書最能反映書家的情懷和激情”,并推崇狂草,認為狂草是書法的最高峰。自創的“飛狂草書”,將飛白引入狂草,上中、側、散鋒并用,橫無行、縱無列,被楊仁愷譽為“有里程碑意義”。沈鵬評價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懷素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草法,余觀雙寧君草書而默誦少陵詩。”馮其庸專門用家鄉古曲撰寫了一首《唐雙寧狂草歌》。饒宗頤書贊:“雙寧迅筆草書有龍耀天衢之美。”

      然而,就在人們沉醉于酣暢淋漓、狂飆突進的唐氏風格時,他仿佛突然調頭,溯源于書法乃至文字的源頭,潛心于人類歷史乃至宇宙的洪荒中,用筆墨去思考書藝的本源,汲取創造的力量,尋取突破的方向。他充滿樸拙、稚氣、渾厚又兼裝飾、變形、夸張的草篆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振,久思其意味,細品其風致,以致筆者幾度放下“心結”而不能,欲提筆一探其中三昧。

      唐雙寧的草篆創作有著歷史的承接與淵源。草篆的最早嘗試者應該是明代的趙宦光。當代鄧散木、李駱公的一些篆書作品也被視為草篆的繼承,他們在金文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象形文字的圖畫因素,以草書筆法書寫篆字,講求篆貌隸骨草意,在結構處理上注重字形的夸張,在墨色的過渡上拉開距離,筆法情調講究隨意天然、大璞不雕,被稱為書法創作的“返祖實驗”。草篆創作,在挖掘漢字的可塑性、形式美、墨法運用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

      研究一位書法家的書風嬗變,應重點關注其“轉向”的內在動力與依據。據聞,有研究者曾就這種“新寫法”求證唐雙寧,他淡然一笑:“隨心所欲——怎么寫舒服就怎么寫吧。”調侃的一句也許隱含著無垠藝術空間的艱難探求,“隨心所欲”的背后,是對精神世界可能性的不懈叩問。這種探求與叩問至少體現在三個層面上:

      象形中溯源

      “文字之始,莫不生于象形。”(康有為《原書》)象形,是中國文字乃至書法創作的淵藪,《易經》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字源》中云:“庖犧氏獲景龍,作龍書;炎帝因嘉禾,作穗書;蒼頡變古文寫鳥跡,作鳥跡篆;少昊作鸞鳳書,取似古文;髙陽作科斗書。”明人顧璘總結說:“古者書法之興,皆取象山蟲魚草木之類。”象形是漢字書法的重要特征,象形,也賦予漢字自然的靈性、造化的力量。而對“象形”的回歸與擁抱也許是書藝創造的永恒主題,草篆的創作,就是在對天地鳥獸魚蟲的摹形寫意中汲取力量,尋找靈感。沈鵬說:“由萬物可知草書。”在唐雙寧的草篆創作中,頗有“萬物”蔥蘢之意。如在他創作的“金猴奮起千鈞棒”中,“猴”字真被寫成了一只翹著長尾的頑猴,而“棒”字更是一條墨厚汁濃、從右上向左下的斜豎,觀之讓人忍俊不禁,品味再三。在“江山如畫”中,頗具象形意味的“山”字與漸次洇開的墨色,仿佛讓人看到山溶于水的倒影,如小小竹排行于江中,令人入心曠神怡之境。在象形的回歸中,我們看到唐雙寧師法造化、溯源自然,在萬物中汲取力量、在洪蒙天地間尋求靈性的精神意向與創作追求。

      復古中創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纖秾》)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在復古名義中的一場革命,中國書法之變,也常常以復古的回歸為開端,所謂“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劉勰)。“借古開今”,是書風變革、書法創新的重要途徑。清晚期的抑帖崇碑,就推崇篆籀的剛健樸茂、隸書的雄強拙厚,提倡在對源發民間碑學的返祖回歸中,植根中國書法藝術的根柢,汲取質樸率意的美感意境,尋找一代書風的創新與突破。唐雙寧認為創造與模仿是藝術家與書匠的根本區別,模仿靠眼和手,創造靠心靈。他的草篆創作實踐,實際上也是在復古與回歸中汲取變革的力量,充實精神的底蘊,尋找突破與創新的空間。在他的草篆作品中,最能體現出新意的應該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格言共9個字,有7個字是重復的,創作難度極大。但他兼用寫意、象形筆法,4個“日”字層層遞進,字字不同,仿佛東方的紅日漸漸升起;3個“新”字則若青竹簇擁、新意撲面。整幅作品沉穩大氣,古意盎然,渾然一格,傳統的格言被他融會在胸、訴諸翰墨,給予了精妙的藝術表現與闡釋。

      變革中超越

      唐雙寧認為書法藝術是精神的心電圖,展示著人格與精神的境界。“筆墨當隨時代”,從晉韻到唐法到宋意,書法創作總是“積極順其自然”(唐雙寧語),在突破中前行,在否定中超越,探索精神的邊界與無限可能,達至人生與藝術的超越。唐雙寧草篆創作是其藝術主張的具體實踐,力求在狂草與草篆的穿越中體味藝術的真諦,在“飛白”與“魚蟲”的碰撞中尋取突破的可能,在變革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掙脫因襲、化繭成蝶,創造新的書法意境與審美風范。他的書法作品“甘州”堪稱草篆書法的精品,作品摹形寫意,濃淡枯潤筆法并用,亦書亦畫,城川宛然,動靜結合,創造出了深遠、浩渺的意境。細睹全幅作品,仿佛讓人看到斑駁的古墻、城畔的細柳、悠然遠去的河流和河中的小島。而“甘”字中間的一短橫,如畫龍點睛,韻味十足,既像水間停泊的木舟,又讓人想象到芳草萋萋的綠洲。神奇的筆墨,穿越千年歲月,仿佛尋找到了曾經的歷史場景與人文精神。除非草篆,用其他的字體,如何才能創造出這樣具有超越性的獨特韻味與意境?

      唐雙寧草篆創作的價值,還體現在對他原有藝術風格的豐富和對藝術空間的拓展上。在唐氏狂草的勇猛、率性、狂放中,注入了沉著、渾厚、樸拙的元素與意味,這無疑也將促使他的狂草書法更趨成熟、精到,登上新的藝術境界與精神高地。如他為蛇年新春到來創作的“山舞銀蛇”,就較以往的狂草作品增加了更多的沉著與渾穆之氣,用筆遲疾皆宜,骨肉停勻,力道厚重,在沉雄中洋溢著飛揚的靈動與氣魄,蘊含著對大美的沉醉熱愛,對新春的無限憧憬。

      在談到書法創作的追求與境界時,唐雙寧說,就是“要以有限的物質生命進行無限的藝術追求,在書法藝術的創新追求中使人的物質生命得到平面拓寬和立體提升”。精神的超越是艱難的,藝術的蛻變是痛苦的,否定之否定帶來的是“螺旋式上升”。從狂草到草篆,我們看到的是唐雙寧凝結著探求的書風嬗變、蘊涵著突破的創作實踐、絢爛著蝶變的境界升華。回歸中的超越,不僅記載著他個人的書法創作軌跡,也以汲古、溯源、變革、拓展的沉猛與勇氣,引發人們對當代書法創作突破和可能性的叩問與思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