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3年的中國,是一個在韜光養晦中蓄力、在調整整頓中前行的階段。這一年的報告文學同樣在蘊蓄力量,努力在題材、內容、人物、樣式、結構、語言、觀念等各方面尋求創新、開拓,為這種特殊文體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
呼應時代,奏響強音
報告文學是時代的敏感神經,當今中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當然是“中國夢”。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也是每個個體事業成功、人生出彩的夢 想。王宏甲、劉建的《農民——一戶中國農民的百年歷史》通過描寫廣東湛江茂德公家族尋常而曲折的發家奮斗歷程,折射出中華民族幾代人孜孜憧憬并逐步實現的 小康夢想。何建明繼續自己對改革開放重大題材的書寫,他的長篇報告文學《江邊中國》通過對長江邊一個小村莊——江蘇永聯村數十年翻天覆地變革進程的書寫, 揭示了中國夢、小康夢在實干得力的改革帶頭人的引領下變成現實的過程。他的短篇報告文學《讓大海告訴你》反映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的改革巨變,《心聲》則表現 改革在全面蹚進深水區之后,人們的熱切心愿與期待。李玲修的《乒乓中國夢——走進蔡振華團隊》試圖通過全面記錄蔡振華與中國乒乓球緊密關聯的生涯,揭示作 為乒乓大國和強國的中國運動員如何為了祖國榮譽和人民信任而戮力奮戰的場景,從極具代表性的體育視角來表現中國夢的實現與輝煌。紀紅建的《冠軍——一個國 家級貧困縣的“中國夢”》則反映了湘中安化這樣一個貧困縣如何在體育事業方面孜孜以求,培育出龔智超等一批全國和世界冠軍的故事。
在反映新鮮事物和事件方面,一合、薛景辰的《紅臉——中國審計在行動》與蔣巍的《審計之劍》都是關于近年來“審計風暴”形象描述的文本。與當年 的《黑臉》相呼應,一合和薛景辰合作推出《紅臉》聚焦國家財政、金融、經濟命脈的守護者——審計干部,將他們視為與關公一樣忠誠守職的典型。傅寧軍的《淬 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一書,突出表現了大學生從軍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選擇,一種命運的抉擇。陳新的《探海蛟龍》描述近年來中國深潛工程的巨大進展, 為讀者了解我國“蛟龍號”及海洋深潛這些尖端科技打開了一扇窗戶。蔣巍的《中國能源的“秘密武器”——神華集團“煤制油”揭秘》為讀者揭開了“煤制油”這 一新事物的神秘面紗,并將其作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之一給予了熱情的贊頌。
對時代先鋒或英雄模范等先進人物的刻畫與塑造,是報告文學創作的常規內容與主題。在描寫沈飛集團原董事長、總經理,殲-15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 生平事跡方面,有黃傳會的長篇紀實《國家的兒子》、李春雷的短篇紀實《我的中國夢》和周建新的《最后的戰場——羅陽在“遼寧艦”的日子》等。黃傳會通過切 實深入的采訪,以大量感人的細節刻畫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羅陽;李春雷則從中國夢的角度切入,重在揭示羅陽、航母演練與海軍實現中國夢之間的關聯,用剪影式的 鏡頭聚焦羅陽生前身后的閃光時刻。《光明日報》記者王國平為北川縣因故英年殉職的副縣長蘭輝動情地寫下了《一枚鋪路的石子》,廣受好評,彰顯了新聞記者在 采寫報告文學方面的優長。卞毓方的紀實作品《尋找大師》記述了自己與海內外眾多文化大師級人物的接觸交往,刻畫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提出了在這個百業 待興的文化大發展年代中,呼喚大師、尋找大師的迫切性與重要性。郝敬堂的《芳草地》則以北京朝外社區志愿者作為描寫對象,將他們視為都市中可貴的芳草地進 行熱情的倡揚。
民生報告與社會問題紀實
中國報告文學歷來具有關注國計民生的優良傳統。2013年的報告文學中,民生報告和社會焦點熱點問題紀實,依舊深受讀者歡迎和喜愛。
本年度的“水利報告”格外引人注目。陳啟文獨行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以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海河、遼河、大運河等7大水系作為書寫的對象, 親臨現場踏訪,寫出了洋洋60余萬字的《命脈——中國水利調查》,深刻反思當下中國水枯竭、水污染等水資源危機,對保持經濟社會和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提出 嚴重警示。秦嶺專注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寫出了《水之殤》《在水一方》。裔兆宏是近年來創作勢頭強勁的一位報告文學作家,近期接連推出《中國志愿者》 《國家情懷》《美麗中國樣本》,3部長篇報告文學分別聚焦志愿者群體、援疆工作和南水北調工程。既有對普通人群體的關注與描寫,更有對國家行動、國家決 策、國家工程的反映和描述。靳懷春深入發掘三門峽水利樞紐前世今生歷史的《悲壯三門峽》,試圖對歷史的功過是非進行個人化的評點與反思。丁春的《博斯騰湖 源流》關注新疆腹地河流與生態資源,揭示了生態與人的密切關系及保護好脆弱生態系統的緊迫性。
食品安全長期以來都是報告文學關注的熱點。趙德發的長篇紀實處女作《白老虎——中國大蒜行業內幕揭秘》全面回顧和講述了大蒜事件經過、反映大蒜 行業實情、刻畫與其相關當事人形象,內容豐富而生動。作家深入反思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出了什么問題,我們的世道人心出了什么問題。吳恒的《舌尖上的安全》 則對當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一一梳理,對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了逐一解剖,頗具現實針對性。詠慷的《中國殯葬報告》題材獨特,反映了殯葬行業的種種亂 象,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丁燕的《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與愛》和《工廠女孩》以自己在廣東東莞200天的工廠生活為依憑,通過深切描寫南方工廠里這些“80后”、 “90后”女孩的青春、愛情和夢想,表現她們艱難卻不肯屈服的生存狀態,打開底層生活的某些真相,是轉型社會一個鮮活報告文本,也是解讀工業化進程的生動 讀本。王偉舉的《轉型中國:東莞進行時》則是一份中國城市經濟社會轉型的調查報告,他不回避東莞在高速發展進程中曾經出現過或存在著的種種惡謚和各種社會 問題,不回避這座城市的陰暗面,亦是對當下社會轉型的分析與反思。
涂俏的《大陸孕婦赴港生子紀實》揭開了赴港生子復雜的利益鏈及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生動好讀。賀小晴的《艱難重生路——汶川大地震喪子家庭再生 育紀實》反映了2008年大地震后,喪子家庭如何從廢墟上站起來,重新組建家庭、生兒育女,開始新生活的艱難路程,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劉廣雄、李海嘯的 《闖海記》是關于我國開發南海歷史特別是南海漁業發展歷史的彌足珍貴的文本。作者從描寫解放海南島起筆,一直寫到2012年我國成立三沙市,加強對南海主 權的管轄,貫穿起我國南海海域紛紜復雜的外交、軍事事件,從而賦予了作品龐雜而豐富的內涵。
在教育、法制等題材方面,王敬東的《“囚犯”的救贖》首次揭開當前法院審理審判過程中依舊存在的大量“冤假錯案”,采用的“揭秘”“曝光”式的 敘事。通過對那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反思健全法制、依法治國的迫切性。向思宇的《中國代課教師》則為數十萬曾經無私奉獻的代課教師立傳代言,為那些為民 族國家作出重要貢獻的普通人發聲,體現出作者可貴的社會責任擔當。
歷史紀實與往事鉤沉
歷史題材作品在報告文學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最易受讀者歡迎和擁躉的一種題材。歷史紀實和傳記作品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文獻、史志、認識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2013年是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本年度出現了一批與毛澤東有關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余艷的《板倉絕唱——楊開慧手稿還原毛澤東愛情》通過披 露楊開慧當年的日記手稿,考證她與毛澤東的愛情歷程,內容真實可信,人物熾熱的情感力透紙背,很好地補白了一段史實。丁曉平的《毛澤東的鄉情世界》和梁衡 的《毛澤東怎樣寫文章》則分別從毛澤東與鄉親、親人們的親切交往及其如何撰寫各類文章兩個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一代偉人深廣豐厚的內心世界,令人看到了偉人 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卜谷《為毛澤覃守靈的紅軍妹》的主人公是一位至今健在、已經102歲的女紅軍。她獨自為毛澤覃守靈77年,最終挖開墳冢卻是一座空墓, 這使她的經歷更蒙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馬娜的《滴血的乳汁》從蘇區“奶媽”切入,描寫了那些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紅軍后代的平凡女性,揭示敵人的兇殘、狠毒與 “奶媽”們的溫柔、大愛,在硬與軟的鮮明對比中歌頌了無私無畏的母性。裔兆宏的《歷史的選擇:張聞天在延安》則是關于延安時期的紅色文本,對革命領袖與革 命事業關系的描述真切可信。
在歷史題材創作上,作家們特別重視新視角和新思考,賦予自己的作品以鮮明的歷史理性色彩。薛媛媛的《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追本溯源,還原歷史真 實,是對共和國橡膠開發史和經濟發展史的一段補白。張雅文《百年鐘聲——香港啟示錄》生動地回顧了香港被英國侵占直至順利回歸155年的歷史,以歷史的關 節點為線索,連接起香港回歸前后的變化,對香港社會存在的五光十色的社會問題進行了可觀的反映和思考。紀紅建的《人民的記憶——華國鋒的湖南情緣》則對被 遮蔽或妖魔化的歷史進行了一次重新書寫,從領袖與百姓關系的視角還原了一位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相信會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楊文學的《叩拜沂 蒙》、紀紅建的《沿著雷鋒的足跡》都有重新審視歷史、審視歷史人物的意味和價值,亦是對革命傳統、高尚精神及人格的一種弘揚與倡導。
革命歷史題材之外,其他歷史題材也備受報告文學作家的關注。葉廣芩的《張家大哥》是對陜商歷史的追訪與記述,作者以田野調查式的深入采訪,試圖 復原陜商群體的歷史面目。張培忠的《海權戰略:鄭芝龍、鄭成功海商集團紀事》用歷史理性的筆觸,從海權戰略的角度入手,重新梳理和書寫了鄭芝龍與鄭成功的 海上歷史,對于我國今天的海洋戰略、海上維權等都有鮮明的借鑒與啟示意義。阿來的非虛構紀實作品《瞻對:兩百年康巴傳奇》通過對甘孜州一個叫瞻對的小村落 居民生存的描寫和對藏民與政府當局關系的變化過程的描述,反映康巴地區200年傳奇般的歷史,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鮮明,作家的筆墨老到嫻熟,為非虛構 創作提供了許多新鮮經驗。林那北的《宣傳隊》則通過敘寫親身經歷與感受,對過去長期存在的“宣傳隊”這一獨特的社會事物進行個人化的描寫,為歷史留下了一 段印記。李青松的短篇紀實《牙香街》用散文化的筆觸,描述了東莞這座因莞香而得名的城市與香料的歷史淵源,反映了東莞城市發展的新成就。
“私敘事”與人物傳記
傳記方面,本年度最突出的新現象是出現了很多“私敘事”——個人或家族敘事類作品。
陳希米的《讓“死”活下去》講述愛人史鐵生遠去之后,自己寂寥孤獨卻又豐沛充盈的內心。“讓‘死’活下去”,就是要讓死不再成為陰陽阻隔、天人 兩界的分水嶺,就是要跨越生死,搭建起生者與亡者心靈對話的橋梁,這種決絕的堅忍與努力,令人感佩。周國忠的《弟弟最后的日子》也是一部與亡靈的對話書, 是作者直面死亡的思索。弟弟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之后,一家人戮力同心,共同挽救弟弟的生命。那是一次無望的宿命式拯救,其中既有弟弟自我的救贖,也有哥哥、 嫂子、妻子和母親、女兒通過親情的紐帶、借助傳統倫理道德和傳統文化的力量對“弟弟”不舍棄不放棄的挽救。一家人面對死亡即將來臨時所表現出的淡定、從 容、同舟共濟,尤其令人動容。
畢飛宇的《蘇北少年“堂吉訶德”》講述了自己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于當年的人、事和各種事物的生動描述,折射出一個特殊時代的鮮明烙印。溫立三 的《懷念父親》為我們描寫了一個尋常卻又可親可敬的父親。籍滿田的《晴雨路干濕》講述了一個迷途知返、浪子回頭的故事,主人公因為賭博欠下巨債,最終幡然 醒悟、洗心革面、自立自強,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人們覺醒悔悟任何時候都不會晚,具有醒世的作用。周濤口述的《追趕自己的鞋子》是作者生平的簡傳,保留了眾多 關于特定年代的特殊有趣的記憶,可以看出作者深刻的自省意識。楊曉升、馬克燕的《2011年,美麗的遺憾——回眸女兒的求學歷程》是關于作者女兒當年求學 過程的回述,貼近生活實際,對反思當前教育現狀有啟迪意義,對家長的家庭教育亦有啟發。陳亞珍的《誰在守約》通過描述原晉中地委書記裴慶生的苦難童年、辛 酸婚姻、克己盡職、兩袖清風的人生,刻畫了一位終生遵循自己理想與信念的地委書記,具有很強的文學感染力。
施昌學的《海軍司令劉華清》、王云林的《落葉——陳大戈傳記》分別涉及海軍領域和老紅軍題材,內容生動豐富,具有自身殊異的價值。張艷茜的《路 遙:平凡世界里的人生》為讀者描述了一位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作家形象。王必勝修訂再版的《鄧拓評傳》在敘事中兼有評價與議論,刻畫了一位耿直有為的文人 知識分子典型。作家出版社推出首批10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由王充閭、周汝昌、陳世旭、徐剛等名家創作關于莊子、曹雪芹、王羲之、施耐庵、李煜、顧 炎武、梁啟超等名人傳記,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價值。
2013年的中國報告文學基本上處于一種韜光養晦、積蓄力量的階段,其中涌現了一批在題材內容、主題及表現方式方面嘗試創新與突破的作品。在受到“非虛構創作潮”沖擊的同時,報告文學亦在努力重尋自身的定位,在日漸逼仄的市場空間的擠壓下,謀求新變與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