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專訪曲協主席姜昆:在浮躁的社會風氣中要保持節操(2)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17日10:03 來源:人民網

      [姜昆]:我不同意這句話,我認為沒有沖擊。因為這兩個是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時尚、不同的文化需求。相聲藝術,你走進小劇場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個相聲劇場的觀眾都是相同的。我曾經在天津演過趙津生演的相聲,那個相聲涉及的都是60歲以上的,60歲以下就沒有。

      你看脫口秀那一塊,50歲的人都少,這是不同層次、不同的文化需求,你指望脫口秀沖擊相聲,沖擊在什么地方。過去說小品沖擊相聲,我也不同意,相聲演員都可以演小品。你問問哪個小品演員演相聲去了,沒有。我覺得小品沖擊相聲還有情可談,怎么沖擊相聲,你說相聲沒有優秀的劇目以后,占領的舞臺少了,小品占領的舞臺大了,這個無可非議,為什么?因為它年輕,年輕的占領舞臺。比如,我們文學藝術基金辦公室,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50后就我和副秘書長倆人,這屋里如果都是50后,那不是單位,是養老院,所以不能這樣講。

      社會素質偏低與文化教育缺失有關

      [文化頻道]:剛才提到如今社會風氣比較浮躁,道德滑坡,不少人會追捧惡俗的藝術,作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您認為藝人如何釋放正能量?

      [姜昆]:我是個人感覺,倒沒有講道德滑坡、惡俗,我只是認為,目前社會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道德標準的水準下降,整個社會素質偏低。我個人認為,這與長期以來,文化教育各個方面存在著缺失有關聯。我曾經在臺灣去看一個展覽,有一小孩從我前面過,他媽媽一下把他拉回來說,“孩子,不可以在叔叔面前走,這是我們規矩,每個人都要懂的。”然后,孩子就到后面去了,這是平常的社會教育。

      我們在臺上演出,有時候觀眾把孩子往上一抱,說,來和叔叔照個相,我說我還說不說(相聲)呢。最起碼最基本的一些社會禮儀、道德素養,在社會已經缺失了。這是有原因的。

      公眾人物要有文化自覺

      缺失本身就說明我們國家的人文素養斷層,所以,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可能要補小學生的課,小學生相反在學大學的知識。現在社會變成這樣,我認為不可以。我經常跟他們講,有的演員,尤其是一些歌星,他們很想出名,但是在他們還沒有做好各種思想準備的時候,就突然一下出了名了,一下子成了明星。成了明星之后,我認為,隨之而來的問題應該是怎么去當好明星,但在這方面他們缺乏一些思考,社會也缺乏這方面的要求和輿論上的監督。

      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加拿大學生,大山。前不久,他從加拿大回來參加活動,他說,師父,我有一件事情弄不明白。我問他什么弄不明白。他說,我們當初到中國的時候,身上要有點毛病,或在社會上輿論不好的人,根本不可能上報紙、上電視。但是,他現在覺得身上要是沒毛病的人,反而上不了電視、上不了報紙,非得有一點毛病才能上。

      我聽完以后,并沒有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悲傷的事情。過去我們認為某些人各方面不太注意的時候,這些人在輿論上會被批評,但現在反而成為了一種推崇,一種自己制造商業、制造吸人眼球的手段,我感覺這個風氣非常不好。但是,你指望把它一下子扭轉過來,我估計也扭轉不過來,就像現在說霧霾那么多,能不能做一個大的抽風機,一抽,把它抽走過濾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它面太大了。斷層的時間比較長,缺失的東西比較多,一下子把污染的東西全部弄掉,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覺得現在社會教育,尤其對人文素質的教育,對職業道德的教育,還有對品質修養等各方面的教育,可能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演員、藝術家,還有一些經常露面的公眾人物,我覺得首先應該擔起責任來,沒有人要求你必須要怎么樣,我覺得這是一種文化自覺吧。

      了解曲藝文化應像背“小九九”

      [文化頻道]:說到傳統文化教育,我記得您曾經建議,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傳統文化課程,您認為傳統文化課程如何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姜昆]:我昨天從香港回來,我去參觀了一個簽字儀式,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國學教育素材走進了香港中、小學課堂。我是“十二五”課題的專家組成員之一,我在全國政協連續兩年提出,希望傳統教育走進國學課堂,走到小、中學生面前,不管是作為正式的學科教育,還是課外讀物,這方面的內容都不應該缺失。

      我也帶領著中國的曲藝家們,寫了一本《中國曲藝曲種》,專門講述相聲是怎么回事,雙簧怎么來的,山東快書是從哪來的,少數民族的格薩爾王是怎么來的,我們的評彈是怎么唱的,福建都有什么樣的曲種……我覺得通過這本書,大家對中國曲藝的種類會有最基本的了解,可能會得到最淺顯的知識教育。我認為,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也好,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也好,都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知識,就像我們學算術的時候要背“小九九”一樣,最起碼這是一個基礎,這樣你才知道9分錢一個,給你9個,是八毛一,一下子算出來了,不像美國人似的,九加九是多少,再加九是多少,不至于這樣,因為我們有“小九九”的基礎。

      我們的課本成功進入香港中、小學,和他們教育聯合會共同簽署了協議,是一個很大的成功,為什么這樣說呢?這說明了香港同胞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辦公室,擺著《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還有唐宋詩詞的精選,這些都是送給孩子們的。

      我特別忘不了我小時候,我的父親是學文學史的,他經常教我背一些詩經、唐詩宋詞,甚至包括元曲。那時候我都不理解,我背的簡直像念經一樣,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但是,今天回過頭來發現,這些用文化打下的根基,對我的事業太重要了。所以,我特別希望小學、中學的同學們,現在把自己的時間好好安排安排,手機、IPAD、電視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別忘了,它只是一部分,你還應該有別的部分,不能把它變為全部。

      【談春晚作品】

      對春晚節目沒有信心

      [文化頻道]:您之前提到過已經接到馮小剛導演的邀請,最近網上也流傳了一份春晚的節目單,您在其中,能不能和我們聊一下您的春晚作品呢?

      [姜昆]:和大家說句老實話,基本上,我對春晚的節目已經沒有信心了,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原來定的節目,包括我和馮小剛一起定的節目,我感覺有點時過境遷。我已經試了很多次了,確實是不一樣了。比方我給你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都聽過我的《虎口遐想》,我掉老虎洞里,沖著前面說,“你們能不能打個電話,通知一下動物園,讓他們過來救救我?什么?附近沒有公用電話?”我們說“公用電話”這個詞,現在哪有公用電話,我問90后、00后,什么叫“公用電話”,他知道嗎?我會說“送彩禮”,我要彩禮,漫天要價,要什么呢?一套家具帶沙發,二老負責看娃娃,三轉一響加房子……你知道“三轉”是什么嗎?彩禮“三轉”,第一轉是必須送一輛自行車,再一轉是手表,第三轉是縫紉機。現在誰家還有縫紉機呀,我現在這樣一說都成笑話了,所以時過境遷。

      時代已經變化,指望著讓我們用一些過去的題材,在新環境中依然能發出光輝來,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它如果放在博物館里,放在一個它所應該處的位置,它應該有存在的價值,就像過去曾說的那些相聲,大家一聽還能欣賞,他的欣賞帶有一種共鳴,一種回憶的欣賞,讓大家回憶起共同走過的歲月,時代的痕跡。所以,跟我們現在要求的現場互動、聯動,我覺得相去甚遠。我更情愿把這個舞臺讓給更年輕的同志,馮小剛也講了,最后誰上、誰不上要有民意,讓老百姓喜歡的上。以人民大眾為導向,用這個來判斷一個藝術作品的成與不成,我認為這是一個標準。

      [文化頻道]:我們期待在臺上能看見您。

      [姜昆]:我有時候老跟他們講,我有雄心大志,只有最后一口氣我也要戰斗在舞臺上。大家說,你有最后一口氣,在ICU里面待著,給你插上管,給你輸氧,都給你弄好了站在舞臺上。你是有點雄心壯志,豪情滿懷,但誰受得了呀。所以,必須承認這個事實,舞臺應該讓給更年輕的同志。

      曲藝界的人要“學習文化”

      [文化頻道]:您在舞臺上風趣幽默,在臺下文采斐然,您之前還出版發行過自己寫的書,您跟大家分享一下對您產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么?

      [姜昆]:我們這些人,尤其是50后出生的人,在看書這方面,跟現在年輕的同志來比的話,有一份驕傲,為什么呢?因為讀的書還是比較多,比如世界上大多數名著,不說整個通讀,基本也都瀏覽過。像巴爾扎克的作品、契科夫、托爾斯泰,還包括馬雅科夫斯基的詩歌、泰戈爾的著作,還有一些關于人文科學的書,讀的書確實比現在的同志們要多一點。

      對于我們自己來講,整個書籍、知識的這種積累,用功于什么?用功于自己的專業。人一輩子如果只會讀書的話,別的什么事都不干,其實也沒有用,他生活在自己的一個人的世界當中。過去有一句話,叫“讀書死,死讀書,讀書讀死不如不讀書。”所以,我們看了那么多書要用起來,比如,我就用在我的創作上。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二人轉怎么轉下去》,我非常尖銳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一點不含糊。

      我把文章寫出來,比較有條理,分門別類,這取決于我平常看的書。對于文采飛揚,我覺得那不去炫耀,就是如實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而且把自己內心的獨白,表達給你想讓他知道的那些人。我覺得有時候讓人看到第一是比較實在,第二不做作,更重要的是,能夠看到很真摯的情感,不是很矯情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

      [文化頻道]:如果讓您向網友們推薦一本值得看的書,您有什么好的推薦?

      [姜昆]:說實在的,現在我女兒現在經常批評我,“爸爸,你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大愛讀書。”我說,我讀書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所以,你問我現在最喜歡讀的一本書,我真是說不出來。我看的書也比較雜,我家里給我評價,包括我父親生前給我的評價,就是“一瓶不滿,半瓶子掛擋”,愛好非常之多,興趣非常之廣,什么都會好象沾一點,但什么都不精,什么都不透。所以,你讓我跟大家說讀一本書,舉出來的話,我很難說出來。如果要我說看得最多的話,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的。

      2013年,感覺自己很快樂

      [文化頻道]:歲末年終之時,如果用一個字或一個詞總結您的2013,您會用哪個詞?

      [姜昆]:我就一個“樂”字。

      [文化頻道]:為什么?

      [姜昆]:這一年,所有人看到都是“累”,說你的眼睛有點發紅,看你睡眠不足,而且今天看你在這兒,明天看你在那兒,國內國外四處跑,你累不累呀?我說“樂”。我說,如果沒有一種很歡樂的態度和心境來對待這一切的話,根本經不起這么繁忙的體力勞動和奔波勞碌,基本上是饑飽、勞碌、走南闖北,但是我自己感覺很快樂。我不希望有一天我想走的時候,人家不帶我去了,或者我自己走不動了,我不希望這樣。我今年63周歲,但是他們說看著我的精神勁,還能干個十年,我說應該沒問題。

      [文化頻道]:您的精神非常好。姜昆老師,借您剛才的“樂”字,祝您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姜昆]:謝謝。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