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李建軍還常常被人問到,當年怎么從干舞臺美術轉行做了導演?“在舞美圈混不下去了唄”,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戲劇導演李建軍生于1972年,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畢業。自2007年起參加北京青年戲劇節,推出《背叛》《狂人日記》《美好的一天》等作。孟京輝曾說,李建軍是他最看好的中國年輕戲劇導演之一。
2013年是李建軍轉行做導演的第七個年頭。李建軍從小就在美術方面展露天分,從中戲舞美系畢業后,他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沒多久又從體制內出逃。與一位大導演合作時,他發現,人家根本不在乎舞美,“做舞美始終沒太多機會”。
2007年起,李建軍的導演作品《掠奪1》《掠奪2》《作品3號:犧牲》分別亮相草場地五月藝術節和北京青年戲劇節。2010年,話劇《斯德哥爾摩冒險家》遭遇了藝術和票房的慘敗,“賠了30萬,但不沮喪,也有收獲”。很快,下一部戲《背叛》又令他在青戲節上征服了觀眾。
2011年,因為新戲《狂人日記》,李建軍令一群來自北京吉利大學的學生脫胎換骨,并最終組建起新青年劇團。次年,劇團確立起工作坊與田野調查結合的工作方式。2012年,劇團推出一部同樣改編自魯迅作品的《隱喻》。因與上部戲“沒有質的變化”,李建軍一度陷入焦慮。
去年夏天,李建軍與劇團成員為新戲深入城市邊緣,和那里的人們度過日常的一天。“日常”這個詞撞進他腦海,“這些日常生活,有沒有戲劇性,有沒有價值,是不是能作為劇場的素材?”《美好的一天》最后以19個普通人對日常生活的敘述呈現。劇場里,每位觀眾手拿一部收音機,可任意選擇一位表演者的頻道,收聽他的故事。在李建軍看來,《美好的一天》里構建了個人生活史與城市變遷史。
2013年最后一天,李建軍受蓬蒿劇場委約,推出新作《25.3公里》:40名觀眾乘坐一輛播放著各色聲音采樣的公交車,穿梭在跨年夜的北京城,從城市中心駛向邊緣。城市化身巨型劇場,狂歡意味被削減,關于城市的溫暖回憶則撒向四處。
七年間,李建軍從肢體劇場進入,逐漸轉向文學劇場,去年又將自己全盤推翻,改由日常生活著手,探索新的劇場美學。他的理想是創造“凡人劇場”,觀念則自著名藝術家博伊斯的名言“人人都是藝術家”。
通過2013年的兩個創作,李建軍也開始建立自己的方法論,未來將持續用劇場的方法處理生活素材。這種自由讓他“過癮”。盡管在中國大陸,傳統的劇場體系仍堅不可摧,但他認為,既然“游戲的空間飽和了,游戲規則就要變”。讓劇場不再是一種如好萊塢大片般的娛樂消費,而真正成為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給養,這是李建軍對未來戲劇的期待。
【2013成績單】
《美好的一天》在2013北京青年戲劇節首演;《25.3公里》跨年上演。
【2014計劃】
《25.3公里》和《美好的一天》將在蓬蒿劇場再演。新作及巡演在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