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3年的文學“氣候”依然“風調雨順”,短篇小說依然成果累累。這一年,短篇小說的題材比重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并非現在才有,而今年顯得 格外突出。鄉村題材小說數量銳減,且質量有所下降;而城市題材小說明顯增加,且質量呈上升態勢。鄉村題材和城市題材的一衰一興之間,恰恰表現了中國社會從 鄉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時代轉型。
鄉村題材的衰退與新的“生長點”
對獨尊文壇近百年的鄉土、鄉村文學的衰退,許多評論家、作家都表現出一種復雜的思想情感。農村是一個巨大的存在,農民是一個根基性的群體。城鎮 化、城市化的發生,勢必會導致鄉村文學的衰落。但這一過程是漫長的、悲壯的,它同樣會孕育杰出的文學。而未來的城鎮化、城市化,是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紐 結與融合,鄉村文化還會以另一種形態存在,鄉土、鄉村文學就依然會延續下去。
在2013年的鄉村題材短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作家對農村和農民生活的多方面展示,特別是對農村和農民命運的揭示,它昭示了農村不可阻擋的衰落 之勢以及對發展的尋求,表現了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多變命運。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倒流河》講述了市場經濟時代的農村,倒流河南岸的農民跑到河北岸的山里挖 煤、當煤老板的曲折故事。倒流河是一方地域風景,也是一個文學象征。在變幻莫測的社會運行和市場經濟中,農村、農民都很難主宰自己的命運。小說用質樸的寫 法,刻畫了立本與順順這對農民夫妻的形象。他們能吃苦、敢冒險,從挖煤工到煤老板,由窮變富,實現了經濟、人格的自尊。賈平凹深刻地揭示了農村和農民發展 的艱難性、偶然性,揭示了農民自身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同現代社會的巨大差距。朱日亮的《野豬泡,野豬跑》也是一篇描寫農村發展的作品,但卻充滿了一種喜劇性 和荒誕感。深山里的野豬泡村一窮二白,村干部為了資金問題一籌莫展。青年小國隨口虛構說湖里有怪物,立刻引起了村、鄉、縣領導的重視,他們信以為真,實地 考察,登報宣傳,要把這里開發成“搖錢”的旅游景區。小說故事情節有趣,鄉土氣息濃郁,真實地寫出了偏遠山村的生存情狀。楊小凡的《梅花引》,以“我”回 故鄉為母親上墳燒紙為線索,展示了農村的破敗、空寂,還有曾經風云一時的大隊治保主任晚年的凄涼、悔恨和悄然死去,寫出了農村“骨子里”的敗落。
書寫農村的種種現狀、現象和問題,也是當下短篇小說著力的重心。溫亞軍的《崖邊的老萬》展現的是城市化進程給農民家庭造成的嚴重傷害。老萬本來 有一個和睦、安靜的家庭,但老伴猝然去世,兒子進城打工,兒媳不甘寂寞跟有錢男人跑了,留下上初中的孫女由他照顧。沒有父母管理的孩子成了問題學生,老萬 既要操心兒子的再婚大事,又要擔負孫女的生活和管教,身心疲憊。馬金蓮的《項鏈》講西部農村結婚要財禮的風俗習慣及其給男女雙方家庭造成了莫大的影響。男 方馬家賣掉了一大一小兩頭牛,父親馬萬山的賣牛錢遭到搶劫,大病一場,心病沉重。新媳婦麥香雖爭得了彩禮和自尊,但金項鏈后來的偶然丟失,弄得她內心忐 忑,影響著她與丈夫和公婆的關系。作品深刻地表現了西部農民在追隨現代生活方式中付出的沉重代價,讓人感慨萬端。王保忠執著于鄉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借 宿》《心愛的兒子》《安魂》等把筆觸深入到了鄉村的民情風俗和人際關系中。《安魂》的主人公陳樹的莜麥垛被人放火燒掉,本該讓人同情、幫助,但不諳鄉情的 他把全村人當嫌疑犯,慫恿派出所民警盤查,引起了全村人的憤怒和敵對。作家揭示了鄉村社會看不見的人際關系和道德要求,對根深蒂固的鄉村文化進行了反思。
農民工的生存與精神狀態,是近年鄉村題材小說著力的領域。閻連科的《把一條胳膊忘記了》以慘烈的情節、滯重的語言、悲痛的情感,描述了17歲的 打工少年銀子送老鄉金棒的一條胳膊回故鄉的故事。金棒死在倒下來的樓墻事故中,一條胳膊留在工地上。包工方匆匆火化了他的尸體運回故鄉,根本不理睬遺漏了 的胳膊。金家得了一大筆賠償,隆重而安心地安葬了金棒的骨灰,也不愿接受節外生枝的一條胳膊。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條完整的胳膊,在現實生活中竟遭到了如此 的漠視、冷遇。只有淳樸、善良、仁義的少年銀子,帶著金棒的一條胳膊千里迢迢送回老家,默默埋葬。小說表現了底層人生命的無足輕重和一個少年對生命的關 切、呵護和尊重。遲子建的《白雪烏鴉》同樣寫的是農民工的還鄉,但不是身體的還鄉,而是靈魂的還鄉。年輕媳婦王翠華是村里最后一批進城打工的,但她不愿與 同鄉姑娘們開洗頭房、做皮肉生意,因誤導外鄉姑娘小芳淪為了賣淫女,她幾次上訪請求公安局解救,最后竟變成了烏鴉,整日在空中盤旋,嘴里叫著:“苦哇!苦 哇!開洗頭房喪天良,我對不起小芳,我要上訪!”烏鴉是王翠華靈魂的化身,她雖然成為卑微的打工者,但依然堅守著善良、純潔、正直的品格,用自己微弱的力 量和不屈的精神,反抗著現實社會的污濁和人性的墮落。
鄉村題材短篇小說在表現當下農村的衰落命運,揭示農村社會的種種問題,刻畫農民工的生存和精神境遇等方面,確實產生了不少優秀作品。但存在的問 題也是不言而喻的,它看到了農村衰敗、農民不幸的一面,但忽視了農村發展、農民奮爭的一面。它關注了部分農村無可奈何的破敗乃至消亡,卻沒有昭示出這是現 代化進程中的痛苦蛻變。對于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當下短篇小說涉獵甚少,表現不力,而這恰恰是中國農村的新生之路,鄉村題材小說的“生長點”。
城市題材的興盛與發展瓶頸
在鄉村題材小說逐漸衰退的同時,城市題材小說卻不斷生長、壯大,形成了鄉村文學與城市文學二元并存的文學態勢。目前的城市小說還處在探索、發展 時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缺乏自覺的文化意識,大部分作家的創作還處在感性、自發的狀態,憑借的多是個人感受;而沒有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存在,從歷史 的、文化的角度去觀照、去表現。其次是作家對城市的認知普遍存在著偏見,認為城市需要審視、批判,而鄉村是美好的,應當美化、歌頌。這些問題,都阻礙著城 市小說的健康發展。
在2013年的城市題材短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一些中青年作家對城市問題、現象乃至城市人心理等的探索和把握。畢飛宇的《大雨如注》切入的是當 下中國特別是城市的社會難題——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小說描述師范大學管道工大姚以及妻子韓月嬌對女兒姚子涵的撫養、教育、管理等一連串情節,鮮活地表現了 當下“教育競爭、成龍變鳳”意識。殘酷的競爭改變了父母親的生活,也摧殘了孩子的心靈和身體,成為城市社會愈演愈烈的文化病象。畢飛宇的小說寫得敏銳而雅 致、調皮而銳利,形成了自己的鮮明個性,充分顯示了短篇小說的美妙與魅力。范小青的《五彩繽紛》寫的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造假現象。“我”想在城里買房子, 卻遭遇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小說深入地揭示了當下城市的時代特征——城市人特別是年輕人在虛假世界中生存的艱難。賀奕的《五道口貼吧故事》表現的則是 城市網民的社會心理。一幫網民在網上圍觀、議論俄羅斯女孩柳芭被殺一案,參與者眾多,時間長達3個多月。案件撲朔迷離,網民的議論分析頭頭是道、獨出心 裁,是一篇真正具有城市感和現代感的作品。
表現現代人的生存與精神困境,是城市短篇小說擅長的一個領域。呂魁的《朝九晚不歸》真實表現了一個白領疲于奔命的工作、麻木的情感和精神、世俗 的生存欲望。裘山山的《對影成三人》中,音樂教師包曉妮看似活得瀟灑,其實卻沒有個人的自由和空間。孫頻的《掮客》寫某公司的四男一女5個白領,把他們生 存的艱難、內心的孤獨乃至愛情的幻滅展示得淋漓盡致。蔣一談的《林蔭大道》描述的是剛剛畢業的女博士夏慧在職業、愛情上的無奈選擇,真切地表現了年輕知識 分子面臨的生存窘境,揭示了現代人在五光十色的物化時代的心靈博弈和精神痛楚,令人感慨、深思。
其次是情感的、心靈的、良知的精神困境。李治邦的《給我一個理由》刻畫了一位小公司的副總經理李重,他年近不惑,人生不順,卻固執地要人們給他 一個“理由”,但總是難以得到。魯敏的《當我們談起星座》描寫了文學藝術圈外表的風光、熱鬧、浪漫和內在的空虛、無聊、隔膜。付秀瑩的《醉太平》同樣表現 了文化學術圈外強中干的頹廢景象。人到中年的老費,既是知名學者又是名刊主編,但春風得意的人生中,卻掩蓋著婚姻的破裂、情感的空虛,以及對圈子的厭倦、 對學術的懷疑。她的另一篇《曼啊曼》寫北京白領的日常生活和內心糾結,蘊含著現代都市的新鮮氣息,表現了城市人生命中的難以承受之輕。
城市底層民眾與打工者是城市社會的龐大基座,表現這一階層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的一個傳統了。在2013年的短篇小說中,依然涌現了描述這一階層的 眾多佳作。蘇童的《她的名字》刻畫了一個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段福妹,為了與命好的女朋友一樣有美好的人生,三次煞費苦心改名字,但并未改變自己曲折艱苦的 命運。劉慶邦的《我有好多朋友》描寫了一個工作盡職盡責,向往城市生活,不愿再回到農村,虛榮心很重,渴望城市愛情婚姻的小保姆形象。徐則臣的《成人禮》 塑造了兩位打工者形象。主人公行健是一個從蒙昧走向覺悟的年輕人,而“她”則是一位在打工生涯中化蛹為蝶的完美女性。“她”給予他的關愛、勉勵,使他迅速 地成長起來,懂得了打工、奮斗、人生的真正意義。小岸的《尋父記》描寫了一對父子,父親在街頭修車,兒子在澡堂做搓澡工,兩人相依為命,勤奮干活、憧憬未 來。而人有旦夕禍福,面對父親的重病,兒子要動用全部存款為父治病,父親為了兒子的未來悄然失蹤,充分表現了底層民眾人生的艱辛、親情的真摯、人性的美 好,使讀者在無言的悲傷中,感受到了底層社會的淳樸與溫暖。
城市小說可以寫城市的現在,也能夠寫城市的過去,后者不妨稱為:古城敘事。一批年齡較長的作家始終在發掘著古城的舊人舊事,捕捉著其中的傳統文 化和城市性格。王雄的《八寶印泥》以御用八寶印泥為故事線索,展示了半個世紀的歷史傳奇,書寫了民間藝人為承傳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以及他們的高潔人格 和精神。劉樹生的《丙午八月祭》講述的是“文革”年代,一張沉香條案與一只名貴信鴿的悲劇遭遇,凸顯了昔日市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性格。聶鑫森的《典當奇 聞》寫的是湖南湘潭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典當行業,小說刻畫了一位學識淵博、有仁有義、外柔內剛,在日本浪人面前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黃詠梅的《八段錦》 描寫了梧城老中醫傅少杰與他的寶芝堂中醫館,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怎樣一步一步地萎縮、消亡。這些作品雖然寫的是城市的舊人舊事,但恰恰是真正的城市小說, 其中有人物、有文化、有思想,值得年輕作家研讀、借鑒。
城市小說風生水起,強勢登場。但由于根基不深,又缺乏理論引導,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譬如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確立一種自覺的文化意識,在藝 術表現上還沒有形成一種豐富的、成熟的寫作方法和范式。作家自身普遍存在著思想理論的欠缺,特別是對城市歷史發展、深層矛盾的認知方面缺乏理性認識和思 考,這就必然導致城市小說的淺薄化、雷同化、冗雜化、碎片化等問題。
在城鄉交織地帶開掘
城鎮作為一個獨特的地域,既包含著鄉村文化,也滲透著城市文化,在這種城鄉交織地帶,更可以折射出兩種文化的沖突、交融。傅關軍的《回鄉記》是 一篇正面展示新農村建設圖景的小說。故事以城市企業老板宋詞為躲債回到故鄉的所經所見為線索,展示了宋莊在城鎮化建設幌子下出現的亂象。提出了新農村建設 中的一些尖銳問題。楊遙的《刺青蝴蝶》描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個小鎮上發生的青春故事。小說表現的是城市文明對農村孩子的巨大吸引力,一個農村孩子在 兩種文化的交織中成長,城市在他們心里還是一個“烏托邦”。
當今的農村與城市,各種階層的交往、多種文化的碰撞,使現實生活變得斑駁陸離、意味無窮。邵麗的《小舅舅死了》就是一篇重新審視城鄉關系的力 作。作品從一個城鄉交錯的家族歷史中,從親人之間的關愛和無意傷害中,一點點地發掘和凸現了一個卑微、屈辱而又本性善良、純樸的小舅舅形象。小舅舅窩囊的 一生,折射了城里親人們的冷漠、虛偽和農村傳統道德對人的扭曲、壓抑。而事實上,正是“小舅舅在家伺候老人,支撐門面,為這個家族默默地墊背和犧牲”。這 是對鄉村文化、特別是城市現代文化的一種反思與批判,是對鄉土人生以及文化性格的發現和哀悼。作品富有紀實特色,寫得扎實、剛健而沉郁。
城鎮的社會與人生是一座文學富礦。城鎮化建設將加速中國現代化步伐,促使數億農民完成身份上的轉變和人格上的提升,在更廣大、更深入的層面上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對接與交融。在這樣一個社會、文化的大轉型中,短篇小說也將承擔起自己文學使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