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伏生》若夢 精彩幾何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14日09:3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劉 淼
        《伏生》劇照 《伏生》劇照

      2013年12月25日,中國國家話劇院迎來了組建12周年的紀念。國話人習慣了用作品說話——這一天,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導演王曉鷹的新作《伏生》首演,國話人對文化和藝術的堅守在這部蕩氣回腸的作品中淋漓盡現。

      一個文化人的自我角力

      《伏生》是劇作家孟冰與馮必烈塵封了10年的作品,講述了秦時統一天下,伏生通曉儒學精髓,被立為博士,之后,一時被推崇備至的儒學地位竟翻天淪至廢黜,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伏生傳奇般地將儒家大成之作《尚書》以奇特的方式保存下來,得以免受焚燒之禍的故事。

      劇中,面對在所難免的焚書,為了儒學的傳承,伏生將儒學經典悉數背下。王曉鷹說,話劇《伏生》最大的戲劇性在于,當伏生將生命同書籍融為一體時,他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伏生背下那些儒學經典之后,他曾為自己的博聞強記而得意。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也為此而墜入要書與要命的詭異難題之中。最終,為了傳承儒學,伏生選擇了犧牲家人的生命,選擇了像螞蟻一樣卑微地活著,他心甘情愿地走進了人生的極致困境。”王曉鷹說,當沖突從外部對抗轉為自我角力,生命困境中的極端抉擇才真正顯現出戲劇應有的文化意義。

      話劇民族化的繼續探索

      從《霸王歌行》到《理查三世》,王曉鷹不斷探索著話劇民族化的表達方式,而在《伏生》中,王曉鷹的嘗試更加充滿新意。

      《霸王歌行》中,無論是戲曲唱腔、韻白,還是曲牌、鑼鼓,都是刻意存在,追求的是一種具有后現代色彩的藝術效果;隨后在《理查三世》中隨處可見的腔調、韻白、臉譜、道具,水乳交融般地融于一體;而此番《伏生》中,王曉鷹用空靈寫意的舞臺承載具象寫實的人物形象,創造性地將戲曲動作安插在話劇人物表達的一顰一笑里,如伏生的長吟、李斯的對弈、群儒諫言等戲份中,人物在話劇臺詞和戲劇身段中來回出入,自成格局。

      “《伏生》并不僅限于講述一個歷史人物、一段歷史故事,而是以伏生個人的選擇,講述了在生活和生命這兩難的極致困境中如何選擇和堅守,這更多的是對人生和文化的思考。因為重點不在于講故事本身,舞臺表達也就不用拘泥于故事層面,這就給舞臺創造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和余地。”王曉鷹說,這樣的自由,讓他喜歡并且擅長的以假定性的方式在舞臺上創造詩意意象感的做法,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劇中,最讓王曉鷹津津樂道,也最精彩的處理,當屬歌隊的運用。“劇本里,有著很多大場面。大臣、士兵、儒生、市民、奴隸……算一算,這些大場面需要的群眾演員人數著實眾多。這時候,戲曲給了我靈感。在戲曲中,8個龍套就能代表千軍萬馬,所以我也只用了有著8個演員的歌隊來處理大場面。為了增加演劇感,我為歌隊設計了不同的面具。歌隊演員所有換面具的動作都在舞臺上完成,這不僅代表著他們身份的改變,演員的表演狀態也會隨之改變,他們可以是各種身份的人物,甚至是伏生家里的書。”王曉鷹說,這種充分發揮舞臺假定性的方式,不僅讓舞臺表達更靈活,也讓戲劇節奏更緊湊。

      “巖松”組合酣暢飆戲

      全劇兩個小時的時長中,伏生與李斯這兩個男人之間的較量始終沒有停歇:伏生保書,李斯焚書;伏生堅守儒學,李斯力捍法家;伏生妻離子散,李斯難逃一劫;李斯的步步為營最終敗給了伏生的棋勝一招……隨著劇情的密集推進,侯巖松、涂松巖這兩位實力演員的精彩飆戲也成為《伏生》一大亮點。

      王曉鷹認為,“巖松”組合非常稱職。“兩個演員必須實力相當,才能互相頂住,才會讓觀眾感到兩人飆戲的酣暢。”

      劇中,由涂松巖扮演遵從法家威嚴的李斯。王曉鷹說,涂松巖非常符合李斯的氣質,對于這個依靠大量臺詞來展示狀態、表達情感的角色,很勝任。

      而伏生這個角色,對于每個演員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巨大的誘惑。“伏生這個人物的感情內容太豐富了,表達的空間跨度也大。侯巖松的能力非常強,還有技藝傍身。不僅臺詞把握住了分寸,也能將類似戲曲摔打撲跌的形體動作做到位,真的很難得。”王曉鷹說,伏生發掘出了侯巖松巨大的潛力。

      最讓王曉鷹稱贊的是侯巖松對于劇中古文臺詞的處理。“伏生將儒家經典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的方式,拯救和傳承文化。在他與李斯最后的較量中,他要向李斯揭開這個謎底,所以他要大段大段地背誦《尚書》,要把李斯背到崩潰,把觀眾背得熱血沸騰。這要求侯巖松不僅要把《尚書》熟練背誦,還要背出感情,這感情并不是《尚書》文字中的感情,而是伏生這個人物的感情。”王曉鷹說,侯巖松完成得非常好。

      1月10日至12日,本該在1月5日結束首輪演出的《伏生》又加演了3場。對于觀眾的熱情和贊譽,王曉鷹非常高興。他認為,觀眾之所以能喜愛這樣一部并不娛樂的嚴肅戲劇,在于《伏生》能讓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文化層面。“《伏生》所蘊藏的魅力遠不止戲劇的魅力,不止歷史的魅力,不止文化的魅力,它將三者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了舞臺,并一反常態地告別傳統的娛樂戲謔,重現戲劇藝術獨特的觀演價值和心靈思辨。”這也是王曉鷹最想傳達給觀眾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