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近日在蘇州落幕,漳州市薌劇團以一出《保嬰記》榮獲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等多項大獎。作為著名劇作家湯印昌原創的劇目,《保嬰記》經過十幾年打磨雕琢,本次參演中國戲劇節,又經劇作家王文勝細心整理,導演吳茲明精心重排,方得佳績。
薌劇《保嬰記》民間色彩濃厚,劇情一波三折,純樸動人,輕松詼諧,令人陶醉。故事發生在古代閩南鄉村:病危的秀才林正義彌留之際告訴與自己相依為命且執意一同赴死的母親尹三娘,說鄰村有位姑娘懷著自己的孩子即將臨盆,但恐性命難保,懇求母親搭救。尹三娘于是打消了輕生的念頭,在左鄰右舍的接應與護送下,成功“拐帶”出那位身懷有孕、正要自尋短見的金姑娘。姑娘失蹤后,其父報入縣衙,驚動了官府,于是便上演了八姨挺身就擒、尹三娘慨然投案自首、縣令成人之美巧妙息訟的一波三折。最后,正當婆媳與眾鄉鄰興高采烈地準備著為嬰兒歡慶滿月時,卻意外地出現了一位自稱是金姑娘夫君、嬰兒親爹的林姓秀才。原來,金姑娘的夫君正是這位叫林東明的秀才、林正義生前的同窗好友。尹三娘方才得知男嬰并不是她的親孫子,為了不影響他人,她選擇了默然離開,但嬰兒的聲聲啼哭卻使她轉身折返、欲罷不能。林東明深感尹三娘保嬰之艱辛,遂認其為母。故事充分展示了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與人為善的溫暖主題。
經歷了十幾年舞臺考驗的《保嬰記》如今已成為傳統,它不僅為當地百姓所喜聞樂見,更為觀眾所津津樂道。為救母活命而在臨終撒謊的林正義,為保嬰而不辭艱辛、歷經波折的純樸善良的尹三娘,為百姓著想、急人所急、成人之美的縣令,還有那些古道熱腸、兩肋插刀的七姑八姨等鄉鄰……總之,只要看過《保嬰記》,劇中的人物就會深深地扎進你的腦海,宛若發生在身邊的一樣,無比熟悉,無比親切,這不能不讓人佩服劇作家的手法。湯印昌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漳州人,他的劇本得益于漳州最深厚的傳統,他的語言來自最生動最準確的民間語言。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編織故事的大師,可以說,他的血液里流淌著民間的智慧與營養。他熟悉薌劇的肌膚與命脈,他觸摸到了薌劇的呼吸,他知道薌劇所要的是什么。
這些人物是如此真實,又是如此不同!他們各有性格、各有特點,真可謂異彩紛呈!這些人所說的話平實通俗,這些人所做的事合情合理。在《保嬰記》里,天然的民間語言比比皆是。如“民間百姓居社里,隔墻隔巷未隔心”“吃是囫圇吞,睡是虼蚤眠”“但有一步路可走,何必輕生不為人”“山窮正是平陽地,水盡已在萬山中”“只要世間有我一寸地,便有這孩子七尺蔭”……正是這些語言讓一個個人物無比鮮活地立在我們眼前,他們從鄉間走來,有血有肉,有情有性,平凡又可愛,可親又可敬。
觀者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樂、同憂同悲、難分彼此,正是這些鄉間事、坊間語,觀眾必定有著極為默契與極不尋常的認同感、歸屬感與成就感。也可以說,這正是戲曲深深根植于民間的最大理由。難怪那些詼諧幽默的民間戲曲總是為平頭百姓所喜聞樂見,劇場總是洋溢著歡聲笑語。雖然偶爾也會有心緒難平或淚濕衣襟的時候,但結局總能和諧圓滿,令人心曠神怡,好似一襲幽香長駐心田。
正是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與故事,我們感知了湯印昌那顆平凡而寧靜的心靈。一顆至真至善的心,一個溫暖美好的理想,我想,這就是《保嬰記》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