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發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號召,強調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國內外的藝術潮流與風尚,近來也重新刮起了“中國風”。這些新風都在吹送著什么,又都將吹向哪里?站在2014年之初,看著中華文化的熱潮迭起,本報特別邀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對話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仲呈祥,共同探討中國當代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未來愿景。
用藝術傳遞中華文化的當代之美
仲呈祥(以下簡稱“仲”):文化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總和。人之為人,是一種高級形態的理性情感動物,有著獨特的精神家園需要堅守。一個民族的軟實力,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令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心靈得到滋潤、靈魂得到凈化、知識得到拓展、素質得到提升的文化氛圍。氛圍這個東西,雖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化人的、養心的。如果我們的藝術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中存在,讓黃鐘雷鳴、瓦釜沉寂,那很多事情就會好起來了。
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此乃定律。文化一味“化”錢,藝術止于“養”眼,則后患無窮。因為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質“化”高,才能靠高素質、高境界的人,去保障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藝術求美,美在和諧,人類審美的終極目標,在于堅守神圣的精神家園,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進入21世紀,人類要走向和諧自由美好,普遍遇到的問題就是文化自覺,這是錢學森、費孝通等自然科學家、人文社會科學家共同提出來的一個問題。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但這些文化資源在當代發掘得不夠、轉化得不夠、配置得不夠。如果任由其蛻變成一種“沒有美感的文化”,將直接導致藝術理想的喪失、藝術水準的下降。
葉朗(以下簡稱“葉”):沒有文化的復興,也就沒有了靈魂。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最終會受到限制,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天長日久,就會出現“人心的危機”,那是十分危險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民族,這就為我們培育國人的精神追求奠定了良好基礎。現在的中國要想建設文化強國,絕不能平地起高樓,而是應該在充分繼承傳統文化優秀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建設。
這種建設重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們要學習中國的文化經典,繼承中國的哲學智慧。我們不反對快餐文化,但是我們反對用快餐文化、流行藝術來排擠經典。我們也反對解構經典、糟蹋經典,把經典荒謬化。要在全社會提倡尊重經典,要引導青少年學習經典、熟悉經典,要引導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第二,我們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獲得回應當今時代問題的啟示和方法。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有的是亙古不變的,有的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其中有許多問題,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獲得啟示和方法。比如說,近幾十年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建設逐漸超出了人類文明的把握能力,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的狀態加劇,超量的信息刺激與心靈的迷失成為互為因果的社會文化問題。在這個時候,人們回頭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一貫強調“道”對“技”的引領作用。中國古人對技術、技藝的精益求精的追求,總要超出技術本身,而歸于“道”的層面。這就意味著,任何技術的發展都不能忽視它對人類生活、生命、精神心智的整體效應。
第三,我們要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融入當代的生活。這不是指在表面上、形式上的復古,不是穿古裝、行古禮,而是有選擇地借鑒、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并融合時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發展,使我們的老百姓過一種既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又有高遠境界和優雅品味的生活。我們可以通過學校教育、新聞媒體、文化藝術活動等方式,營造一種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具體到電影、電視劇等藝術作品的創作上,應多創作些閃現著理想火花的文化精品,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提升我們的國民性、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當然,塑造我們的國家文化形象,不能僅僅依靠明星人物,還有選秀節目,我覺得炒得那么熱沒有必要。
仲:說到藝術創作,我們必須強調,人類的物質生產,可以“顧客是上帝”;人類的精神生產,需要的是引領,不可以一味強調“觀眾是上帝”。一個民族要保持文化自覺和清醒,就要有引領。時尚的不一定是永恒的,永恒的常常不是時尚的。美學的根本問題是一個文明的問題,一個精神文明的問題。人的精神追求是往崇高的方向奔,還是往低俗、功利的方向滑?回答的是前者,為什么行動還會是后者?為什么去玷污自己民族的偉人、玷污經典,卻對理想、情操、品節強調甚少?中華民族有很多很好的東西,為什么不盡力把它們呈現出來?
歸根結底,藝術是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創作應該倡導用“美”來涵容真善、統攝真善,而不能停留在“皮相現實主義”的膚淺層面。比如,藝術作品在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的時候,最低層面是客觀地、真實地再現它的歷史,包括它的時代風情、代表人物的精神風貌與心靈軌跡,這是第一層次的。比這個高一等的,是以今天的視角反思過往的歷史,看這段歷史有哪些內容與今天相通,不是客觀的呈現,不是簡單的比附,而是打通歷史同現實的通道,給今人以啟示,這是第二層次的作品。再高一等的作品,就是既能夠站在今天反思過往的歷史,還能夠著眼于未來,為了明天站在今天去反思歷史,這就是一種歷史哲學意識。如此不斷地提升藝術創作的追求,才能夠真正走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
葉:文化產品包括藝術作品在內,從生產來說,不僅有一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內容問題。就像我們的電影、電視有了高清技術、3D技術,但如果沒有內容,那還是空的。現階段中國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與內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當代、面向國際的原創力不足,還不能與日本、美國等文化產業強國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當確立一個內容戰略,將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提到戰略高度。文化產品從社會功能來說,不僅能提供娛樂消遣,更重要的還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發展完美的人性。我們的文化產品應該體現一種文化精神,應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引導廣大青少年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
五年前,我們把青春版《牡丹亭》請進北京大學,和白先勇合作實施“北京大學昆曲傳承計劃”,現在又啟動新一輪的五年計劃。目的就是引導青年人學習我們民族的文化經典、藝術經典,引導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當今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物質生活占據統治地位,而忽視文化的、精神的追求,造出很多“單面人”。宗白華提出,中國的藝術是靈的空間,中國的藝術是世界上最心靈化的藝術。中國傳統藝術確實在精神、心靈層面的展現更為突出,我們回歸傳統文化的經典所要借重的就是這個方面的影響。
仲:只有真正擁有中國味道的藝術作品,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流光溢彩。4月初的第五十屆戛納電視節上,有9部中國元素濃郁的紀錄片亮相,包括《京劇》《園林》《舌尖上的中國》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傳遞中華文化之美。我最近參加了飛天、華表、金雞三個影視評獎,看到一些不錯的作品。像電影《百鳥朝鳳》娓娓道來了一個教嗩吶、學嗩吶、吹嗩吶的故事,在鮮明的民間傳統文化氛圍中,講述老百姓平平常常的生活、綿長悠遠的人生,既展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特質和價值判斷,也探尋了人類共同面對的、現代性所帶來的困惑。這部作品就很值得推出去,走上國際舞臺。
葉:我們在介紹和展示中國文化的時候,應該特別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展示老百姓的生活態度和生命情調。我們從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種毫無拘束的快樂氣氛,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平靜、安樂、和諧生活的一種滿足;我們從老北京藍天傳來的鴿哨聲和小酒店里彌漫的知足、祥和、悠然自得的情調,可以看到中國老百姓在平淡的生活中為自己尋求的快意和樂趣;我們從中國人在彈琴、下棋、飲酒、喝茶時著意營造詩的氛圍,可以看到中國人古往今來對于審美人生的追求,等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人生愿望和審美情趣,這是構成一種文化的最基礎層面的東西。在這個最基礎的層面上,不同的文明必定有許多相通的東西。把這些東西展示出來,最容易得到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朋友的理解、欣賞和認同。
用藝術營造世界文明的和諧共生
葉:無論在人類歷史上還是在當今世界,人類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這種格局必然帶來文化的差異。如果缺乏交流、溝通,這種差異往往會造成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隔膜和誤解,甚至造成矛盾和沖突。我們中華文化長期以來就面臨這種局勢。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還很陌生,不僅是不了解、不理解,還有許多誤解。甚至有些西方人還在拼命吹捧某些表現中國人愚昧、變態、血腥、亂倫的電影和美術作品,認為那才是真實的中國形象。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隔膜與誤解,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的文化、哲學和藝術。
一個文化強國,其文化一定會對其他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這種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軟實力。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世界各國既要展示各自文明中最有特色的東西,又要展示各自文明中體現全人類普遍認同的東西。就是在那些最有自己特色的東西中,往往也有體現全人類普遍認同的內容。中華文化就是如此。像對異質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強烈的和平意識、濃郁的家國情懷,等等。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我們要著重把這些體現全人類普遍認同的內容展示出來。我們這樣堅持做下去,就會逐漸使國際社會了解真正的中國,了解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才是真正的中國。孔子說過“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一個國家建設得好,應該使你的近鄰歡樂,還要使遠方的人們仰慕你的文化,到你這里來觀摩學習。21世紀的中華文化,應該煥發出這樣的魅力和吸引力。
仲:究竟是搞文明沖突,還是搞文明對話,這是全人類的事情。21世紀,應該是人類文明對話的世紀。科學技術還在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在不斷提高,但生態環境失衡,社會競爭激烈,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有種種矛盾,人們也產生了諸多精神困惑。中國很多大哲學家、大文化學者都提出,為了人類有美好的明天,今天的人們要倡導和諧、倡導交流、倡導互補,而不要講斗爭、講陰謀、講復仇。聯合國大墻上有八個大字,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學,也已經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可。
每一種文化都是有體系的,整合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一個民族的智慧就取決于對整合的態度。要善于把自己民族中好的東西和他人好的東西交融在一起。不同文化體系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可以帶來新信息和新方法,可以由驚詫、莫名進而頓悟,可以激活思維。不同的文明應該和平共處,不同的文化應該和諧共生,不同的個體應該包容大度,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營造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和諧、人際的和睦。否則,如果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就只能是矛盾重重,沖突不斷,戰亂紛繁。中華文化不贊成唯我獨尊、唯我獨美、多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而是主張不同文明之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平等交流。這也正是西方思想敏銳的學者提出向中華文化學習的深層次原因。“美美與共”的實現渠道,就是交流與合作。通過認真對話,溝通交流,達到“美美與共”的目標。“與共”的過程,就是互補、交融、整合、創新的過程。
葉:當今世界的各個地區,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我們在現代化過程中也曾經是物質追求占據統治地位,精神活動和追求被忽視了。當人們發現精神被物質所操控,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緊迫的時代要求、時代呼聲。這恰恰引導我們回到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非常重視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非常重視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也就是要使人不斷從動物的狀態中提升出來。在儒家學者看來,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級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包括道德的需求、奉獻的需求、審美的需求,等等。精神需求不同于物質功利的需求,它是對于物質功利需求的超越,是對于個體生命的感性存在的超越。有人把中華文化的這種特點概括為重視人文精神、重視人文教養的傳統。這種人文教養的目標,就是要塑造一種高尚的人格,就是要追求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
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全世界都在對中國議論紛紛。這種種的議論歸結起來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中國的崛起將會以極其深遠的方式改變整個世界的面貌。我贊同國外有的學者的看法,就是那種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的觀點,已經有些過時了。在歷史上,中國人的智慧和美感對世界發生過極深刻的影響,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有重大的貢獻。我相信,21世紀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更深刻的、更深遠的,將是中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科技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影響。
用藝術引領人類精神的高遠格局
仲:文化包含藝術在內,具有教育、認識、審美、娛樂多種功能。這些功能是綜合發揮作用的,教育工具論、娛樂工具論都是不可取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追求利潤,為了追求票房、收視率和碼洋,一段時期以來,過度娛樂化的傾向確實存在。我不反對娛樂,健康適度的娛樂有益身心,但“娛樂至死”的現象是我們必須警醒的。
我們現在丟了辯證法、丟了辯證思維的做法,反映在各個方面。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一味強調適應、順應,淡化了引導;創作與生活的關系,強調了貼近生活的“入乎其內”,卻淡化了“出乎其外”、站得高看得遠;面對市場,則強調了市場的積極作用,淡化了市場的消極作用。導向改了,陣地就丟了。像現在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就是失衡的,十多家電視臺在炒作相親,幾十家電視臺在搞才藝比拼;電視劇產量過大、題材重復,一窩蜂地都是家人失和、明爭暗斗。對這些現象,我們既不能居高臨下、大話套話式的指責滿天飛,也不應該取悅低俗、津津樂道于局部或細節的精彩,而是要入情入理地展開總體分析。不僅要在撿起芝麻的同時不要丟了西瓜,而且要在珍惜美玉的同時不忘點明瑕疵。
葉:這種精神格局的問題,也反映在文風上。我很早就想編一本文選,陸續做了些準備工作,但直到2012年才實現了這個愿望。我編這本文選的目的,就是要提倡一種文風,提倡一種趣味。讀讀那些入選的文章,可以使我們懂得什么是愛,懂得什么是藝術,懂得一個真正有文化、有修養的人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境界。文風問題,趣味問題,不僅是一個文章技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氣象和境界的問題。
我想提倡的文風是簡潔、干凈、明白、通暢、有思想、有學養、有情趣。根據這個標準,“五四”以來一些在我看來最能體現這種文風的前輩學者的文章,特意多選了幾篇。他們的文章的格局和氣象都非一般人能及,有一種超越時代的美。我相信,他們籠罩百家的胸襟,光風霽月的氣象,高遠平和的精神境界,一定會給讀者朋友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出于同樣的考慮,有幾位當代學者、作家的文章,我也特意多選了幾篇。我盼望,在這些前輩學者和當代學者、作家的影響和啟發下,讀者朋友能有意識地去營造一種新風氣,注重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從而遠離當下某些人傳播的裝腔作勢、義瘠辭肥、自吹自擂、存心賣弄、艱深晦澀、空洞無物,以及武斷、驕橫、偏狹、刻薄、油滑、謾罵等低級趣味和鄙俗文風。
仲:對于所有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批評文風鄙俗背后的價值衰微,是迫切需要我們反思和解決的問題。藝術創作要有文化自覺,藝術批評也要有文化自覺;創作需要引導,批評也需要引導。也是4月舉行的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結合起來,不但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且包含了社會各個個體之間的融洽相處,互補共存,完整地呈現了中國和諧哲學的深刻內涵。這一從歷史觀、美學觀高度提出的獨特見解,不但增添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文化內涵,而且體現出中國電影人在推進文化強國戰略中的文化主張和時代擔當。作為電影節、特別是影片評獎的價值標準,作為處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電影文化交流融會的準則,這樣的理念具有濃厚的本土民族特色和國際視野的時代特色。它不僅在引導創作,也在引導批評,引向了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創新,引向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遠航。
經濟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強。藝術批評與藝術作品應該攜手營造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氛圍,使每個人都能深入其間,感受到心靈的洗滌、靈魂的升華。這種氛圍體現著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文明水準,這種氛圍涵養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軟實力,能夠將精神藏富于民,成為抵御各種風險的不竭動力和智慧源泉。
葉: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文化的時代,一個文化興國的時代,一個以建設文化強國作為我們的歷史使命的時代。文化在國家歷史和世界歷史中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文化時代,就是要求整個社會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時代,就是追求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意的時代,就是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的時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照亮中華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一些國際友人說,他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多少還知道一點,但對中國當代的文化幾乎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對于國際社會來說,中國當代的國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即使是中國人,也不是都熟悉中國的文化,不是都對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有充分的了解。今天,我們國家要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有一種文化的自覺,需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進行重新認識。這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現在有沒有文化大師、藝術大師和文化經典、藝術經典?我覺得是有的。雖然我們有很多問題,但是不管怎么說,我們這個時代還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時代必然會產生偉大的藝術,對于這一點我是有信心的。最重要的,我覺得美學、藝術批評要關注當代藝術、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的復興,我們應該讓那些真正反映這個時代的藝術展現出來,在這方面做一點推動的工作。我們要研究,要發現,要把它照亮,把它放到國家舞臺上,向國際社會展示它,讓大家都知道真正代表中國的文化是怎樣的。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引導當代的藝術潮流,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視能夠真正反映我們時代精神、代表中國的國家形象的藝術作品。也就是說,讓中國的“香氣”傳遍世界,讓世界聞香而知中國。這應該是我們21世紀前30年或前50年文化發展、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