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話劇發展,總的形勢是令人鼓舞的。各地話劇院團在經歷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試水階段后,已適應市場經濟規律,逐步明確了自身定位,創作活力增強,劇場演出豐富多元,戲劇展演活動頻繁,戲劇界的文化交流持續進行。
內容與形式的活力——
以現代意識開掘傳統資源
近來的戲劇創作不僅在題材上向傳統文化靠攏,表現手段上也是傳統與現代并重。郭寶昌導演的話劇《大宅門》通過家族企業“百草堂”藥店的變遷與家族成員的情感糾葛,表現宅門文化及傳統倫理的力道。田沁鑫導演的話劇《青蛇》,從古老的民間傳說中開掘妖、人、佛三界的相克相生。賴聲川編導的話劇《如夢之夢》以近8小時的演出探究生命機緣、滄桑之變的人生旅程。王曉鷹導演的《伏生》,展現秦國碩儒伏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毀家喪子、佯癲茍活以延續文化命脈的故事。對傳統文化的倚重,也體現在青年戲劇人對創作資源的尋找上。黃盈編導的《黃粱一夢》與趙淼編導的《署雷公》以及至樂匯演出的《破陣子》,都在歷史回望中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的熱情,又在當代視閾中重新發掘了傳統的寓意。除了這些新創劇目,國家話劇院與北京人藝還將多部保留劇目復排,推廣上演,《哥本哈根》《紀念碑》《活著》《小井胡同》《天之驕子》等都體現出時間積淀、不斷打磨的成果。
劇場與市場的活力——
多元定位下的多樣共生
在改革中尋找市場定位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直堅持經典與創新并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他們推向市場的作品不僅有觀眾群集中的懸疑劇,也有針對現實的政論劇,還有表達親情、愛情的都市劇。話劇《原告證人》與《無人生還》都出自英國懸疑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之手,劇情緊張,布局縝密,結局離奇,在工作緊張的都市青年中,頗能引發推理解謎的快感和情緒釋放的愉悅。原創方面推出的《資本·論》以世相評說與現實諷喻反映了話劇發展面臨的經濟困境,以及過度的商業化給藝術帶來的困擾。由小說改編而來的話劇《推拿》在舞臺上表現一群盲人的生活和情感,其中既有偏執心、功名欲,也有純真之愛、人性之美,真實可感。
2013年,依然活躍的小劇場戲劇走過了唯先鋒論與唯市場論的自我掣肘,一方面以各自的特色打造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北京人藝繼續實行制作人制,調動市場營銷積極性,其演出的小劇場戲劇《解藥》《燃燒的梵高》《壞女孩的惡作劇》《明槍暗箭》等,涉及原創、改編、翻譯各種類型,卻都體現了探索人性,表現人的現實處境和存在價值的努力。
這一年北京青年戲劇節上演出的新創劇,如《署雷公》《中國的鬼魂》《美好的一天》《進化論》等,也讓人們看到了正在成長的青年戲劇人美學追求的不同特征。《署雷公》遵循一貫的不著一言的肢體表演;《中國的鬼魂》融匯了敘事、再現、影像、多維時空的表演;而《美好的一天》形式奇特:觀眾入場時配發可調頻耳機,18位來自社會各界的演出人員,在場上講述真實的私人故事,喋喋不休,眾聲喧嘩。這或許是網絡時代的縮影,是現代人生存處境的隱喻。
展演與交流的活力——
以交流合作促進對話學習
2013年先后有以色列卡梅爾劇院、以色列蓋謝爾劇院、美國洛杉磯劇院、柏林德意志劇院的作品來華演出,在借鑒外來戲劇文化的同時,東西方戲劇的合作也已經開始。年末北京人藝演出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特邀莫斯科藝術劇院導演皮德羅夫與王鵬共同執導。演出利用LED視屏映射出種種畫面,參與情境構成和氣氛調動。而《青蛇》在制作方面也顯現了國際視野:它的舞美、燈光、音樂分別由德國人、英格蘭人或蘇格蘭人設計,荒山空蒙、靈蛇轉世、水漫金山的意象營造頗富詩意。
2013年的話劇,演出不再拘泥于整一結構和對話敘事,而是多重元素融合,舞臺時空的呈現上更加自由靈活。在網絡時代,碎片化的信息、發散性的思維、電子屏幕的廣泛運用、各種表現性素材的整合拼貼,讓話劇演出顯現出多姿多彩的樣貌,凸顯進行時、未定型的當下特征;與此同時,如何強化戲劇的思想價值,提高劇本的文學質量,提升演出的恒久魅力,仍是不可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