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海南出版社北京分公司總經(jīng)理黃明雨
2000年底到2003年6月,我曾經(jīng)在海南出版社北京瓊版圖書經(jīng)銷部供職,之后獨自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建“立品圖書”至今,此番回歸,和海南社的同事們重新打量這些年走過的路,別有一番感慨。前段時間,大家從頭梳理公司近二十年以來已出版的六七百種圖書,尋找這家公司發(fā)展的內(nèi)在脈絡(luò),發(fā)覺在這條忽隱忽現(xiàn)的出版脈絡(luò)上,仍大有作為。如果在已有的出版結(jié)構(gòu)和產(chǎn)品基礎(chǔ)上,說清楚我們的精神脈絡(luò),確立根本,對一批已出版的圖書重新定位、再度包裝,在短時間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成績,再上個臺階。下面針對2014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我從海南社兩大重點板塊——“大外交”系列、“大歷史”系列中揀幾部重點書跟大家聊一聊。
首先是“大外交”系列。2014年我們將重新策劃、打造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先生的作品。海南社的“大外交”系列是由美國前國務(wù)卿基辛格先生的名著《大外交》開啟的,而實際上施密特先生發(fā)揮的政治影響力以及他的洞見超出了基辛格。這位已近96歲高齡的老人,曾任前西德總理(1974年B1982年),也曾短暫就任過前西德外長,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全歐洲都頗為尊敬的智者和長者。施密特早在1975年就來過中國,見過毛澤東。1980年代鄧小平主政時期他再度來華,與鄧會晤。1990年代初,他作為西方國家制裁中國后的第一個歐洲政治家訪問了中國。幾十年來他一直對中國保持高度的興趣,對中國多年來持續(xù)不斷的上升態(tài)勢很樂觀,他認為西方人對中國存有偏見,認為西方人習(xí)慣于用自身的價值觀念評判中國這個文化古國,這有很大的問題。1980年代末,以美、蘇、中為敘述主體的《偉人與大國》在歐洲出版后立即引起反響,成為暢銷書。在那時,施密特就斷言中國將會是美、蘇之后的第三個超級大國——盡管我們不太愿意被這么稱呼。海南社在2008年引進了這本書,2009年又引進了《理解中國》。《理解中國》一書原名為《與中國為鄰》,是施密特同一位德國記者弗朗克·西倫的對話錄,這是一本被嚴重低估了價值的佳作!對談中,西倫代表了西方主流價值觀對中國的認識,而施密特則講述了他為什么對中國如此神往,并生動描繪了中國是怎樣改變世界的。我們準備今年上半年前往歐洲拜訪老先生,向他介紹目前中國的新形勢,并請他談?wù)勗谛碌膰H形勢下對中國的進一步認識,我們會把這些鮮活的內(nèi)容補充進書中,以原書名《與中國為鄰》再版,幫助讀者思考迅速成長的中國將如何與世界交往。當前,國內(nèi)知識界價值觀比較混亂,施密特對中國獨特道路的認識與判斷與西方主流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的再版會極大地糾正和消除當前各界對中國未來的偏見和困惑,從而鼓舞國人齊心協(xié)力,把中國推向歷史的新高度。
海南社作為一家地方小社,當年能夠出版《大外交》、《光榮與夢想》這樣的作品,實際上顯現(xiàn)了一種出版的抱負和雄心。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引進了一批大暢銷書(比如《數(shù)字化生存》、《藍血十杰》、《索羅斯旋風(fēng)》等)的同時,出版了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從而可以看得出這個出版團隊有一種深沉的精神關(guān)懷。這種關(guān)懷是貫徹到今天的,這是海南社一個很重要的傳統(tǒng)。這個出版團隊對身處其中的民族、國家的命運是關(guān)切的,一方面我們要借助西方人的一些觀念和經(jīng)驗來幫助自己,但同時我們一直有一個信心,五千年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其人文傳統(tǒng)在今天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盡管顯得比較微弱,但這個傳統(tǒng)僵而未死,現(xiàn)在到了重新煥發(fā)活力的時候。
海南社的“大歷史”系列由《歐洲史》《西方藝術(shù)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俄國史》《美國史》等一大串書單構(gòu)成。2014年我們要重點推廣的是姚中秋先生的《國史綱目》一書。姚中秋即網(wǎng)上大家熟知的時評家秋風(fēng),他從早年致力于譯介奧地利學(xué)派經(jīng)濟學(xué)和普通法憲政主義,到近年致力于儒家義理之闡述、中國治理之道的探究,本身就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秋風(fēng)此書專意從禮樂制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圖貼切釋讀古文獻中若干關(guān)鍵概念的基礎(chǔ)上,梳理華夏治理秩序之演變軌跡。我曾問他此書與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有何不同,他回答說錢穆先生受當時盛行的疑古思潮影響,對圣王時代著墨不多,而自己這本書則用一半的篇目來談西周之前的歷史,開篇就講《尚書·堯典》。——我覺得這很了不起!因為這觸碰到了中國人的信仰根源,我相信這本書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其價值,就如作者后記的標題所言:讓我們共同來見證“世界歷史的中國時刻”。
(本報記者韓曉東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