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過去數年間,有如高速奔馳的列車,安徽少兒社來到少兒出版第一陣營的位置。高速但又不“翻車”,源于掌舵人張克文的戰略規劃意識,源于一年接一年“不折騰”的建設;也源于安少社的“守正”意識,“大變革時代,要守住我們的出版起點”。
2013年,安徽少兒社整體快步發展。因為隸屬上市公司時代出版,具體經營數據最后以公司的財務報表為準,但幾個經營數據均有大幅突破:發貨碼洋接近6個億,增長20%;銷售收入首次超過兩億,增長18%;利潤突破3400萬,增長10%。
今年的出版政府獎,安少社有三種圖書獲得提名獎,包括圖書提名獎、裝幀設計提名獎和網絡出版物提名獎;2013年,安少社17種72冊圖書獲各大國家級獎項,60多種圖書357次登上暢銷書排行榜。“2013年,安徽少兒社是扎扎實實向前邁進一大步。”張克文在工作總結中如是寫到。
那么,安少社是在什么領域實現的增長?張克文的分析是,教材教輔也有增長,但更大的發展是來自于一般圖書的增長,同比增幅為20%以上。而一般圖書的增長,來源于安少社對渠道進行的戰略性立體化布局。
在實體書店,雖然安少社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比較緩慢,不到10%。這與全國實體書店的增長現狀也是相匹配的。從前年開始,安少社提出了向二三線城市下沉的銷售策略,今年收到了實效。強勁的增長動力來自于網絡書店。2012年,安少社網絡銷售的數字還是1700萬,今年,這個數字接近5000萬;2012年,安少社還只是在當當網布局網絡銷售,但2013年已經拓展到當當、亞馬遜、京東三大圖書電商,包括地面書店的網絡書店,包括安少社自己在天貓和淘寶的旗艦店,包括專業做童書的一些民營網絡銷售中心等。突破了原來單一的網絡銷售格局后,安少社網絡銷售的增長幅度驚人。
2013年,安少社又成立了特種渠道銷售中心,為股份制公司,面向超市、機場、高鐵,母嬰渠道和玩具渠道等特種渠道。雖然到10月份才開始運營,但到年底也發貨900萬碼洋。
雖然立體渠道建設成型,各板塊齊頭并進,整體漲幅喜人,但張克文并不十分滿意:“2013年,我們的渠道基本建立起來了,就是與各渠道相匹配的產品在結構上還不是特別合理,產品開發與鋪貨與渠道的建設還不相匹配。”
在張克文的觀察中,2013年的少兒圖書市場延續了2012年的格局。從開卷數據來看,少兒圖書市場的增長從兩位數下到了一位數,開卷數據更多代表了實體書店的現狀,這也是一個大趨勢。“不正視電商時代的來臨是不行的。”當然,當電商時代到來后,迫切需要的就是行業規范,上游供貨商與渠道商要有理性的行業規范,不然大家都玩完。
“在信用支付、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電商已經規范了。現在無非是,供貨商與渠道商之間的折扣和利潤分配的規范化建設,這也是最近兩年的焦點。我還是有信心的,因為這樣一個大的通道,大家都不想弄沒了,無非就是要坐下來好好談談。”張克文說。
2013年少兒出版的亮點體現在兩個事件,且事件的發酵效應會長久持續。一是產業轉型,其中,長江少兒出版集團的建立是標志性的事件。2013年9月,張克文在全國少兒社社長年會上的發言中提到,未來十年,少兒出版會主業升級,產業轉型,而標志性的事件就是少兒文化產業集團的建立。話音未落,長江少兒出版集團就正式浮出水面。張克文判斷,未來十年,以少兒文化為核心、主業與產業聯動的產業集團的成立,會是少兒出版的主旋律之一。“中少、二十一世紀緊鑼密鼓,我們也是在全面籌備,浙江少兒社與做兒童產業的企業在合作,明天在幼教領域也有所動作;少兒文化產業集團的成立會是未來十年間,少兒出版的主旋律。”
其二是上海童石的互聯網思維的童書出版。“我們思考的角度只是傳統少兒出版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他的落腳點卻是互聯網了,所以給我的震動比較大。”在張克文看來,線上線下、O2O模式,對傳統出版人最大的啟發就是,童石圍繞的核心其實是游戲——線上游戲可以做線下的產品,線下的品牌可以開發線上的游戲——只是出版的一個很小的門類,其他板塊可不可以用同樣的思維來運作?值得思考和探索。
張克文認為,少兒出版市場會始終穩定,同時還會有上升空間。當然,少兒出版也面臨具體的挑戰,如理念陳舊,戰略不清,大部分是靠產品規模實現的增長,“這是一種粗放型的增長,而非由品牌效應實現的增長”。包括,在電商時代,渠道整合的力度不夠,或者方向不明,“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渠道銷售的本質性的變化”。此外,除了一些眼光比較長遠的出版社,很多出版社轉型的力度不夠,對少兒文化產業鏈的認識模糊。
2014年,安少社拿出的規劃是,大格局,大發展,大轉型:主業產業并舉,科技文化融合,引進原創并重;跨領域,跨地區,跨媒體,跨所有制的發展;由產品規模向品牌效益的轉型,傳統渠道向立體渠道轉型,數字產品向數字服務轉型,原創品牌向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而最后的目標是,主業升級,產業轉型,最后打造主業和產業互動的文化產業集團。
做產業鏈的延伸會不會喧賓奪主?不少出版人始終心懷疑慮。然而,在張克文看來,文化與商業并不構成必然的對立。迪斯尼就是一個典型的少兒文化產業集團,能說迪斯尼不是品牌嗎?“我始終強調主業與產業的互動和相互提升之處,當然,關鍵是對少兒文化產業集團的定位。如果定位為文化理想,只是使用了市場手段從而更好地創新文化,這不是一種進步嗎?”張克文問。
(本報記者 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