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李學謙:中少10億碼洋再出發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09日14:24 來源:中華讀書報

      雖然最后的決算還沒有出來,但種種財務數據表明,2013年,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實現10個億的發貨碼洋已經沒有懸念。中少總社再次“登頂”中國的少兒出版。然而,“登頂”并非意味著結束,而恰恰是開始,新起點之上,一條新征程正在等待中少社,那就是,數字轉型、產業升級,國際化征程。

      財務數據告訴中少總社社長李學謙,2013年,中少總社實現銷售收入4個多億,利潤總額6000萬左右。是什么領域實現的增長?首先是在圖書,“發貨碼洋從2012年的3.5億增長到2013的4億左右”。具體分析,《植物大戰僵尸》等暢銷品牌的持續發力,使中少的低幼圖書繼續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兒童文學板塊延續增長;引進版的經典圖書,通過閱讀公開課等系列推廣活動,如林格倫系列,銷售步入新臺階。

      其二在期刊。經過調整,中少旗下新改版的刊物站穩了腳跟。

      《中國卡通》過去每月發行10萬冊,現在每個月的發行量已經達到60萬冊。過去,《中國卡通》的內容比較老,定價偏高,又比較薄,中少完全采取市場化的辦法改造這個雜志,與暢銷的《知音漫客》一樣,中少把它的價格降到了5元。“漫畫雜志的讀者主要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購買方式是在零售攤點上主動購買,所以,讀者對價格比較敏感。”同時,《中國卡通》由四五十頁增加到八十頁,更重要的是,如何為漫畫雜志定位。

      2013年,中少總社把《中國卡通》并到了兒童文學中心。在李學謙看來,中國漫畫最缺的就是故事。事實佐證了李學謙的判斷,根據兒童文學已有的暢銷小說《蘿鈴的魔力》《夜色瑪奇蓮》改編的漫畫在《中國卡通》上連載,反響非常好。李學謙對《中國卡通》的定位是,漫畫版的兒童文學,又純又美的漫畫雜志,讓家長放心的卡通雜志。過去,《中國卡通》主要是在校網發行,現在零售渠道齊頭并進,郵局也開始關注這本刊物了。

      總而言之,傳統書報刊全線上漲,帶領中少總社來到自己的新高點上。

      在李學謙看來,相較于其他的出版門類,少兒出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成長性。由本報發起,現在,報端都在討論少兒出版的黃金十年還會不會重現,李學謙始終要強調的是,目前少兒圖書市場出現增幅放緩,絕不是需求萎縮,而是渠道在萎縮。隨著渠道的成熟和發展,如政府采購、第三方采購的日益成熟規范,少兒出版還會有很大的市場機會。

      他歷數少兒出版的三大機會:“第一,全民閱讀立法,意味著閱讀成為國家推動的行為,成為公民的一項文化權益,則政府采購和第三方采購力度會加大,而少兒是閱讀人群的重點。第二,中小學正在減負,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意味著學生的閑暇時間增多。比如,在北京市的小學,孩子們三點以后就沒課了,家長又不來接孩子,剩下至少有一個半到兩個小時是孩子在校的課余時間。如何使用?有些部門來找到我們的一些刊物,希望幫助他們設計一些活動。第三,施行的生育政策的調整,少兒讀物目標人群的基數會擴大。”

      由此,他判斷,少兒讀物作為主流閱讀產品的地位,短時間內很難動搖。

      然而,展望2014年的少兒圖書零售市場,李學謙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我注意到,2013年1到11月,少兒零售圖書市場的增幅是6.59%,比去年4.71%略高,但另一個數據是,今年少兒圖書的品種增加了一萬九千八百多種,增幅達到14%;靠增加了14%的品種拉動了6.59%的銷售,主要還是品種拉動,靠出版資源的投放拉動的增長。”由此,單品種效益下降,庫存增加,是不少少兒出版單位面臨的實際情況。所以,李學謙估計,2014年,出版社的造貨會更謹慎,更強調單品種的效益,在渠道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少兒圖書零售市場的增幅不會太樂觀。

      “也可能出版商和電商的關系存在一個重構的過程。電商之間的價格戰讓很多出版商受不了,但單個出版社是沒有辦法應對的,主要看行業如何共同應對,再就是政府如何規范圖書發行秩序。包括對消費者來說,也要有一個對圖書價格的合理區間。”

      短短五年,中少總社的發貨碼洋從兩億多躍升到十個億,實現了驚人的增長;而且,中少總社基本是靠原創拉動增長,增長的質量很高,進一步證明了中少總社的出版能力和原創能力。然而,李學謙卻時時有憂患意識:“這只是量的增長,而非質的飛躍。我們還是主要靠傳統出版支持發展,出版業態還沒有完全轉變,內容開發還不夠,產業鏈還不夠長。”

      由此,站在十億碼洋的新起點上,中少給出2014年的關鍵詞是,升級、轉型和國際化,而支持這一戰略目標的基礎,是人力資源改革。

      李學謙注意到,編輯、發行、管理和支持(包括技術支持和行政支持)四方面人員,在過去,他們的晉升通道只有一條路,就是走管理崗位。其一,這條通道相對來說比較狹窄;其二,有些員工業務能力非常突出,但可能不太喜歡管人,協調能力也不是很強,為了用他,為了把他留住,非要提到管理崗位上,他很難受,部門工作也未必能搞好。

      無論如何,新聞出版是個業務單位,就得設計適合各類人員專業發展的通道。在中少的設計中,如編輯崗位,初步考慮分為五層,崗位要求正在找咨詢公司設計,專家型編輯可以拿到社領導的崗位工資,編輯完全可以埋頭走專家編輯這一條職業通道。在崗位要求中,職稱只是參考,創利不是唯一的指標,而是綜合包括資歷、專業技能和水平、實際貢獻等多方面的考慮。

      “創利也要放在一定的歷史時段來看,出版畢竟是一種需要積累的工作。我更愿意看到一位編輯出版的圖書,產品生命周期很長,成為常銷書,成為經典,為文化積累做出貢獻。”李學謙說。

      考核是指揮棒。對于李學謙而言,規劃這樣的考核制度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因為,這或許意味著一時間中少社暢銷書的減少,掌舵者需要面對經營數字增幅的下降。

      現在,中少社的全媒體出版平臺已經建成,正在低幼中心試點,年內在全社推開。今后,中少所有書報刊的編輯工作會在全媒體平臺上完成,可支持多種介質的出版,并建成可以面向各種終端推送產品的數字傳播平臺。“‘十二五’期末,中少總社將基本完成從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的業態轉型。”李學謙如是規劃。

      在抓好出版主業、充分積累內容資源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中少總社動畫、影視、游戲、兒童用品、微型主題公園等衍生產品業態已在構建。早在數年前,李學謙就給出了他對中少總社“由少兒出版傳媒集團升級至少兒文化產業集團”的規劃,這一規劃正在變為現實。

      在李學謙看來,“國際化”意味著中少總社要具備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策劃、出版圖書的能力,而“走出去”常態化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一是把中少社有輸出可能的書目,做成中少總社版權輸出常備書目,譯成不同的文本,涵蓋三種語言;二是根據國際市場需求,以國內作家為主,吸收國外出版人、作家、畫家等優質出版資源,建立策劃創作團隊,不斷推出以世界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的兒童讀物,以期進入西方主流社會;三是把走出去的渠道打開,密切與國際少兒閱讀組織的聯系,建立與國外出版商的穩定合作機制,定期參加書展,“使版權輸出機制化、常態化”。(本報記者 陳香)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