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從前有座山》是北京人藝2013年小劇場的收官之作,也是2014年的開年作品。該劇講述了金礦主人趙遠山經商破產后,認識了一個有錢的 女人錢盼盼,他決定跟妻子孫晨曦假離婚,以自己有金礦為名套住錢盼盼,擺脫困境。不想,錢盼盼也是出于同樣目的,跟自己的丈夫李滿假離婚,嫁給趙遠山,企 圖騙取金礦。在互相欺騙的過程中,孫晨曦接受不了謊言,選擇了死亡,選擇了自身的清白。夢醒時分,大家終于明白,這是一場荒唐的交換,貌似得到了,卻失去 更多。
該劇對時代有著敏銳的觀察力,直擊許多社會熱點問題,既有四角的情感糾葛,又有經濟利益的串聯,許多地方引人深思。首先,劇中涉及的“假離婚” 現象,近年來可謂愈演愈烈,人們采取“離婚”的方式以獲得房子、車子等等利益。《從前有座山》里,錢盼盼與李滿、趙遠山和孫晨曦本是夫妻,因為金錢的誘 惑,他們假扮成姐弟、兄妹。在劇中他們糾結,同時也把問題拋給了觀眾:盡管“假離婚”看似沒有觸犯法律,但在情感道德范疇中我們該如何評判呢?其次,劇中 臺詞具有一定的現實批判,趙遠山和錢盼盼有幾句是這樣說的:“我心里不平衡,我憑本事掙錢,拼死拼活還不如他們拆一片房子賣一塊地皮,我不坑人騙人,還不 如那些給豬肉注水、給牛奶摻毒的,更別說那些依靠權力坐在那里收錢的。”“我也不想這樣,好端端誰想當騙子?我不賣身,不行賄,不巴結當官的,不會造假奶 粉、地溝油,銀行里弄不出錢當不了開發商,不坑不騙結果錢越來越少,十幾年,沒看見過任何好事兒落到我們這種老百姓頭上,只剩下這一條路了,我不騙趙遠 山,你讓我怎么辦?”這些話令人心寒,也使人深思:盡管社會環境不完美,盡管他們不得已才行騙,但說的如此理直氣壯,以致于讓想維持清白的人只能選擇退 出,選擇死亡。這種現象值得反思。
筆者認為,該劇對“山”的詮釋有三層含義,也是人性的三種境界。第一是指劇中趙遠山所擁有的這座“金山”,他被人騙買了一座開采剩下的金礦,他 不甘心,想要繼續騙人。而錢盼盼正是看上這個金礦,把自己偽裝成富婆,想把金礦騙到手。這座“山”象征著利益,象征著人性的欲望、貪婪,也是使劇中人迷失 的主要原因。第二是指劇中人心靈的歸屬,心底的桃花源。陶淵明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瘋狂的騙局過后,三個人都醒悟了,生活是一面鏡子, 選擇了欺騙,得到的就是謊言;選擇了真誠,得到的就會是清白。劇的結尾,遠山和晨曦坐在山坡上。趙遠山說:“走,我想回到遠方的那座大山里,過后面的日 子。”孫晨曦回答道:“我愛你,在你嘴里我親吻喜悅。讓我們撿些木柴,到山上生火。”盡管他們曾經犯錯,但悔改過后,依然可以重新開始。這個結尾讓人對人 性充滿了希望,回歸“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質。第三層含義是對熟悉童謠的另一種解讀。“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講故事,他講了什么呢?從前 有座山……”這是一個像莫比烏斯圈一樣無限大的循環,猶如人性,具有不可自拔、不可逃脫性。人們在困境面前,都會面臨很多選擇。我們時常會陷入一個怪圈, 用一個謊言去圓下一個,不斷地重復犯錯,以致于忘記了破繭重生的路徑。如這個童謠一般,每個人都知道下面一句說了什么,但還要不厭其煩地說下去,循回往 復。其實老和尚究竟說了什么故事,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故事一旦被我們改寫,就會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個話劇有對現實的批判,但最終是在向人們傳達一種正 能量。
該劇的燈光設計絢麗多彩,冷暖結合,將劇中游離和真實的狀態區分得恰到好處。舞臺布景是一面水泥質地的斜坡,既可以看做“墻壁”,也象征著“遠 山”。舞美設計把城市建筑的意象與大自然的開闊感相融合,水泥斜坡的工業、冰冷感與劇中人物表現的困頓、迷茫、利欲熏心極為貼切;斜坡營造出的“山”的意 象,正突出了話劇的主題。隨著劇情的發展,舞臺布景也呈現出不同的層次。結尾處當劇中人物清醒了,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燈光打到墻壁上,仿佛晨曦照耀著 遠山,溫暖融化了冰冷與孤獨。在小劇場狹小的空間里,舞美設計簡潔、寫意,給觀眾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
當然該劇也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比如,由于主創班底比較年輕,在一些導演手法、舞臺呈現的運用上還略顯稚嫩;演員的表演有待磨合,內心戲相對較弱,尤其是在警察局審訊期間,人物沖突帶來的反思力量有待強化。
(攝影:王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