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魯克說過:“戲劇是關乎人生的,戲劇就是人生。 ”我國著名戲劇評論家林克歡也曾說過:“戲劇表現的是關乎人和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人的生命狀態、人的生存處境始終是戲劇關注的中心。 ”由劉錦云編劇,林兆華、任鳴導演,徐帆、濮存昕主演的話劇《阮玲玉》便是這樣一出“關乎人生” 、“關乎人和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 、關注“人的生命狀態、人的生存處境”的作品。
當年阮玲玉的自殺,整個上海乃至全國都為之震驚,由此引發的思考與討論連篇累牘,魯迅就曾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論人言可畏》一文對相關現象進行批判。其后,以阮玲玉為主角的各類文藝作品不計其數,其中多以阮玲玉的身世以及其私生活為主要內容。而劉錦云創作的話劇《阮玲玉》則圍繞著阮玲玉的生活、事業和愛情展開,其中她生命中的三位男性成為支撐起全劇的重要部分。但劉錦云并不是為了展現阮玲玉傳奇的經歷和愛情,而是將自己對藝人的尊敬、思考與愛融入該劇的創作之中,誠如他自己所言:“我寫阿阮,那是我心中的藝人。 ”
正是出于這一創作理念,使得話劇《阮玲玉》沒有著眼于真人真事的舞臺再現,也沒有糾纏于一般的傳奇故事和瑣碎小事,而是著重于阮玲玉“渾圓有缺”的個性,劇作家將自己心目中的藝人形象賦予到阮玲玉這一人物身上。因而,舞臺上的阮玲玉已然不是那個現實中的阮玲玉了,她融入了劇作家的理想與期望,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物與劇作家心目中理想人物的結合體,是高于現實的藝術形象。因而,舞臺上的阮玲玉便被賦予了意義。這意義有兩個層面:一是現實層面,具有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和思考的意義,這最接近現實中真實的阮玲玉和她的遭遇;另一個是理想層面,是對德藝雙馨的藝人的召喚與期待的意義,是劇作家內心通過舞臺形象的藝術呈現。而“戲劇永遠既是一種對意義的尋找,又是一種能使意義變得對別人有意義的手段” ,劉錦云通過阮玲玉這一藝術形象尋找意義,而阮玲玉這一被劉錦云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意義通過舞臺演出傳遞給觀眾,從而“變得對別人有意義” 。話劇《阮玲玉》正是在這種意義的尋找與傳遞過程中,通過形而下的具體的藝術形式,完成了對人生、對世界、對“人的生命狀態、人的生存處境”的形而上的思考與探討,具有深厚的意蘊。
演員的表演對一出戲的成敗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戲劇演員,他必須同時和自己的內心、和其他演員、和觀眾完美和諧地建立起聯系。19年前,由徐帆扮演的阮玲玉得到了著名表演藝術家于是之的肯定,稱其演的阮玲玉讓人相信。徐帆在對阮玲玉的表演過程中與自己的內心建立了充分而完美和諧的聯系,這種聯系使她對人物的塑造較之過去更加厚重。同時,她與其他演員、與觀眾也建立起了完美和諧的聯系。她在處理與孫星扮演的穆大師、與濮存昕扮演的唐文山、與苗馳扮演的張四達這三個影響其人生的男人的關系時,拿捏得準確到位,將人物內心的變化通過漫不經心的細節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渾然天成了無痕跡。而徐帆、濮存昕等演員的表演所營造出的那種“現實” 、“情境” ,也感染著劇場中的觀眾,使之融入到彼情彼境之中。本劇作的意義也便在這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感召的氛圍之中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其藝術魅力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展現。
話劇《阮玲玉》的結構和表現手法是多樣性的。劇作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以后來人對話的形式、采用倒敘的方式引出故事和人物,并不斷跳出跳進,或閃回,或旁白,或跟進,或跳脫,將以時間為順序的故事線索打亂,極具跳躍性,頗似電影藝術的蒙太奇表現手法。在舞美設計方面將整個舞臺設計成攝影棚的形式,不同的場景轉換、不同的時空變化,均在這一“攝影棚的空間”中完成。戲劇的表演、戲劇中電影的表演;戲劇人物、戲劇中電影的人物,亦真亦幻不斷變換。在這不變的空間中的不斷變換中,編劇的理想、導演的闡釋、劇本的意義、演員的魅力盡顯舞臺之上,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和無盡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