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2013年從國際到國內,從政治到經濟,從思想到文化,中國都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一系列事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經歷了復雜的挑戰和考驗。2013年黨和國家顯著地加強了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和引導工作,為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輿論保障。2013年中國思想文化界密切關注時代變化,認真反映群眾呼聲,及時表達理論主張,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進行了良好的互動。
“中國夢”成為學術理論研究的熱點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的重要論斷!爸袊鴫簟毖杆俪蔀樗枷胛幕珀P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進入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在同全國勞模座談、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等不同場合講話中,對中國夢的內涵進一步給以闡釋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使得“中國夢”的涵蓋面和輻射力不斷擴大和增強,“中國夢”在2013年一年中以重分量、高頻度,不斷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的顯著位置,成為引導社會輿論,凝聚社會正能量,助推國家大政方針貫徹執行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場域。
2013年4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召開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同志指出:中國夢視野寬廣、內涵豐富,升華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當今中國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2013年5月14日,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哲學社會科學戰線要把研究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作為首要任務。從2013年7月開始,中宣部會同六部委共同舉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文化部部長蔡武在人民大會堂做了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的報告,全面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要目標、顯著成效和努力方向。
在中央的號召和輿論的助推下,“中國夢”也迅速進入學術理論的探討領域。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認為,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開始了屈辱的歷史,也開始了尋找中國夢的歷史。孫中山先生提出“振興中華”,但沒有找到出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不懈奮斗,才逐步使這個夢想成為現實。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夢”的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夢”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夢”的根本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春濤比較了“美國夢”和“中國夢”,他認為“美國夢”宣稱通過個人奮斗,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但美國建國87年后才廢除奴隸制,隨后又長期推行種族歧視,種族藩籬消除了,階級階層的鴻溝依然存在!懊绹鴫簟笔痔摶,而“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強國富民之夢,是對“美國夢”的超越。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就核心價值觀建設出臺重要文件,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兑庖姟访鞔_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十八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基本內容,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兑庖姟窂娬{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意見》還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和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以及加強組織領導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要求和操作方法。《意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針對性、實踐性,一經發布,即引發社會輿論和思想文化界的廣泛關注。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隨即開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展開研究和討論。十七大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笔邔昧腥珪赋觯骸吧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作出24個字的新概括。此次印發《意見》,是中央下決心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的重大舉措,必將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更加廣泛地走向社會生活的實踐層面。
中國文化走出去亮點頻現,引發學界關注
2013年中國文化走出去變得日益常態化。從官方到民間,中國人主動走出去,推介、展示中國文化,開展文化交流。豐富多彩的“中國節”“中國日”在世界各地精彩上演,文藝演出、書畫展覽、電影放映、商貿展覽等形式多樣的內容,為當地民眾開啟了一扇扇感知中國文化的窗口。到2013年,我國已經跟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文化合作協議,我國以主賓國身份參與的國際文化活動越來越多。
另外一方面,在中國國內舉辦的國際性文化活動,也日益吸引世界眼光。2013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第八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吸引了包括4個國際組織、26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境外代表團組參加。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出臺后,國內外許多文化企業紛紛來到自貿區內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尋求機遇,入駐的文化企業已超過150家。國家大劇院截至2013年底已有500多支中外頂級藝術院團先后蒞臨演出。根據法國藝術市場專業統計機構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2—2013年度,中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大當代藝術市場。
中國文化走出去引起諸多文化管理者和學者的理論思考。中國對外演出集團董事長張宇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不能滿足于一般性文化產品的輸出。解決當前的文化貿易逆差,應該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讓中國企業成為中堅,真正擔當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作用,讓中國企業大量生產推出適銷對路的國際化優秀中國文化產品。中國美術館館長、學者范迪安總結了三個M:即Market、Media和Museum,來向國外推介和展示中國文化。文化批評家解璽璋認為:人類文明越來越顯出不可分割的整體性,我們不僅要注重“術”的輸出,還應該注重“道”的輸出,中國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能否成功地與人類文明融為一體的問題。
理論界為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把脈
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勁頭十足。在政策性支持有限的情況下,1月至9月,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2018億元,同比增長39.4%,高于全社會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個百分點。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股市中的文化傳媒板塊已發生55起并購事件,涉及電影、電視劇、出版、廣告、游戲等子行業,累計資金近400億元。文化產業在市場消費、產業融合、創新提高、并購擴容等驅動下,在擴大規模和質量提升方面一路高歌。有論者指出文化產業正從文化領域的“小循環”,融入到國民經濟的“大循環”中。
理論界緊扣文化產業發展的興奮點,適時展開了學術討論。2013年9月,全國知名高校的30多位業界專家學者及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文化企業代表在北京朝陽規劃藝術館參加了“2013中國文化產業高端峰會”,本屆高端峰會以文化產業協同創新為主題,意在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資源整合和理論創新。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在演講中指出,產業集聚是實現協同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協同創新的主要推動力。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認為文化力是把物質財富轉化成幸福的能力,文化力將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使得未來企業或者組織可能同時具有第一、二、三產業的特征。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在演講中提出: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兩次飛躍,下一次的飛躍就是文化飛躍,文化協同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若不創新,其他環節的創新就沒有意義。
文藝亂象促使文藝批評升溫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不斷升溫,為圖書出版、影視制作、文藝演出等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支撐。但是這種積極態勢的背后仍然伴隨著侵犯知識產權、奢侈消費、道德失范等嚴重問題。這種形勢對文藝批評提出了新的要求。整個2013年,媒體中的文藝批評文章屢見不鮮,精彩迭出。《人民日報》專門開辟了“文化世象·警惕不良文化趨向”的欄目,先后組織了多篇文章,對當下文化領域的閉門造車、以丑為尚、網絡暴力、政績工程、浮奢之風、技術崇拜、比壞心理、形式主義、價值迷失等不良文化趨向進行剖析與批評!豆饷魅請蟆窂2013年3月份起開辟“問診報告文學創作”的欄目,“對報告文學創作的‘短板’進行梳理與總結”,對報告文學創作的現狀進行了嚴肅的分析,其中不乏尖銳的批評!吨袊幕瘓蟆芬惨詫0娌邉潯⒃u論員文章等形式發表了系列文章。這些文章引發了社會共鳴,其中一些還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文化話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藝批評的廣泛展開,部分媒體和學者,對文藝批評現狀本身也進行了再批評,文章直指批評界的失語、錯語、妄語、趨炎附勢、拜金主義等問題,發人深省,針砭有力。在2013年11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的首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為學界所關注,白燁、王能憲、賈磊磊、張頤武等學者對青年文藝批評人才的成長問題發表了看法,殷切希望青年一代能夠擔負起時代責任,深入把握時代脈搏,建立一種真正的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體現中國自身價值觀的話語體系,從而為中國文藝評論的發展和繁榮打開新的一頁。
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漸成社會共識
十八大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調,越來越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發表言論,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曲阜孔子研究院,對中華文化典籍表示了尊敬和喜愛。此事顯示新一屆黨和政府領導人更加注重以文化力量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多角度探討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和繼承發展路徑在本年度成為學術熱點。2013年各種有關傳統文化研究主題的研討會紛紛舉辦,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已經舉辦十屆的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首次移師寶島臺灣舉行,北京大學哲學系舉辦了中國傳統文化反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后現代心理應用學術研討會。學者們在媒體發表的理論文章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高文兵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在中華民族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始終為國人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認為,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注意其“時代融入性”,創造性地進行現代價值轉換。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認為,100多年來,我們經歷了幾次政治和社會動蕩,把一些日常的基本的生活樣式和風俗習慣都給否定了,要接上過去的傳統,把新的文化種植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生發出新的內容和力量,比較困難,要特別注重樹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理解中國文化。
多位著名詩人逝世,引發學界反思詩歌現狀
2013年是中國詩歌界極為悲傷的年度。2月14日,當代杰出詩人、作家雷抒雁逝世,他曾以長詩《小草在歌唱》震動全國。7月22日,中國上世紀30年代現代派詩歌最后一位詩人紀弦逝世。9月29日,中國現代詩歌中七月派的著名詩人牛漢先生逝世,他曾被稱為“骨頭最硬的詩人”。11月12日,中國詩歌學會新任會長、詩人韓作榮因病逝世,享年66歲。悲傷并不掩蓋希望。中國當代詩歌正是在這樣一批優秀詩人的滋養下,不斷接受時代的挑戰,在曲折中堅強生長。 8月7日至12日,兩年一屆的青海湖國際詩歌節舉行。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已經成為了繼波蘭華沙之秋、馬其頓斯特魯加等國際詩歌節之后又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詩歌節,已有近12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余名中外詩人參加過活動。11月28日,中坤詩歌獎在北京大學頒發,這一在國內外產生了影響的國際性詩歌大獎已經舉辦四屆,今年的現場尤為熱烈而莊重,中國臺灣著名詩人痖弦和波蘭著名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榮膺這一榮譽。本年度逝去的詩人形象和聲音通過電子屏幕在大會現場得以重現。11月29日,在中國臺灣舉行的“2013兩岸詩會桂冠詩人頒獎禮暨《鄉愁》主題交響樂詩會”上,著名詩人余光中、鄭敏、姚風、閻安榮獲2013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顧問陳云林、海南省政協主席于迅、海南省委副書記李憲生為4位詩人頒獎。
詩人韓作榮在去世前不久還曾表達對詩歌界的信心,他認為現在是中國新詩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中國的詩人不僅人數上沒有減少,而且越來越純粹,創造力也越來越旺盛。如今的詩人眼界開闊,善于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養分為我所用,創作出的詩歌起點很高。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認為,詩歌有批判的功能,詩人是民族的良心,現在的詩人太關注個人,“社會興衰、天下興亡、世界風云都不關心,寫詩何為?”著名詩歌翻譯家屠岸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詩歌發展的未來表示了堅強的信心:詩歌不像政治、經濟、軍事那樣,直接干預和改變人的現實命運,但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用藝術之美純化著一個民族以至人類的靈魂。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詩歌的聲音,就缺乏精神上的豐富和優雅,就不會百花盛開,生氣勃勃,就是粗鄙、單調的沒有希望之邦,就有沉淪的危險。詩歌常新,人類的生命常新。
正負面道德問題引發社會討論和思考
2013年是學雷鋒活動開展50周年。3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9月,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結果揭曉,國家領導人接見54名全國道德模范及265名提名獎獲得者。在媒體上,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和“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真誠溝通”欄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難忘中國之聲——中國榜樣欄目不斷推出具有道德文化價值的基層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打動了億萬觀眾和聽眾。3月31日,上海作協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賽創始人趙長天逝世,12月8日,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逝世,這兩位文化人物都以高尚的道德贏得世人尊重。
與此同時,公民出境旅游不文明現象、“中國式過馬路”陋習、公共交通吵架斗毆等不文明現象,通過新媒體不斷暴露出來,受到大眾輿論和專家學者的批評和剖析,中國人對公民道德的關注和敏感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北京大學教授何懷宏集20多年學術積累推出的新著《新綱常——探討中國社會的道德根基》出版發行。作者期待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倫理精神,用“民為政綱、義為人綱、生為物綱”代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用“天人關系、族群關系、群己關系、人我關系、親友關系”代替了傳統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的五常倫關系,從而為中國人走出道德困境提供基本的范式借鑒。在學術組織建設上,6月,由東南大學牽頭,聯合眾多單位和研究機構共同組建的“公民道德與社會風尚協同創新中心”揭牌成立,中心將通過對公民道德狀況、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社會風尚等進行系統調查,每年小調查,兩年大調查,五年描繪一次中國道德發展軌跡圖,從而建立完整的道德國情數據庫。記者 楊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