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理論探討 >> 正文

    評論:藝術消費那么遠這么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06日10:50 來源:北京晨報

      在20世紀初,一位名叫詹姆斯·杜維恩的藝術品交易商認為美國富人的藝術品位很差,于是他在“一戰(zhàn)”后收購了大量的祖先肖像畫,然后把它們賣給美國的“新貴”們。這些富翁新建了豪宅,總想掛幾幅古老的油畫肖像,權當拿自己的祖先“充充門面”。后來,藝術品市場幾經(jīng)起伏,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也養(yǎng)成了購買藝術品的習慣。即使買不了天價藝術品,他們也會興致勃勃地到畫廊或美術館購買“買得起”的藝術品甚至是藝術衍生品,將自己的家或辦公環(huán)境裝點得更有品位。正因為大多數(shù)購買者對所購藝術品懷有深厚情感,所以一旦買回,便不會輕易出手。對他們而言,藝術品消費與讀書、聽音樂會具有同等的地位。

      與大多西方人注重藝術品的人文價值不太一樣,在當代中國,大部分國人在購買藝術品時格外注重其經(jīng)濟價值。在經(jīng)歷了炒股票、炒房地產(chǎn)、炒郵票之后,藝術品投資成為一只新的“原始股”,不知有多少人在滿懷期待地等著它走高、飄紅。“藝術北京”博覽會掌門人董夢陽就曾表示,即便是保守估計,中國藝術品購買者中也有80%是單純的投資者,“我們沒有很好的藝術基礎,意識不到藝術品首要的功能是審美。”

      事實上,藝術品具有投資功能本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在種種投資類型中,藝術品投資的風險相對較小。問題是,一當投資過熱,就會變成投機,這不僅會對市場造成危害,也會導致藝術品本身的文化屬性被忽略、被荒廢。因此,倡導藝術品消費觀念,就是希望將大眾的關注點重新拉回藝術品本身,使大家在進入藝術品市場時不至于太急功近利。

      藝術品可以陶冶性情、愉悅心靈,甚至能夠增進并改善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從本質(zhì)上講,藝術品的文化價值與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是相通的。但是因為它的實體化存在,也導致其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投資渠道,繼而出現(xiàn)藝術品投資過熱的局面。這對文化的發(fā)展顯然有害無益,也不利于人們生活品質(zhì)的提高。

      購買藝術品無非出于三種目的:消費、收藏和投資。而這三類藝術品持有者們的心態(tài)也是不同的。收藏和消費雖然同樣出于興趣和愛好,但收藏往往有“傳寶貝”的意思,消費則更注重純粹的精神愉悅。投資則是買進一件作品,并做好了漲價時賣掉它的打算,投資者看重的是藝術品的價值。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關注重點基本在投資上,于是“天價”、“過億”等新聞往往能輕而易舉地“上頭條”。

      事實上,以收藏的心態(tài)去達到投資的效果,似乎是最佳狀態(tài)。當你的孩子長大后發(fā)現(xiàn)家里有一件那么值錢的寶貝,對你的藝術眼光表示敬佩時,你多少都會有些成就感吧。最悲催的是與之完全相反的情況,以投資的心態(tài)進入,最后卻發(fā)現(xiàn)只能“收藏”。自己本來對某件藝術品沒有感情,許多年后,這件藝術品的價格不升反跌,想賣出去又不甘心或沒人接手,于是只好一直任其占用著自家的角落。就算通過買進賣出換回一堆鈔票,到頭來可能也會發(fā)現(xiàn),手里攥著的錢終究買不回原來賣掉的那些藝術品。而且,一旦大部分買家懷著投資目的進入藝術品市場,關注的不是藝術品的審美特性、不是自己的精神觸動,那么,就算所有人都在談論藝術品,藝術也只是換取鈔票的手段和渠道,毫無文化價值可言。所以想給那些在藝術品市場里“血拼”的人提個醒兒:如果購買藝術品沒有點兒金錢以外的靈性或精神需求,還不如用這筆錢投資點兒別的。

      晨報記者 張碩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