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 |
第15屆青歌賽現場,胡藝霖正在演唱。 |
![]() |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無詞版《尼布龍根的指環》音樂會現場 |
2013年12月31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為觀眾奉獻了陣容豪華、中西合璧的新年音樂會,奏響了通往2014年 的《春節序曲》。時光飛逝,2013年在不經意間倏然溜走。這一年里,你的耳朵過得舒服嗎?誰的歌聲還縈繞在你耳畔?哪場音樂會讓你沉醉其中?在專業方 面,中國音樂界兩大頂級賽事——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和中國音樂金鐘獎接連舉辦。民族音樂與古典音樂繼續發力,以新穎的形式展現著傳統文化強勁的 生命力。流行樂壇上,音樂選秀節目依舊引領樂壇潮流,新人脫穎而出,樂壇前輩重整旗鼓。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八項規定”要求之下,樂壇吹 來一股清新之風。人們欣喜地發現,華而不實、鋪張浪費的晚會少了,回歸藝術、反哺人民的公益活動多了。
青歌賽與金鐘獎在堅守中創新
這一年,國家級音樂比賽在堅持專業性和權威性理念的同時,注重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不僅發掘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也促進了樂壇的交流合作與傳 播普及。2013年,第15屆青歌賽與時俱進。20場快問快答,5000多道知識豐富的選題,以及網絡、自媒體等新型推廣方式的介入,為已屆而立之年的青 歌賽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收視率較上屆翻了一番。作為助推我國音樂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青歌賽在滿足觀眾藝術需求的同時,也為 歌壇輸送了許多優秀人才。殷秀梅、呂繼宏等活躍在當下歌壇的主力唱將都是當年從青歌賽上走出來的。再次現身今年的青歌賽,他們已經坐在評委席上。可見,青 歌賽推出的是樂壇“恒星”,這種對中國音樂持續的推動力量不容小視。
2013年11月末在廣州落幕的第9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也是亮點頻出。評委團隊不僅囊括國內一線名家,還注重老中青三代的充分結合。參賽選手 不僅人數多,而且新面孔比例大大提高,這就證明了年輕人對金鐘獎越來越認可。而與往屆男女選手失衡的情況相比,本屆金鐘獎在聲樂比賽中涌現了大量優秀的男 歌唱演員,人數之多、水平之高讓人振奮。
多種元素融合發展
2013年,傳統民族音樂蓬勃發展,一系列展現民族音樂優秀作品的音樂會頻繁上演,為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第9屆中國音樂金 鐘獎全國民樂比賽系列演出“寶島情愫兩岸情緣”民族音樂會由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和來自臺灣的國樂團聯袂演出,既上演了濃郁臺灣風情的樂曲《臺灣四季》 選段,又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二泉映月》《茉莉花》等經典曲目。在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管弦樂樂團奉獻的“花好月圓”中國民樂經典名曲中秋節音樂會上,由二 胡、蘆笙、嗩吶等演繹的《火車進侗鄉》《梁祝主題幻想曲》《青春舞曲》等,讓大家感受到了民樂名曲強大的藝術力量。而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制作的“更上一層 樓——2013中秋民族音樂會”則在曲目和演員的選擇上注重年輕觀眾的喜好,加入通俗流行元素,將《今夜月光如此溫暖》《花好月圓夜》《相親相愛的一家 人》進行重新編排,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力。
2013年,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廣泛,使我國觀眾有更多機會聆聽西方古典音樂和現代新作。第16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向大師致敬”為主 題,在28天時間里相繼推出22場精彩演出,同時創紀錄地上演了5部經典歌劇劇目,另有7部大型作品進行了中國或世界首演。無論是布里頓銳意鮮活的現代歌 劇《彼得·格萊姆斯》,還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威爾第的《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三部曲,抑或震撼人心的瓦格納絕筆之作《帕西法爾》的中國首演,都以多 樣化的劇目策劃、高水準的演出質量、國際化的藝術視野,為京城觀眾帶來了蔚為壯觀的藝術盛宴,更為國內古典音樂演出舞臺樹立了新的藝術標桿。國家大劇院的 “樂詠中國”音樂會則由5位國際作曲大師帶來在中國采風創作的最新作品《革家》《北京和聲》《在中國》《量子群》《豐收之鼓》等,促進了中西方文化在當代 藝術創作中的融合。
音樂選秀節目引領時代潮流
電視熒屏上,《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中國好聲音(第二季)》《最美和聲》《快樂男聲》《我是歌手》等各大音樂選秀節目也讓觀眾目不 暇接。在唱片業不景氣的今天,選秀節目因其超高人氣而衍生出“選秀經濟”。隨著創造收視佳績的電視節目而來的是一批樂壇新人新作的涌現,影響著音樂產業的 變革之路,客觀上刺激著中國流行樂壇的進一步發展。
梳理華語樂壇一年來的成果,《中國好聲音》新晉冠軍李琦的磁性嗓音備受青睞,歌曲《趁早》讓人難忘。李代沫以新專輯《敏感者》榮獲“新生代 都會情歌代言人”稱號。吳莫愁推出《解脫》,展現出了獨特的嗓音。一首展現當代年輕人愛情觀的歌曲《董小姐》一時間膾炙人口,也讓其演唱者左立火了一把; 龔琳娜繼《忐忑》之后又推出了《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這兩首歌被稱為2013年度的“神曲”。
2013年,很多影視劇的成功,也讓其主題曲家喻戶曉。王菲演唱的電影《致青春》的同名主題曲勾起了全民懷舊熱;陳奕迅演唱的《越來越好之 村晚》主題曲《穩穩的幸福》讓人備感溫暖;黃曉明、鄧超、佟大為演唱的《中國合伙人》主題曲《光陰的故事》把我們拉回了那個為理想奮斗的激情年代;還有綜 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同名主題曲,對爸爸和寶寶的深情演繹,帶給我們的也是溫情與感動。
公益音樂傳遞正能量
這一年,音樂與公益拉起手,發揮了良好的社會作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原創公益音樂節目《夢想星搭檔》,邀請知名歌手進行歌唱比拼,獲勝者 將獲得一筆公益資金,完成一個公益項目,并為這個公益項目代言。美妙的音樂、新穎的形式、公益的理念,《夢想星搭檔》在電視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形態創新上做 出了有益探索。
熒屏外,全國各大院團藝術普及惠民活動讓更多人受到了音樂的感動。文化部組織安排的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第2屆中國西部交響樂周 等一系列活動,堅持低票價原則,歌劇《女武神》《紅幫裁縫》,民族樂劇《印象·國樂》,芭蕾舞劇《天鵝湖》《堂吉訶德》,音樂會《春之祭》,歌舞《水墨中 華·雅》……一臺臺精彩劇目輪番亮相,讓觀眾驚喜連連。再以國家大劇院為例,2013年藝術普及教育演出共計513場,觀眾約25.6萬人次。周末音樂 會、五月音樂節、經典藝術講堂、歌劇興趣培養基地等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走進學校、社區等場所,給普通市民帶來了一流的藝術演出、藝術教育和藝術體 驗。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無論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還是對于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音樂都有重要的作用,而公益音樂的普及 勢必會為提升全民文化素養作出貢獻,可謂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