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創新制度,是黨的十八大為包括戲劇在內的文化發展指明的方向。因而,話劇在這一年中的發展,也是與改革、與制度分不開的。準確地說, 是制度建設的紅利釋放推動了創作,改制院團、非改制院團和民營劇社齊頭并進,話劇創作格局和題材的結構調整開始趨于合理,劇目生產開始謀求多元化發展,其 美學形態、敘事模式、各種商業元素的介入與融合等方面,都出現了較為理想的嘗試與收獲。
制度創新促進院團發展
2013年度的話劇舞臺上,最打眼的事情,非制度建設莫屬了。一些改制和非改制院團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努力適應市場,率先從管理制度 層面入手進行改革,促進了制度改革紅利的釋放,促進了演職人員觀念的轉變,帶來了創作的繁榮局面。如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浙江話劇 團、重慶話劇團、安徽省話劇院等,他們通過實施制作人制,啟動貸款生產制度,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優化用人機制,建立績效管理跟蹤體系,改革分配機制等一 系列的制度設計,加快了發展方式的轉變,留住了人才,鍛煉了隊伍,激發出了從創作到生產、到營銷所有環節上每一個崗位責任人的活力和動力,特別是激發出了 演職員排練演出的積極性,使演出由“要我演”變成了“我要演”,從而錘煉出了更加適合市場需求的演出隊伍。而在這些制度的制約下,以觀眾和市場為導向的劇 目生產思路也產生了多重效益。不同屬性的、聯合制作的、多渠道融資的話劇作品紛紛出臺,出現了能夠適應我國文化消費市場特點的多元化的戲劇類型,一些闖市 場、走票房的創作贏利新模式開始顯示出增長潛力,戲劇市場格局已初現雛形。可以不夸張地說,是制度創新的紅利促進了話劇院團的發展和劇目建設。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改制數年來,已經發展成為擁有資產1.2億元以上的國家級大型表演藝術院團,先后上演了東西方名著數百部,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話 劇人才,確立了較高的品牌認知度。據報道稱,在他們的引領下,去安福路看話劇已成為當代上海青年的一種文化時尚。他們在2013年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攜3 部具有海派特色的精品劇目即阿加莎·克里斯蒂經典法庭大戲《原告證人》、原創大型舞臺劇《資本·論》、原創小劇場話劇《活性炭》赴京演出,形成了一時之 盛,充分顯示了他們追求獨創性的精神品格。浙江話劇團改制3年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預期。他們主打“都市情感劇”系列,一年推出了《輕度深愛》《只愛 你一天》《幸福·com》《心靈游戲》《女人初老》《曖昧不起》等六七部新作品。3年共創作、演出了20多個劇目,初步嘗試到了贏利的甜頭,這在體制改革 前是無法想象的。《女人初老》參加了2013年全國小劇場戲劇優秀劇目展演,受到專家、觀眾的喜愛與肯定。前不久,《幸福·com》《女人初老》《輕度深 愛》還赴德國參加了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話劇節,得到了包括駐德使館官員、德國觀眾、華僑、留學生等多方人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賞。
沒有改制的北京人藝也在內部管理機制上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嘗試與改革。在實施小劇場制作人制的過程中,推出了資金貸款生產制度,形成了降低成本、 預算票房、吸引觀眾等一系列良好的創作風氣。2013年,在復排了《天之驕子》《小井胡同》《駱駝祥子》,并創排了新戲《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的同 時,他們還推出了《燃燒的梵高》《面包屑》《明槍暗箭》等數部小劇場新作。帶著“國字頭”的國家話劇院從轉換經營機制入手,推行制作人制度,逐步建立起符 合演出市場規律的劇目運營機制,重新煥發出國有藝術大團的創新活力。僅在2013年,就推出了《大宅門》和《浮生》兩臺大戲。天津人藝在短短幾年間,先后 成立金元戲劇工作室、博樂戲劇公社、好夢戲劇工作室、“80后”戲劇工作室、第四空間戲劇工作坊、小飛俠戲偶工作坊、陶氣寶戲劇工作坊、魔方戲劇社等近 10個工作室,推出了《蛐蛐四爺》《賊在囧途》《天生膽小》《混世》《木偶奇遇記》《第四者晚宴》《阿拉丁神燈》《夢喚公主》等質量上乘并廣受觀眾歡迎的 “吃飯”戲。在新的創作觀念和思路啟發下,重慶話劇團2013年創作的《幸存者》和安徽省話劇院的《徽商傳奇》也都以自己獨特和新穎的風格引起了較大的社 會反響。
尊重市場調整創作策略
2013年,話劇創作不僅在數量上呈現出了上行趨勢,其美學形態、敘事模式、與商業元素融合等方面都出現了積極而有效的探索。《幸存者》《徽商 傳奇》《誰主沉浮》等主流戲劇尊重市場訴求,調整了創作策略;以民營劇社為主創力量的商業類型作品也開始用心建構人文關懷和個性表達,以適應觀眾的深層心 理需求。劇目質量普遍有所提高。
《幸存者》在創作初期的出發點本是思想表達和審美創造,但在考慮和兼顧商業屬性的同時,也把觀眾喜歡獵奇和探密的心理元素納入了創作思考的范 疇,因而借鑒了“懸念”、“情感”等一些商業元素,把一個紅色的故事融入了一個“愛情劇”和“尋找劇”的軀殼中,讓觀眾在尋找懸念最終解開的觀劇體驗和享 受中,完成了對作品內容的審美欣賞和思想領悟。《誰主沉浮》本不是創作于2013年的作品,但其票房收入卻在這個年度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個劇目表現的 是我黨一大的歷史內容,按一些人的理解,這個題材可能是與市場不兼容的,而劇組卻將以“追問”的方式展開對“革命”的思考,讓毛澤東、董必武、張國燾等人 從浩瀚的歷史洪流中走出,與當代觀眾就他們的情感、責任和革命情懷進行交流,并采用了非常時尚、現代的形式呈現出來,將現代流行文化中時尚性、消費性的元 素與主旋律的內容做了有機的對接和融合,從而取得了社會和市場的雙效益。《徽商傳奇》《小井胡同》《老湯》《泉城人家》《嚴復》等作品都是以積極的時代精 神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著主流價值觀,最大程度地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被觀眾譽為“當代《茶館》”的話劇《鹵煮》,用四段式的結構講述了一家北京老字號“何記鹵煮”的歷史沿革和祖孫四代人經營百年老號所經歷的人情 冷暖,從老式牌匾到“鹵煮港灣”,從傳統燒餅到麥當勞的漢堡包,伴隨著從改革開放開始,到亞運會,到奧運會的北京城市變遷,將積淀百年的經營理念中的文化 內涵,體體面面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這出戲無論從題材還是樣式,都像是國有院團該做的大戲,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劇目居然是由脫胎于北京師范大學北國 劇社的一個民間團隊,以及大量非職業演員共同完成的。
作為國內第一家引進風投資金的民營話劇團體戲逍堂,在進行首個話劇院線建設與運營實體——戲逍堂巨像當代藝術院線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劇目創作。 2013年出品的話劇《悟空傳》對《西游記》進行了重新解讀和構建,在孫悟空身上寄托了每一個渴望自由的人的影子,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感受,也更能 觸動為人生和自由迷茫著的年輕人。劇中的一些對白,還融進了當今社會一些敏感、時尚的詞匯,得到劇場內外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盟邦劇社在2013年度舉辦了自己的戲劇演出季,包括《如果,我不是我》《女婿駕到》《遇見未知的自己》《我不是李白》等被廣大觀眾熟知并喜愛 的4部經典作品輪番上演。一直致力于 “肢體戲劇”探索的三拓旗劇社,在《署雷公》和《水生》等作品獲得了觀眾喜愛的情況下,于2013年推出了《飛要愛》進行駐場演出。開心麻花公司在去年熱 演的《今天的幸福》《大城小事》《落葉歸根》《江湖學院》等劇目票房一路飄紅的激情中,又推出了喜劇《旋轉卡門》。臺灣果陀劇場也帶著他們根據美國間諜小 說《三十九級臺階》改編的新戲《步步驚笑》在年底來北京獻藝,這部作品在一個空的舞臺上,以簡單的道具和場景,融入電影化手法,并配合著演員的形體表演, 呈現出了37個不同的場景。而另兩位搶戲的“大綠葉”演員,則靠“帽子戲法”來進行角色區分,一共飾演了“記憶先生”、彪悍的警察,包括瀑布、荊棘、爛泥 等道具式的44個角色……
毋庸諱言,除了為數不多的院團之外,大多數改制話劇團體仍然處于“事業”向“企業”轉制的夾縫中,既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又要參與市場化競爭, 包袱、問題還有很多。而創作中的積弊如題材集中,缺乏多樣化選擇,缺少市場定位,產量與質量不成正比,以及主旋律作品曲高和寡等現象,都依然存在。我們只 有不斷地深化改革,積極地進行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才能迎來更加嶄新的創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