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2013·中國少數民族當代文學論壇 >> 正文

    梁鴻鷹:我看中國夢的多民族書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01月03日10:46 來源:中國作家網 梁鴻鷹
    梁鴻鷹在論壇上做主題發言

      中國夢是我們民族的共同夢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愿”,是為各族人民所有、各族人民向往、各族人民創造的美好憧憬,少數民族手中的文學書寫同樣要造夢、筑夢與逐夢。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56個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創造著燦爛的中華文化。少數民族文學作為少數民族作家書寫的文學集合,在題材、體裁、風格與藝術表達等諸方面,有著極為絢麗豐富的累積,產生著廣泛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多民族文學書寫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觀,將中國當代文學匯成了一個更蓬勃、更色彩斑斕的存在,為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充沛、更多樣化的源泉。

      少數民族文學是多夢的文學創造,她構成的多彩世界使我們懂得,在廣袤的大地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如此異常多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如此開闊博大,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方式如此千差萬別,這些不同與多元多樣,不僅為中國人的精神享受開辟了更為廣闊的渠道,而且為世界各國的人們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扇形象的窗口。

      原來在外國人的心目中,中國是沒有史詩作品的,因為漢民族文學中的長篇史詩確實比較少見,但中國少數民族史詩或稱英雄史詩卻世界聞名,最重要的有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這三部史詩均為敘事體鴻篇巨制,結構龐大,氣勢磅礴,認識價值藝術價值極高,已被列入世界著名英雄史詩之列。三部史詩跨越時空界限,長期在民間廣泛流傳,作為各自民族百科全書式的形象化歷史,共同傳達中國夢想、發出中國聲音,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顯然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人類文明做出的獨特貢獻。

      中國夢的書寫之所以顯得格外重要,是因為在中國向著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當今時代,在為實現民族復興而邁進的路途上,作為一個要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任何一個領域、在任何一個方面,如果沒有中國的聲音、沒有中國人的參與,肯定是不完整的,要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我們特別應該在文化方面有所擔當,必須自覺地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書寫好民族的夢想與憧憬。

      書寫中國夢不單是少數民族文學的事情,更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學共同的事情,是全體中國人的文化責任,是當代文學的共同使命。這不僅是個口號,而應該成為合時代要求的自覺追求。而這個自覺追求與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密切關聯,是我們的一個有著光榮積累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以自己獨特的夢想展示著自己的歷史與現實,向世界知識界、文化界宣示著中國的形象。無論是《詩經》、《離騷》時代,李白、杜甫時代,還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時代,中國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都在向世界講述中國夢想、傳達著中國的聲音。

      因此,早在1755年,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就把我國元代雜劇《趙氏孤兒》,親自改編為劇本《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并轟動法國劇壇,作品所頌揚的儒家文化、中國道德,特別是忠誠獻身的精神和成仁取義的品格等,在歐洲文化界和文學界產生很大反響,甚至成為東方題材風靡一時的重要因素。德國文豪歌德閱讀過我國的古代小說《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等,這些作品雖不是一流的,但也讓他看到了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不平凡之處,他曾試圖把元曲《趙氏孤兒》以及《今古奇觀》里的一篇小說改編成歌劇,他在《談話錄》里說,“中國人幾乎和我們有同樣的思想、行為和感情,我們不久就覺得自己和他們是類似的人。只不過在他們那里,一切都來得更加明朗、純潔,也更合乎道德!

      近代英國哲學家羅素對中國文化非常激賞,他說,“中國有一種思想極為根深蒂固,即正確的道德品質比細致的科學知識更重要”,他認為,中國人的道德信條、價值追求值得贊賞——“中國人溫文而雅,他們所要求的只不過是正義和自由。他們的文化比起我們的更能使人類快樂!倍罴s瑟對中國科學技術的迷戀,對中國科技文化、工藝文化的高度認同,有賴于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中國故事的書寫,關系到世界對中國的重新認識與評價,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向世界講述中國真相,是書寫中國夢的重要方面。隱在歷史或現實表面之下的真相,那為我們所未知、所未盡知的一切,極具文學書寫價值,有待作家深入挖掘,揭示真相經常成為作家的創作沖動,或者直接變為文學創作母題。讀者為《史記》、《資治通鑒》里那些歷史書寫所迷,就是因為相信揭示出來的是真實歷史面貌。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度,在歷史長期發展中、時光的推移中,不斷消磨、掩蓋甚至泯滅著歷史真相,成功揭示真相的文學書寫在當今特別值得推崇。比如阿來的紀實文學《瞻對:終于融化的鐵疙瘩》,揭示的是兩百多年間康巴傳奇中一段段曾經被遮蔽的歷史真相。藏地“瞻對”原為四川甘孜地區康巴漢子集居地,藏語是“鐵疙瘩”的意思。從雍正八年(1730 年)開始,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發兵征討這個只有縣級建制的彈丸之地;民國年間,此地的歸屬權在川藏雙方相互爭奪中搖擺不定,西部軍閥、國民黨軍隊、西藏宗教軍隊乃至英國軍隊等,都以不同方式介入,但一次次征服均不得善終,阿來經過反復考證與探訪發現,其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制度——因為實行改土歸流后,在1950年,解放軍未經戰斗便將此地解放,瞻對這塊“鐵疙瘩”轟然融化。通過土司部落兩百余年的風云,作品揭開了蒙在瞻對這段歷史之上的塵埃,再現了川屬藏民的精神傳奇和坎坷命運,并對民族心態、民族精神進行了深入解剖,給人多方面有益啟示。

      書寫中國夢要寫好中國變化。1949年中國人民擺脫了從鴉片戰爭以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來,中國堅定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堅定依靠各族人民的創造性,依靠中國制度的優勢,依靠中國人民的力量,以令世界驚嘆的速度快速發展,并迅速成為大國,用幾十年時間走了西方數百年走過的道路。整個國家迅速進步、各族人民思想觀念、價值追求、文化理念極大進步,對世界影響與日俱增。書寫好中國夢,就是要表現好中國變化的根源,多書寫各族人民滿懷夢想,積極參與中國變化、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歷程,書寫對世界貢獻越來越大背后所蘊藏著的各民族創造的巨大力量。中國變化是貫穿于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中的一條鮮明紅線,中國大地上發生的舉世矚目變化,值得各民族作家傾力書寫,新時代這一傳統再度得到弘揚。

      追逐中國夢的實踐,使當今中國早已不是一個昔日在外國人心目中單調的、沉悶的和缺乏生機的國度。各少數民族地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呼喚各民族作家積極展現各行各業日新月異,工業農業蓬勃發展的新氣象,展現各族人民奮發向上、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諸方面,這樣做并不意味著美化中國今天的發展,而是立足于展現積極的、正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對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產生著越來越巨大的激發作用。少數民族作家有必要熱情關注當下中國主流社會和諧奮進的現實生活,自覺遠離宮廷陰謀、野史秘聞、穿越玄幻等,積極表現當下中國社會、當下現實問題和人們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付出的智慧和心血,把中國各階層的人們追求美好未來的行動作為文學書寫的一個重要內容。

      寫好中國夢要大力弘揚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念,向世界展示我們的中國價值。中國人歷來講究天人合一、思與境偕、中和之美、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我們的宇宙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了鮮明的傳統,中國人在思維方式、言語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均迥然有別于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有積極的思想價值、道德力量,尤其在主流價值方面,到底倡導什么、弘揚什么、堅守什么,通過自己講述的故事,可以得到最為鮮明的反映。這是文化建設、文藝創作中帶有根本意義的追求。中國人民歷來推崇勤勞自強、崇尚天人合一,恪守道德信條,而少數民族的熱情好客、愛憎分明,慷慨大度,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正面價值,長期以來滲透在具體而微的日常生活中,在少數民族的神話與傳說中,有不少反映各民族的人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急公好義、慈悲為懷的主題,寫好中國夢,述說美好道德價值堅守,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有助于生活的更加完善,是我們文化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

      而就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夢書寫而言,更要注重向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進行深層次的開掘,這方面的成功之作不能不令我們想到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這部作品以不乏冷峻的文筆,大開大合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走過的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探尋了這個民族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成長軌跡,揭示了他們在不同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作品成功在人物的塑造,通過塑造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更加立體地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以不小篇幅描寫的回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并著意表現的異質習俗文化同回民族習俗的撞擊、較量和通融,展現了中國式故事的跌宕起伏,格外引人入勝。

      在少數民族書寫中國夢的過程中,應注重展示中國新力量、塑造中國各族人民新形象,深入挖掘新人的品格,把他們身上蘊藏的實現變革的可能的動人之處揭示出來,將那些有改變現實的行動能力、心靈向往美好的人們作為文學書寫的重要對象。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實踐表明,時時發生在自己面前的,在自己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那些正直的人們,永遠是作品持久站立的根本原因,這些人不斷融入改變自己生存狀況、改變自己命運的生活追求中,通過改變自己的家鄉、改變生存狀況,進而完善人生,他們是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最鮮明的人物形象。要拒絕把中國人的形象做舊或矮化,懷有面向未來的勇氣,多書寫在新的時代、新的社會變化中,新人形象的新風貌,多向外部世界展示蓬勃向上,心靈美好,有目標有追求,有實現理想能力的新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

      寫好中國夢必須立足于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中國經驗、遵循中國傳統與規律。中國經驗作為我們國家悠久歷史及文化傳承的感性存在,與多民族長期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的歷史相聯系,是在長期生產生活、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共同體驗。中國經驗的素材要轉變成中國夢的故事,使之具有世界意義,有賴于各民族作家基于中國文化規律的藝術提煉、升華與淬煉。少數民族文學講述中國故事有著獨特的優勢,在創作理念上要大力提倡審美的、藝術的、多維的表達方式,盡展少數民族文學獨特風格、獨特藝術表達之所長,在藝術追求的方向與指歸上,則應牢記,在把中國經驗變為中國夢書寫的過程中,一定要將最美好、最高貴的那些方面展現給世界,拿最好的東西與世界分享。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