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行走在新聞與文學之間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12月25日16:43 來源:溫州日報 馬玉瑛

      人物名片: 袁亞平,溫州樂清人。現為人民日報浙江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1年,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袁亞平文集》14卷精裝本。這些作品中,《世上溫州人》獲第三屆中國報告文學大獎;報告文學《袍江的現代抒情》(節選)獲全國短篇報告文學征文優秀作品獎;《閱讀浙江》獲浙江省作協優秀文學作品獎;《為民好書記鄭九萬》獲浙江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作品獎;《大國根本》列入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

      12月16日,今冬杭城的第一場雪不期而至,漫天的雪花隨著淅淅瀝瀝的冬雨緩緩飄灑,落在西子湖畔,落在熙熙攘攘的環城路上。

      袁亞平此刻就坐在人民日報浙江分社的小樓里,從他辦公室遠望,盡收湖景、雪景于眼前。與照片上相比,面前的他更顯瘦削,淺灰色毛衣襯出他的質樸,誠摯的笑容讓人感覺如同老友般親切。我們就這樣聊起了他35年的記者生涯,他孜孜不倦的創作道路,他的文學擔當與新聞情懷……

      【行走天下】

      “我快要飛起來了!”袁亞平張開雙臂,迎風站在好望角的礁巖上。強勁的西風掀起驚濤駭浪,猛烈撞擊著礁巖,轟然巨響,猶如山崩地裂。而這伸向大洋的岬角盡管瘦骨嶙峋,卻毫無懼色。

      袁亞平登上山巔的展望臺,見一座1857年修建的燈塔。燈塔前,立著一個指示樁,最上方的一塊指示牌,袁亞平看清楚了:BEIJING 12933km。

      北京,12933公里。這么遙遠,卻又近在眼前。袁亞平感嘆:“無論身處何地,對自己的祖國,心中總是充滿了熱愛和親近。”

      同樣的,在海外的浙商,在海外的華僑和華人,盡管山迢水遙,他們的情思依然綿長。于是,袁亞平的筆下,就誕生了剛剛出版的最新長篇報告文學《行走天下——浙商新形態》。

      記者:寫浙商,這題目太龐大了,簡直無法抓住。您是怎么做到游刃有余的?

      袁亞平:這本書對我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跨越。浙商已成為當今中國第一大商人群體,大約有七百五十多萬浙商在世界各地創業,地域遼闊且人物眾多,既要宏觀把握大局,又要微觀體察人心。好在我一直關注浙商,因此,我決定以商會為依托,國內以浙江、北京、上海、重慶、新疆為主角,世界以迪拜、法國、南非為重點,選擇與商會相關的人物,展開敘述。

      記者:這些年,你采訪的足跡和浙商一樣遍布全球。不僅跑遍了祖國邊疆的十多個省,還出訪了21個國家。行走天下,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袁亞平:我在采訪中常常感嘆,真是太巧了,怎么老是碰到溫州人!就連地球上離中國最遠的國家——南美的阿根廷,竟然也會在餐館中遇見溫州老鄉。所以,當我把《行走天下》的初稿交給出版社的時候,編輯說文稿很好,可是你寫的溫州人太多啦!我就跟他解釋,為什么溫州人多,因為溫州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開始闖蕩和移居海外,如今很多僑團領袖都是溫州人。他們在外更是代表中國人,他們的光華映照在書中,這是必然的。

      記者:記者生涯中,還有哪一段行走的經歷,讓你終身難忘?

      袁亞平:有的,那是1986年由浙江日報發起的“邊疆萬里行”采訪活動。我作為浙江日報駐北京記者參與,整個采訪行程達5.6萬公里,撰寫了三十萬字文稿。這是一段美好而艱澀的回憶。我們駕駛著切諾基越野車,從“世界屋脊”到皚皚雪山再到茫茫大沙漠,其間,經歷了不同的風情,也經歷了生死考驗的磨難,比如說,幸運地躲過雪崩,卻被困在沙漠風口……這段經歷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如何面對逆境?其實人的一生,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唯一不同在于人生經歷,這段經歷讓我的文化品格趨于完善。

      【家國情懷】

      從杭州蕭山機場,直飛臺灣桃園機場,空中飛行僅一小時五十分鐘。不長的旅程,卻想望了多少年。

      2011年5月底,袁亞平隨同浙江代表團赴臺灣舉辦“浙江文化寶島行”活動。

      出發之前,他還沒想到要寫一本書。然而,隨著浙江代表團行程進展,袁亞平的心弦顫動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正是此行的高潮。作為歷史見證人之一,袁亞平感動之際,隨行隨思:“如此重大的文化盛事,非以文學形式記載下來不可。”

      《云水相望終相聚》如期出版。2011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作出批示:“字里行間,充滿著作者火熱的心、真摯的情和深沉的愛,體現了一位作家和記者的使命和責任。這本書是記錄現實的,也是留給歷史的,很是值得一讀。

      記者:在《云水相望終相聚》的后記中,您專門談到了家國情懷,這是記者的使命使然嗎?

      袁亞平:一個記者型作家,應當有家國情懷。家與國,在中國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同國家的整體命運聯系在一起,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綿延千年的時間線上的一個點。有了家國情懷,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精神凝聚力。

      記者:倡導家國情懷,推崇鴻篇巨制,在您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大國根本》。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示我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歷程,這么大的題材是怎么創作出來的?

      袁亞平:我始終認為,一個中國作家,應該首選大題材,那些事關國家、社會,那些具有歷史厚度、時代特征、未來趨勢的。《大國根本》是我最有分量的一部書。有一次,我在杭州劉莊參加會議,看到一塊太湖石上鑲嵌著毛澤東在西湖邊賞雪的瓷板照片,下面有文字說明,1953年冬,毛主席在這兒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后來,在浙江省文藝創作座談會上,我就提出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非常重要,是立國之本,這是怎么一個過程?可以寫一寫。沒想到當時的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坤明就點名“亞平,這個你來寫”。我說,我試試看吧。

      記者:名為《大國根本》,寫的是憲法,即國家的根本大法,但書中不但充滿了理性,也富有感情,還采訪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袁亞平:是的,一旦進入創作階段,我才發覺,這是多么高難度的動作。我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買的關于憲法的書籍就有100多本。所幸我找到了其中的幾個節點,國旗設計者曾聯松、共和國第一個居委會的見證者陳福林、陳道彰,“民告官”中的被告縣長黃德余等,他們都是浙江人,這眾多的“第一次”都是發生在浙江這片土地上。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在審稿時還得到了憲法學家陳有西的贊賞,他專門寫了《理性與激情——從法律角度看〈大國根本〉》,肯定了我的創作價值。

      【鄉土難離】

      袁亞平的童年是在溫州市鹿城區度過的。那時,他的家就在望江路,推門即見江心寺。

      甌江的水,永遠流在袁亞平的心中。家鄉,是他深深的眷戀。“一說起敲魚,魚圓,米面,盤菜生,江蟹生,望潮兒,水潺湯,特饞。”這種文化的印痕已經深深地鈐在他的身上。溫州服裝,溫州皮鞋,溫州文化,溫州書畫,溫州精神,即便是溫州朋友出了一本新書,都會成為袁亞平的興奮點。

      袁亞平帶著感情和思索到溫州采訪,寫出了不少重點報道。但,他總覺得不過癮。選題,篇幅,描寫,敘述,種種局限,使他難以淋漓盡致。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全景式地展示當今溫州和當今溫州人,成為他的祈愿。

      200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袁亞平的長篇報告文學《世上溫州人》。

      記者:《世上溫州人》、《閱讀浙江》、《為民好書記鄭九萬》……都是以文學的筆調,描繪發生在浙江這方土地上的云卷云舒、滄桑變遷。多年來,您一直跟蹤報道浙江、報道溫州,是這塊熱土滋養了您的文學創作嗎?

      袁亞平: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總是一往情深。浙江是塊福地,給了我生長的環境,也給了我創作的激情。有朋友說我寫了溫州,是挖到了金礦。我知道,溫州是一座蘊藏無比豐富的金礦。價值在于金礦本身,而我僅僅是一個初淺的挖掘者。我把溫州作為自己不竭的生活根源,作為自己永固的創作基地。

      記者:我注意到您在這些家鄉題材的作品中,不僅只是停留在謳歌的層面上,更有思辨,有憂患意識,為什么?

      袁亞平:因為我們是記者,記者這個行業就是走在時代前面的,要站在船頭上瞭望,最早發現風云變幻。因此,我們就會比其他人更多地擁有了這種使命感,在文學創作上來講也是一樣。浙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特別是溫州,作為市場經濟的先發地,我切實感受到發自民間的這種自發的能量。記者這個身份,可以接觸市委書記,也可以采訪最普通的百姓,能更真切地了解我們這個社會。因此,我們就有了這個責任,為時代發聲。

      記者:您身上具備了典型的溫州人性格,執著之外更有創新。比如《為民好書記鄭九萬》這部書,您創新寫作手法,結構看似散、碎、平,但其實很有張力。有何采寫秘訣嗎?

      袁亞平:真切地深入生活是最為重要的。2006年,我在鄭九萬家里,與他一邊烤火一邊用溫州土話拉家常,得到了一些獨家細節。我把全村上上下下走了個遍,這樣,我就有底氣了。我沒把他當做英雄來寫,而是平視,力求還原一個本真的鄭九萬。點點滴滴,平平凡凡,你只有深入生活,深入挖掘生活的細節,才能使作品生動豐滿。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為這本書作序時說“報告文學《為民好書記鄭九萬》,以現實生活為創作的源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鄭九萬,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基層黨員干部。我們為為民好書記鄭九萬感動,也為《為民好書記鄭九萬》感動。”

      【風骨峭峻】

      大家評價袁亞平是“作家中的勞動模范”。連續十多年了,他年年都會出版一至二本書,2011年的十四卷大開本《袁亞平文集》已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

      袁亞平所有著述和新聞作品,都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節拍,給人一股激情,喚起一種責任,引發一陣思索。粗略一算,他的著述至少已有五百多萬字。字,是需要一個一個敲出來的。個中的艱辛,恐怕所有搞文字的都體會得到。

      人民日報浙江分社社長王慧敏說:“我總是納悶,瘦弱的亞平怎么會有這么旺盛的精力?現在我明白了:支撐他的是一個學人的道德良知和職業使命!”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李丹說:“溫州人很會做生意。可是還有一種溫州人,他們不為浮夸的世事誘惑,而醉心于文化,醉心于學問。亞平就是其中這么一個溫州人。”

      在通訊集《臨風而立》中,袁亞平這樣評價自己:“當了三十多年的記者,若說有什么值得總結的,那就是風骨二字。”

      風骨峭峻,激情飛揚!

      記者:這么多厚如磚塊的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勤奮兩個字能夠解釋的了。我非常好奇,您瘦削的身軀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袁亞平:在鄭九萬那本書的后記里頭我有寫到,有人說這是一個缺少激情的時代,我倒感覺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時代。追溯起來,和我的記者生涯有關系,我是1978年9月到浙江日報開始當記者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就從當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所以我非常有幸地見證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35周年發生的歷史性巨變,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奇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會永遠充滿激情。有這種激情的驅動,就不僅僅是把文學當做一種愛好或者是精神上的愉悅,而是懷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進行創作,才能有這么多,這么有分量的作品。

      記者:當記者這么多年,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袁亞平:要有自己的思想。知識分子,貴在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胸襟。有抱負,有氣量,志向高遠;要有自己的膽魄。敢于堅持真理與正義,或者說,服從真理,不服從權威;要有自己的見解,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大至社會發展規律,小至雞毛蒜皮,凡事不盲從,不人云亦云。心中永遠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判斷。要有自己的發現,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更重要的——記者要有自己的風骨,錚錚有聲!

      人物名片: 袁亞平,溫州樂清人。現為人民日報浙江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1年,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袁亞平文集》14卷精裝本。這些作品中,《世上溫州人》獲第三屆中國報告文學大獎;報告文學《袍江的現代抒情》(節選)獲全國短篇報告文學征文優秀作品獎;《閱讀浙江》獲浙江省作協優秀文學作品獎;《

      溫州日報記者 馬玉瑛

      12月16日,今冬杭城的第一場雪不期而至,漫天的雪花隨著淅淅瀝瀝的冬雨緩緩飄灑,落在西子湖畔,落在熙熙攘攘的環城路上。

      袁亞平此刻就坐在人民日報浙江分社的小樓里,從他辦公室遠望,盡收湖景、雪景于眼前。與照片上相比,面前的他更顯瘦削,淺灰色毛衣襯出他的質樸,誠摯的笑容讓人感覺如同老友般親切。我們就這樣聊起了他35年的記者生涯,他孜孜不倦的創作道路,他的文學擔當與新聞情懷……

      【行走天下】

      “我快要飛起來了!”袁亞平張開雙臂,迎風站在好望角的礁巖上。強勁的西風掀起驚濤駭浪,猛烈撞擊著礁巖,轟然巨響,猶如山崩地裂。而這伸向大洋的岬角盡管瘦骨嶙峋,卻毫無懼色。

      袁亞平登上山巔的展望臺,見一座1857年修建的燈塔。燈塔前,立著一個指示樁,最上方的一塊指示牌,袁亞平看清楚了:BEIJING 12933km。

      北京,12933公里。這么遙遠,卻又近在眼前。袁亞平感嘆:“無論身處何地,對自己的祖國,心中總是充滿了熱愛和親近。”

      同樣的,在海外的浙商,在海外的華僑和華人,盡管山迢水遙,他們的情思依然綿長。于是,袁亞平的筆下,就誕生了剛剛出版的最新長篇報告文學《行走天下——浙商新形態》。

      記者:寫浙商,這題目太龐大了,簡直無法抓住。您是怎么做到游刃有余的?

      袁亞平:這本書對我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跨越。浙商已成為當今中國第一大商人群體,大約有七百五十多萬浙商在世界各地創業,地域遼闊且人物眾多,既要宏觀把握大局,又要微觀體察人心。好在我一直關注浙商,因此,我決定以商會為依托,國內以浙江、北京、上海、重慶、新疆為主角,世界以迪拜、法國、南非為重點,選擇與商會相關的人物,展開敘述。

      記者:這些年,你采訪的足跡和浙商一樣遍布全球。不僅跑遍了祖國邊疆的十多個省,還出訪了21個國家。行走天下,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袁亞平:我在采訪中常常感嘆,真是太巧了,怎么老是碰到溫州人!就連地球上離中國最遠的國家——南美的阿根廷,竟然也會在餐館中遇見溫州老鄉。所以,當我把《行走天下》的初稿交給出版社的時候,編輯說文稿很好,可是你寫的溫州人太多啦!我就跟他解釋,為什么溫州人多,因為溫州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開始闖蕩和移居海外,如今很多僑團領袖都是溫州人。他們在外更是代表中國人,他們的光華映照在書中,這是必然的。

      記者:記者生涯中,還有哪一段行走的經歷,讓你終身難忘?

      袁亞平:有的,那是1986年由浙江日報發起的“邊疆萬里行”采訪活動。我作為浙江日報駐北京記者參與,整個采訪行程達5.6萬公里,撰寫了三十萬字文稿。這是一段美好而艱澀的回憶。我們駕駛著切諾基越野車,從“世界屋脊”到皚皚雪山再到茫茫大沙漠,其間,經歷了不同的風情,也經歷了生死考驗的磨難,比如說,幸運地躲過雪崩,卻被困在沙漠風口……這段經歷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如何面對逆境?其實人的一生,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唯一不同在于人生經歷,這段經歷讓我的文化品格趨于完善。

      【家國情懷】

      從杭州蕭山機場,直飛臺灣桃園機場,空中飛行僅一小時五十分鐘。不長的旅程,卻想望了多少年。

      2011年5月底,袁亞平隨同浙江代表團赴臺灣舉辦“浙江文化寶島行”活動。

      出發之前,他還沒想到要寫一本書。然而,隨著浙江代表團行程進展,袁亞平的心弦顫動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正是此行的高潮。作為歷史見證人之一,袁亞平感動之際,隨行隨思:“如此重大的文化盛事,非以文學形式記載下來不可。”

      《云水相望終相聚》如期出版。2011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作出批示:“字里行間,充滿著作者火熱的心、真摯的情和深沉的愛,體現了一位作家和記者的使命和責任。這本書是記錄現實的,也是留給歷史的,很是值得一讀。

      記者:在《云水相望終相聚》的后記中,您專門談到了家國情懷,這是記者的使命使然嗎?

      袁亞平:一個記者型作家,應當有家國情懷。家與國,在中國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同國家的整體命運聯系在一起,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綿延千年的時間線上的一個點。有了家國情懷,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精神凝聚力。

      記者:倡導家國情懷,推崇鴻篇巨制,在您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大國根本》。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示我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歷程,這么大的題材是怎么創作出來的?

      袁亞平:我始終認為,一個中國作家,應該首選大題材,那些事關國家、社會,那些具有歷史厚度、時代特征、未來趨勢的。《大國根本》是我最有分量的一部書。有一次,我在杭州劉莊參加會議,看到一塊太湖石上鑲嵌著毛澤東在西湖邊賞雪的瓷板照片,下面有文字說明,1953年冬,毛主席在這兒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后來,在浙江省文藝創作座談會上,我就提出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非常重要,是立國之本,這是怎么一個過程?可以寫一寫。沒想到當時的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坤明就點名“亞平,這個你來寫”。我說,我試試看吧。

      記者:名為《大國根本》,寫的是憲法,即國家的根本大法,但書中不但充滿了理性,也富有感情,還采訪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袁亞平:是的,一旦進入創作階段,我才發覺,這是多么高難度的動作。我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買的關于憲法的書籍就有100多本。所幸我找到了其中的幾個節點,國旗設計者曾聯松、共和國第一個居委會的見證者陳福林、陳道彰,“民告官”中的被告縣長黃德余等,他們都是浙江人,這眾多的“第一次”都是發生在浙江這片土地上。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在審稿時還得到了憲法學家陳有西的贊賞,他專門寫了《理性與激情——從法律角度看〈大國根本〉》,肯定了我的創作價值。

      【鄉土難離】

      袁亞平的童年是在溫州市鹿城區度過的。那時,他的家就在望江路,推門即見江心寺。

      甌江的水,永遠流在袁亞平的心中。家鄉,是他深深的眷戀。“一說起敲魚,魚圓,米面,盤菜生,江蟹生,望潮兒,水潺湯,特饞。”這種文化的印痕已經深深地鈐在他的身上。溫州服裝,溫州皮鞋,溫州文化,溫州書畫,溫州精神,即便是溫州朋友出了一本新書,都會成為袁亞平的興奮點。

      袁亞平帶著感情和思索到溫州采訪,寫出了不少重點報道。但,他總覺得不過癮。選題,篇幅,描寫,敘述,種種局限,使他難以淋漓盡致。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全景式地展示當今溫州和當今溫州人,成為他的祈愿。

      200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袁亞平的長篇報告文學《世上溫州人》。

      記者:《世上溫州人》、《閱讀浙江》、《為民好書記鄭九萬》……都是以文學的筆調,描繪發生在浙江這方土地上的云卷云舒、滄桑變遷。多年來,您一直跟蹤報道浙江、報道溫州,是這塊熱土滋養了您的文學創作嗎?

      袁亞平: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總是一往情深。浙江是塊福地,給了我生長的環境,也給了我創作的激情。有朋友說我寫了溫州,是挖到了金礦。我知道,溫州是一座蘊藏無比豐富的金礦。價值在于金礦本身,而我僅僅是一個初淺的挖掘者。我把溫州作為自己不竭的生活根源,作為自己永固的創作基地。

      記者:我注意到您在這些家鄉題材的作品中,不僅只是停留在謳歌的層面上,更有思辨,有憂患意識,為什么?

      袁亞平:因為我們是記者,記者這個行業就是走在時代前面的,要站在船頭上瞭望,最早發現風云變幻。因此,我們就會比其他人更多地擁有了這種使命感,在文學創作上來講也是一樣。浙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特別是溫州,作為市場經濟的先發地,我切實感受到發自民間的這種自發的能量。記者這個身份,可以接觸市委書記,也可以采訪最普通的百姓,能更真切地了解我們這個社會。因此,我們就有了這個責任,為時代發聲。

      記者:您身上具備了典型的溫州人性格,執著之外更有創新。比如《為民好書記鄭九萬》這部書,您創新寫作手法,結構看似散、碎、平,但其實很有張力。有何采寫秘訣嗎?

      袁亞平:真切地深入生活是最為重要的。2006年,我在鄭九萬家里,與他一邊烤火一邊用溫州土話拉家常,得到了一些獨家細節。我把全村上上下下走了個遍,這樣,我就有底氣了。我沒把他當做英雄來寫,而是平視,力求還原一個本真的鄭九萬。點點滴滴,平平凡凡,你只有深入生活,深入挖掘生活的細節,才能使作品生動豐滿。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為這本書作序時說“報告文學《為民好書記鄭九萬》,以現實生活為創作的源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鄭九萬,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基層黨員干部。我們為為民好書記鄭九萬感動,也為《為民好書記鄭九萬》感動。”

      【風骨峭峻】

      大家評價袁亞平是“作家中的勞動模范”。連續十多年了,他年年都會出版一至二本書,2011年的十四卷大開本《袁亞平文集》已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

      袁亞平所有著述和新聞作品,都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節拍,給人一股激情,喚起一種責任,引發一陣思索。粗略一算,他的著述至少已有五百多萬字。字,是需要一個一個敲出來的。個中的艱辛,恐怕所有搞文字的都體會得到。

      人民日報浙江分社社長王慧敏說:“我總是納悶,瘦弱的亞平怎么會有這么旺盛的精力?現在我明白了:支撐他的是一個學人的道德良知和職業使命!”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李丹說:“溫州人很會做生意。可是還有一種溫州人,他們不為浮夸的世事誘惑,而醉心于文化,醉心于學問。亞平就是其中這么一個溫州人。”

      在通訊集《臨風而立》中,袁亞平這樣評價自己:“當了三十多年的記者,若說有什么值得總結的,那就是風骨二字。”

      風骨峭峻,激情飛揚!

      記者:這么多厚如磚塊的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勤奮兩個字能夠解釋的了。我非常好奇,您瘦削的身軀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袁亞平:在鄭九萬那本書的后記里頭我有寫到,有人說這是一個缺少激情的時代,我倒感覺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時代。追溯起來,和我的記者生涯有關系,我是1978年9月到浙江日報開始當記者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就從當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所以我非常有幸地見證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35周年發生的歷史性巨變,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奇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會永遠充滿激情。有這種激情的驅動,就不僅僅是把文學當做一種愛好或者是精神上的愉悅,而是懷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進行創作,才能有這么多,這么有分量的作品。

      記者:當記者這么多年,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袁亞平:要有自己的思想。知識分子,貴在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胸襟。有抱負,有氣量,志向高遠;要有自己的膽魄。敢于堅持真理與正義,或者說,服從真理,不服從權威;要有自己的見解,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大至社會發展規律,小至雞毛蒜皮,凡事不盲從,不人云亦云。心中永遠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判斷。要有自己的發現,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更重要的——記者要有自己的風骨,錚錚有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